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给每个零部件加“身份ID”,有没有必要?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中国工控网
日期:2020-12-04 16:15:22
摘要:我们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透明工厂,实现万物互联,都离不开底层设备,数据必须依托于底层设备自下而上进行流动。
关键词:身份IDRFID标签

在人脸识别技术出现之前,想要追踪一个人的个人信息,只需要知道Ta的身份证号码。18位身份证号码包含了这个人的出生地(省市区县)、出生年月日、当日出生顺序、性别等信息。而这个号码所出现的国家、城市、酒店能画出其行为轨迹,更不用说家族谱系、工作履历、金融资产,等等,只要搭配不同的系统,信息获取so easy~

同理,当我们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透明工厂,实现万物互联,都离不开底层设备,数据必须依托于底层设备自下而上进行流动。

每台工业设备也需要自己的“身份ID”,通过解析系统,实现对机器和物品进行唯一性的定位和信息查询,从而打破零部件在各个部门、各个企业流转中的信息孤岛状态,并藉由MES、ERP、PMIS、WMS、WCS等诸多系统及企业自研系统,以及大数据分析、云技术、3D建模、数字孪生等诸多技术,形成管理决策,演变成新的形态,构建新的管理模式,最终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

打通透明工厂设备层数字化节点,为设备“赋码”是第一步。据了解,目前设备的“身份ID”有以下几种形式:

序列号

ABB每台机器人都有一个唯一的序列号,这个序列号就是其“身份ID”,机器人的关键信息可以通过这个序列号在ABB系统里查询。ABB将序列号、产品型号、生产日期、负载信息打印在银标签上,贴在机器人本体上。

有了身份ID,一方面可以直观了解这台机器人型号、负载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系统里追溯这台机器人的生产信息、关键物料信息,方便设备的管理、运行与维护。

类似的还有渤海钻井,他们采用“一机一证”模式,将“信息采集卡”“单机档案卡”“调剂记录卡”“维修保养卡”等“多卡”信息合一,为每台机械设备建立单独的“身份证”。“身份证”上的装备编号,对应这台设备的电子身份档案。“一机一证”为装备管理人员提供实时基础数据,实现装备管理24小时追踪,以及生产运行的降本增效。


ABB机器人

图片来源:ABB

二维码

有色金属行业正在推进设备信息资源化管理。在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武铜分公司(简称“武铜”)掘进车间,卷扬工使用手机扫描卷筒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这台卷扬机的使用说明。

在武铜的资源库内,每一台设备都建立档案,包含设备生产时间、投产时间、点检周期、参数说明及生产厂家、设备用途等信息,并将二维码打印成卡片张贴在设备上,只需用手机一扫就能获得该设备的详细信息。

煤炭企业榆北小保当公司在每台设备显眼处贴上二维码,无需挪移,便可实现对生产设备保养、回收等一系列全生命周期活动信息查询和过程管理。同时将二维码与设备巡检相结合,设置巡检打卡点,提高巡检效率。


图片来源:江铜传媒

RFID标签

RFID标签在物流仓储领域应用颇多。仓库自动化移动机器人供应商Fetch Robotics推出了一种新的实时库存可视化系统。在其机器人RFID解决方案中,TagSurveyor(一种基于云的库存管理解决方案)技术能够自动、连续捕获RFID数据,同时利用机器人在设施中的定位,可以对仓库中的所有物料及其位置进行地理标记,获得仓库及其资产的完整视图,让客户使用更多最新且准确的数据微调其库存计划,以实现更精简、更高效地运营。

在将美浓加茂工厂改建为智能工厂时,山崎马扎克需要对其第一工厂和第二工厂进行重组,并为每个工厂预先划分功能,以便更好地在不进行大规模机种转移的情况下灵活地应对供需变化。

独立的实体工厂之间统一生产工序并非易事,山崎马扎克开发出新的物流管理解决方案“ID TRACKING PLUS”以解决物品流动(零件运输)挑战。该方案包括为物品贴上RFID标签,将所有物品的位置、数量、停留时间可视化,以实现减少积压品并优化库存。同时,通过可视化物品流程管理系统,公司可以看到在意外地方的零件停留、现场零件交付运输路径和预留时间安排。


山崎马扎克带有嵌入式RFID标签的产品标签

图片来源:RFID世界网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为设备“赋码”的主体多为设备制造商或终端用户。但目前也有不少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以可追溯服务为切入点,为零部件“赋码”。

诸如,从事以冲压焊接为核心工艺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的重庆天人工业集团,借助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QID平台为产品关键质量环节赋码,从原材料钢板 — 冲压成型 — 赋码 — 焊接 — 检测 — 实验 — 产品出场,全程可查看产品设计质量、质量品控、出厂数据、仓储等数据,甚至可以提供贯穿生产过程、流通过程、消费过程全要素的质量数据。

工控小编说

企业在打造透明工厂过程中,会将所有设备信息录入系统,方便进行数字化管理。那么,为何不再多行一步,将数据标签化,为零部件“赋码”,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拓展未来智能化管理的无限可能。毕竟任何企业都不愿失去对宝贵资产的控制权。

在所有“身份ID”选择中,工控小编会投RFID技术一票,因为在与未来新兴技术对接融合时,RFID的切入会更简单、更便捷、更智能,且短时间内不容易被淘汰。利用RFID标签,实现智能工厂中万物流动的可视化,山崎马扎克的智能工厂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

为零部件“赋码”,数据的流通不仅仅在工厂内部,还能贯穿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这些数据如加以挖掘和利用,为细分行业发展带来的价值将不容小觑。

更加令人期待的是,在中国正在建设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中,当零部件的“身份ID”可以代表该产品质量标准后,不同国家之间的工业品标准互认、“一码通关”会更为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