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新中山纪念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助力图书借阅管理智能化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中山网
日期:2019-11-14 09:14:37
摘要:在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下,一座“建筑面积达57660平方米,馆藏容量达320万册,阅览座位2000个,无线WIFI全覆盖,RFID技术助力图书借阅管理智能化,自动分拣系统实现图书分拣运送自动化等。
关键词:RFID技术

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53周年纪念日,备受瞩目的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正式试运行,截至发稿时,12日5558人次走入图书馆,感受新馆风貌。“宽敞舒适”“高颜值”“有内涵”“新地标、新打卡点”……市民们在逛图书馆时如此评价。纪念图书馆建筑设计方团队表示,新馆建成开放只是这本“城市大书”翻开了第一页,而为图书馆赋能、赋魂的还是广大市民。这与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吕梅的想法不约而同,“希望市民真正走进图书馆,感受它、用好它,与它一起成长,因为市民才是这座图书馆真正的主人”。

昨天,新馆大门入口处国内最大的室内马赛克壁画《香山星座》和孙中山先生塑像同时亮相,吸引许多市民前来打卡拍照。

现场

市民争相打卡 感受新馆氛围

在12日图书馆新馆启用开幕式上,孙中山先生曾侄孙孙必达先生特地赶来看馆,他告诉大家,孙中山先生一生都非常喜欢读书,和图书馆的渊源颇深,与图书馆结下了深厚的缘分。13岁从檀香山的图书馆开始,孙中山先生就走进了图书馆的殿堂。即便在伦敦避难,他仍徜徉于大英博物院图书馆博览群书;后来1918年到上海时,孙中山先生准备著述《建国方略》,除了在上海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外,他还大量购书、在自己的住宅打造图书馆。被同时代人誉为“手不释卷”“无不博览”的表率,他曾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1935年,中山县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中山海外同志社遗址东侧筹建中山纪念图书馆。后来宋庆龄先生亲自题写了馆名——中山纪念图书馆,这也是今天新馆的题名。80多年来,从最早800多平方米的馆舍发展到今天5万多平方米的新馆,我感到非常欣慰,深深感到与孙中山先生连结的不仅仅是血脉,更是好读书精神在伟人故里的传承与发扬。”孙必达先生说,新馆空间布局大气恢弘、设施温馨舒适,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相信中山纪念图书馆会越来越好。

开馆第一天,众多市民走进图书馆品书香。刚刚在负一楼停好车,林女士就拎着绿色的布袋子来到了位于图书馆一楼的总服务台,“这里可以还书吗?”林女士的袋子里装满了图书,手里还拿着两张读者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不到1分钟,林女士就将19本书全部归还完毕。

平时喜欢阅读的林女士,时常带着家里的两个孩子一起去中山纪念图书馆华凯分馆看书。对于她来说,图书馆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好场所,更便利了家庭生活,“有时候我们要出去办事,就会把孩子放在图书馆,既安全又放心”。而为了能多借一些书籍,林女士更是办了好几种借书卡,每周去一次。“之前在华凯那边儿,停车太不方便了,经常被抄牌,但现在完全不担心了。”看到了新场馆的环境,林女士最大的感触就是“大”“漂亮”,而充足的停车位更是让她十分安心。“新馆做得特别有文化味,到处都可见壁画、彩色玻璃墙,还有很多供人休息看书的座位,进来以后感觉很舒服。”林女士表示,图书馆最重要的还是环境和书籍的质量,“这样我们市民才能有更好的阅读享受。周末我也会带着孩子好好逛逛新馆,太多空间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在一楼的自助借还及办卡一体机前,众多市民正排队在此办理新证,“太方便了,刷脸、刷卡,一分钟搞定。”在兴中园刚锻炼完身体的刘老伯正在志愿者的协助下办新卡,他告诉记者,从今往后,他来兴中园,除了能锻炼身体外,还能走进图书馆看书,一举两得,“要把家人都带过来看书”。

带着孩子来新馆的父母还真不少,甚至有家长声称,周末再带孩子好好逛逛,太多空间等着去发现……

新馆特别有文化味,到处都可见壁画、彩色玻璃墙,还有很多供人休息看书的座位,进来以后感觉很舒服。

新馆里的硬核黑科技吸引着大家去体验、去探索。

馆藏容量达320万册,阅览座位2000个,无线WIFI全覆盖……还没有见识过新馆的你,是不是迫不及待了呢?

畅想

新馆开放是开始 未来靠市民塑造

在位于图书馆一楼的自助图书馆中山书房,退休职工黄锐军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透明的橱窗,从地板到天花板的大书架,让人仿佛置身书籍的宝库。在感叹书房宽敞之余,黄锐军也提出图书馆的环境硬件很重要,但他更在乎的是图书馆的内涵。“在美国,市民去图书馆就像我们去茶馆那样。”回忆起自己在美国居住的十几年日子,黄锐军介绍道,每天,他都能看到当地市民去图书馆里坐坐,那里的图书馆不大,但环境很舒适,总是密密麻麻挤满了人。而他就算看不懂,也会被氛围感染,去图书馆里转转。“我希望新馆运行之后,能多开展分享会、研讨会、读书会等互动项目,不要变成书的仓库,而是人交流的空间,让图书馆成为人们学习知识的天堂,真正‘活’起来。”

而在下午的沙龙现场,设计师团队们也一致表示:“图书馆的建成开放是一个开始,它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模样,需要中山市民们自己思考和决定。我们希望每一个市民都能走进来,从馆内发现不一样的惊喜,用好它,让它充满活力。”

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吕梅对此深表赞同,她表示,中山纪念图书馆致力于打造”城市会客厅、市民大书房、文化休闲驿站”,充当全市文献资源中心、知识媒体中心、信息资源交互平台、青少年阅读体验基地,并成为“藏、借、阅、查、咨、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现代化图书馆。在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下,一座“建筑面积达57660平方米,馆藏容量达320万册,阅览座位2000个,无线WIFI全覆盖,RFID技术助力图书借阅管理智能化,自动分拣系统实现图书分拣运送自动化等”的现代化图书馆矗立在了我们的眼前。“但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图书馆什么样,要靠广大读者一起塑造。”

吕梅特别介绍,从10月18日至今,26天,约80支志愿者队伍、1500多人次来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累计服务时数逾4000小时。从中学生到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们中间有党员、有群众、有公务员、有各行各业和社会团体、有高层次人才,他们参与图书搬运、标签黏贴、数据录入、分类上架、图书整理等工作,体现了“市民大书房”的主人翁精神和“博爱、包容、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

“大家的热情让我们感动,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未来我们将充分利用新场馆、新空间、新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深度挖掘、分析读者需求,提供高质量、精准化的阅读服务,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能。围绕图书馆社会教育、阅读推广的使命,树立市民的阅读意识、信息意识、科学意识;培养阅读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科学素养;培育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审美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创新能力。”吕梅同时也表示,希望图书馆具备藏书、借还书等基本功能之外,还能实现大家休闲、交流的空间功能,“来图书馆是一个放松的事情,哪怕不是过来看书,在忙碌工作后来图书馆转一转、发发呆,感受一下文化气氛都好。”

12日,“建筑之美——中山纪念图书馆新馆设计与建造之美沙龙”与“艺术之美——中山纪念图书馆大型室内壁画及彩玻画创作艺术沙龙”在新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