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合肥用RFID等技术实现海事管理智能化升级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合肥日报
日期:2019-09-27 09:53:59
摘要:以电子巡航补充车艇巡航的不足,采用雷达扫描+视频监控+船舶甚高频+船载AIS+RFID识别的综合巡航模式,实现了远程监控通航秩序。
关键词:RFID智慧海事

从木帆船到集装箱班轮,从人力渡船、小客班船到大型游船,从7级航道到2级“黄金水道”,从到港船舶无固定锚泊地点到现代化的码头,从浅窄的航道到实施江淮运河工程建设江淮航运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合肥水运发生巨变。

近年来,合肥一直着力推动水运发展与航道建设,加大建设和管理力度,努力“编织”高等级航道网,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江淮航运中心建设。

截至2018年底,合肥市拥有码头69座、泊位125个(其中千吨级泊位61个),年综合通过能力5500万吨、50万标箱,航道总里程706公里,其中通航里程472公里,达到176公里,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从无到有取得重大突破,环巢湖高等级航道网初具规模,全面提升了水运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保障能力。

高等级航道网日趋完善

服务合肥经济发展能力全面提升

航道是水运的基础,其等级也显示了水运发展的程度。新中国成立前夕,合肥(不含巢县、庐江)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03公里,航道为7级及7级以下,航道滩多、水浅、行船难。新中国成立后,省、市政府按照6级航道标准,多次对南淝河航道进行疏浚,从而使南淝河航道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季节性通航50吨以下船舶,逐步提高到能常年通航100吨级轮驳船队。并相继对丰乐河、派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疏浚,提高了航道的通航能力。

改革开放后,省、市港航部门坚持水运“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针,重点整治了合裕线航道,改善航道里程132公里,目前全线达到二级标准,可常年通航2000吨级船舶,合肥及巢湖周边大宗物资通过水运可达沿江、沿海及世界各地,实现了“通江达海”。

围绕环巢湖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实施了派河中下游航道综合治理工程,店埠河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全省首个省市共建项目),全线达到三级标准,可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店埠河航道升级后,合肥物资外运新增一条水运通道,还将合裕线航道直接延伸至货源地,转移合裕线散货码头运量,减少对主城区污染。”据介绍,这条航道整治后,货运公路运距缩短,企业运输成本降低,公路运输压力大大缓解。据预测,店埠河航道2025年和2030年水运量分别为1200万吨和1600万吨。

开放发展,交通先行。完成合裕线裕溪复线船闸、巢湖复线船闸工程建设,正在实施江淮运河工程,开展兆西河通江一级航道工程预可行性研究,丰乐河航道维护疏浚等工程,累计完成投资约25亿元。

“合裕线上建有合肥港综合码头和大量散货码头,目前承担辖区内全部集装箱,半数以上矿建材料、水泥、油品、工业原料及产成品和游客的运输服务。”市地方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预测,至2025年,合肥港吞吐量将达1.0亿吨,其中集装箱50万TEU,2030年水运量达1.2亿吨,集装箱80万TEU。

港口建设成效显著

货物吞吐量成倍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经过环保整治和老旧码头拆除工作,一批“小、散、乱”码头纷纷关停,规模化、集约化、与物流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的新型港口码头建设全面提速,累计完成投资约40亿元。

先后建成合肥大兴集水铁联运码头、巢湖市老港区、合肥港综合码头一期二期、南淝河新港码头、派河熔安动力码头、东华码头、天高码头、省港投巢城港区码头、散兵中材码头等,腹地通达能力和港口通过能力大幅提升。港口码头作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肩挑人抬”到实现了现在的机械化作业。

金秋时节,淝河之畔的合肥港一派繁忙。伴随大型门吊来回穿梭,一个个集装箱被整齐码放到停靠在码头泊位的货轮上。从2011年开港时条件简陋,到如今的配套设施完善,短短几年,合肥港已成为管理规范、设备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港口。

通江达海,皖货出海从这里起航。水运通江达海,货运连绵不绝,合肥港将不靠海、不临江的合肥与世界紧密相连,通过长江沿线港口及上海港口中转,航线基本覆盖全球所有海港的基本港,货物可达国内沿海及世界各主要港口。

据了解,合肥港至长江全程130多公里,常年可通行2000至3000吨级船舶,市场辐射合肥、六安、淮南、阜阳和河南驻马店、信阳等地区,已跻身全国内河港口前列。

目前,合肥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二类开放口岸、皖中最大水路货运集散地,成为集装卸、堆存、仓储和中转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

集装箱运输从无到有,发展迅猛,合肥港综合码头2010年12月开港,首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万标箱,刷新我国内河港口史上集装箱开港首年吞吐量的纪录,2017年6月28日累计实现突破100万标箱,2018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集装箱运输自开港以来,持续“加速跑”,年均增长近30%,合肥水运港扬帆世界,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船舶运力快速发展

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迈进

上世纪90年代,按照“总量控制、确保专业、发展先进、优化组合”原则,航运管理部门加大运力调控,全市船舶钢质化程度逐年提高,先进船舶不断增加。至2000年,全市拥有营运船舶230艘、3.37万载重吨,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船舶数量明显减少,船舶吨位得到较大提升,船舶运力结构得到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扎实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落实船舶环保要求,共拆解老旧运输船舶893艘、实施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改造船舶815艘,同时加快发展集装箱船、油船等标准化、专业化船舶,至2018年底,全市在册营运货船1611艘、212万净载重吨,单船平均净载重吨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80倍,运输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专业化迈进。

打造水运安全监管信息化

“智慧海事”初步实现

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巢湖)之一的省会城市,水上交通安全之所以保持多年的平稳态势,与其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及强有力的支持保障系统是分不开的。

2013年合肥、巢湖海事机构整合为合肥市地方海事局,合肥水运发展步入新时期,到2018年底,全市拥有海巡艇、海事指挥艇、海事多用途船共37艘,海事监督执法车31辆。

2017年9月29日,全新的合肥市水上交通管理应急处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信息化得到进一步强化。按照“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标准,该中心通过船舶交通管理系统、甚高频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结合24小时值班的水上应急救助“12395”接警平台,实现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信息显示及发布、视频管理、交通管理和应急处置等功能。自水上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来,在裕溪河口、白石天河口、南淝河口、大兴危化码头等重要航道和重点码头建立了视频监控点,合裕线和巢湖湖区监控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以电子巡航补充车艇巡航的不足,采用雷达扫描+视频监控+船舶甚高频+船载AIS+RFID识别的综合巡航模式,实现了远程监控通航秩序、收集违规数据、发现安全隐患,海事管理实现从“汗水型”到“智慧型”的转变,水上交通事故和险情大幅度下降,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中趋好。

70年来,合肥水运遇到过困难、遇到过挑战,但全系统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合肥水运发展进步的故事。立足当下,勇闯未来,合肥水运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建设“交通强国”战略,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和江淮运河建设契机,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兆西河通江一级航道工程,打造平安交通、绿色水运、智慧海事,建设江淮航运中心,谱写合肥水运通江达海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