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支付江湖新势力 为何移动支付大火?

作者:张海云
来源:投资者报
日期:2018-08-07 11:59:53
摘要:近年来,国内支付行业突飞猛进。支付宝、财付通推动的支付变革,让中国的移动支付一度被冠名“新四大发明”之一,其支付规模、渗透率、技术以及模式等方面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支付机构异军突起,成为银行支付体系之外的一支新生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国内支付市场整体的创新与服务水平。

  为何移动支付大火?

  ■ 2016年、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分别为107万亿元和160万亿元。随着监管力度加强,支付机构的盈利模式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小支付机构未来将何去何从?哪些支付机构能够脱颖而出?

  ■ 截至去年底,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和银联商务,分别以39.03%、27.01%和16.98%的市场份额位居前三位,三者的市场份额达到83%。排名前列的还有快钱、汇付天下、通联支付、易宝支付、环迅支付。

  ■ 央行已不再发放支付牌照,并且加强了牌照管理,据网贷天眼统计,目前已有24张牌照被注销。这导致牌照价格大幅上涨,但那些希望布局金融业务的企业依旧不惜重金收购。

  ■ 备付金全额交存后,没了备付金利息收入,支付机构只能通过产品创新、业务创新以及服务创新实现持续发展和盈利。在增值服务方面,多数支付机构将目光转向B端企业级支付市场和跨境支付。

支付江湖新势力 为何移动支付大火?

  近年来,国内支付行业突飞猛进。支付宝、财付通推动的支付变革,让中国的移动支付一度被冠名“新四大发明”之一,其支付规模、渗透率、技术以及模式等方面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支付机构异军突起,成为银行支付体系之外的一支新生力量,极大地提高了国内支付市场整体的创新与服务水平。

  据艾瑞咨询数据,2016年、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分别为107.3万亿元和160.4万亿元,增长率分别为105.2%和49.5%,预计未来3年交易规模仍将稳定增长。其中网络支付风头正劲,2017年全年,国内非银行支付机构发生网络支付业务2867.5亿笔,业务笔数已经是银行电子支付的两倍,涉及金额高达14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5%和44.3%。

  不仅如此,由于监管层收紧支付牌照,牌照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譬如,2016年第三方支付公司联动优势就被创纪录地卖了30亿元。

  但支付市场看似花团锦簇,实际上也是乱象丛生,二清、外包、无证、套码套现、接口转接为违规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备付金违规占用以及沦为洗钱通道等问题相互纠缠。

  面对如此现状,央行自2017年开始加强了监管,最新的处罚案例为7月30日,央行官方网站公布了对第三方支付公司卡友支付、付临门分别为2582万、892万的罚单,并要求卡友支付在一年内退出25个业务严重违规的省份,成为一次性被要求业务退出省份最多的公司。整个支付产业的监管思路也从鼓励创新、效率重新变为合规、安全为重,其中,“备付金管理”和“断直联”可以说是对支付行业治理的釜底抽薪之策。

  支付机构众生相

  尽管移动支付无处不在,多数人也都接触了移动支付,但更多人感知的却是支付宝、微信支付两个龙头支付品牌。

  事实上,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庞大,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有243家持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不过各家实力差距巨大。

  由于市场上的统计机构并不能拿到全行业的数据,因此各家机构推出的排名略有不同。以艾媒咨询发布的最新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综合支付市场交易份额占比统计为例,截至去年底,支付宝、财付通(微信支付)和银联商务,分别以39.03%、27.01%和16.98%的市场份额跻身前三位,三者的市场份额达到83%。综合支付,是指银行卡收单、网上支付、预付卡受理等一体的综合支付结算体系,而在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寡头特征,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拿下九成的市场份额,占据绝对优势。

  快钱支付则是2016年底万达集团斥资3.15亿美元收购而来的公司,彼时快钱支付的交易规模排在行业前五,是支付牌照最为齐全的公司之一,收购后成为万达互联网金融布局的重要砝码。资料显示,快钱的盈利模式为第三方支付与超市、便利店、电影院、酒店、停车场、交通枢纽等不同场景相结合,试图实现“现场+财经”的战略布局,并衍生出一系列财富管理、信贷产品。

  通联支付则是由上海国际集团、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中国万向集团等机构于2008年共同出资设立,总部在上海,主要业务为行业综合支付服务和金融外包服务。2017年5月,被誉为“中国VISA”之父的万建华回归,担任通联支付的董事长、CEO,原法人代表肖风转任该公司董事。

  易宝支付成立于2003年8月,围绕B端“支付+”行业,目前已经推出覆盖航旅、保险、电信、教育、新零售、跨境等十多个行业线的支付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在某咨询公司发布的报告中,综合支付交易额排名前列的公司名单中并没有明星企业拉卡拉的身影,其在细分市场占据优势,为线下第二大收单机构。

  在上述名单之外,京东支付、苏宁支付、百度钱包、平安付基于所在的平台交易量,市场份额也排在市场前列。

  强监管层层加码

  野蛮生长的支付市场背后则是乱象丛生,央行不得不下狠手整治。一方面,加强监管及处罚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共收到34张行政处罚,包括通联支付、钱袋宝等30家机构,累计罚款金额超过4500万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2000多万元罚款。违规类型涉及银行卡收单、备付金管理、预付卡管理、反洗钱等多个领域。最主要的是央行推出了两项政策:备付金管理和“断直联”,可以说直接动了支付机构传统业务的大蛋糕。

  所谓的“客户备付金”是支付机构预收其客户的待付货币资金,不属于支付机构的自有财产,但是以支付机构名义存放在银行。

  随着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客户备付金的规模不容小觑,根据方正证券的测算,目前支付机构备付金的规模很可能在万亿元左右。此前,光是“客户备付金”的利差就足够支付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由于规模巨大、存放分散,备付金存在不少隐患,譬如被支付机构挪用的风险;被违规占用高风险投资;被用来办理跨行资金清算,超范围经营甚至成为洗钱通道等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引导支付机构回归提供小额、快捷、便民小微支付服务的宗旨,今年6月29日,央行发布了《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对此前发布的备付金政策做出调整,新规自今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实现100%集中交存。

  有关报道显示,2017年初,备付金利息收入在支付机构总收入中的占比达到9.52%,其中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机构这一占比达到22.24%,网络支付机构和银行卡收单机构占比分别为11.26%和1.81%。由于备付金集中交存之后,将不再产生任何利息收入,按照目前年化3%左右的协议存款利率计算,实现100%交存后,支付机构利息收入较目前将减少约150亿元。

  “断直连”则是指,按照央行下发的“209号文”,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与银行原有的直连模式全部被切断,网络支付交易全部通过网联或者银联模式转接清算。与之相配套的是,去年8月,网联清算有限公司由央行在北京成立,网联注资20亿元,支付宝和腾讯各占10%股权,央行占30%股权。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这两项政策,相当于建立了一道“防火墙”,可以更好地整治金融乱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资金安全。但对于支付机构来说,则是刮骨疗伤的疼痛。

  盈利模式之变

  国内支付市场呈现明显的二八分化现象,龙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占据了七成市场份额,剩余的200多家机构则只能分食剩下的三成市场份额。传统的“吃利差”盈利模式被打破,受冲击最大的是众多中小支付机构。

  从战略上讲,支付业务对于两家巨头公司来说,在于吸引大量用户和资金,为消费信贷、金融产品分销、征信等高附加值业务打下基础。因此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在内的互联网巨头可能并不关心支付本身的盈利能力,而是更关心能否将支付用户转化为高利润金融业务的用户。

  而中小机构受冲击更大的原因在于备付金利息收入占公司业务收入的比例比较高。刚刚在香港上市的支付机构汇付天下(交易额国内排名前10)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7年,公司自客户备付金指定银行账户产生的利息收入达到6000万元,占据了平台总收益的40%。此外,中小线下银行卡收单机构受移动支付双寡头以及银行冲击,会面临交易量及费率下滑压力以及代理机制带来的成本刚性挤压盈利空间(70%收入需给代理商);中小支付机构推出的聚合支付则由于商户、消费者支付习惯固化,未来或面临返佣补贴下滑的风险。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中小支付机构的经营,致使它们业务利润微薄,发展空间比较逼仄。

  一般来说,支付机构的收入由三方面构成,其中支付手续费是最主要的来源。支付手续费包括为商家提供支付软硬件、行业解决方案等收入的服务费,如支付宝和微信的二维码手续费率在0.6%左右。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这部分收入对应的成本也较高,比如获客和营销,而且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价格战盛行。其二为备付金利息收入,根据汇付天下招股书披露的数据计算,其备付金收益率在1%~2%,若按1.5%保守估算,全行业1万亿的备付金可贡献150亿的收入。其三为增值服务收入,包括为商家或消费者提供的诸如用户管理、精准营销、数据分析以及与金融相关的服务,金融业务需要另获牌照。

  由于企业客户市场领域巨大,且不同行业有各自独特的需求,少数支付公司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且一家企业客户选择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会有多家。对于支付宝、财付通来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平台化和流量优势,形成强者通吃的局面。如果它们想进军这个市场,需要和各个客户逐一进行谈判协商,拓展企业支付市场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获客成本并不具备明显优势。因此对于众多中小支付机构,企业端的支付市场是可供耕耘的大市场。

  具体到增值服务方面,多数支付机构将目光转向B端企业级支付市场和跨境支付,前者是利用支付入口掌握的数据为企业画像,拓展供应链金融,提供金融增值服务;后者则是在跨境电商规模中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大力拓展跨境支付业务。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