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加快发展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思考

作者:王晖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日期:2018-05-22 10:53:38
摘要:移动支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特有的便捷、高效渗透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塑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态。移动支付可以实现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政策补贴的精细化管理,可将资金直接对接到最需要的农村家庭和生产户,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尤其是东北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略显落后。

  移动支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其特有的便捷、高效渗透到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塑造了全新的生活形态。移动支付可以实现对农村地区信贷投放、政策补贴的精细化管理,可将资金直接对接到最需要的农村家庭和生产户,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助推作用。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尤其是东北农村地区移动支付的发展略显落后。

  农村和边远地区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年龄和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农村地区用户对现金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农村消费习惯和观念认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移动支付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互联网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滞后,制约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虽然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的宽带网络已经覆盖到村一级,但网络运行质量较差,通信线路、设备等布控和故障维护成本较高,偏远地区经常出现信号中断、运营商维修不及时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支付工具的使用。加之农村地区WIFI覆盖率较低、智能手机普及不足等因素,移动支付的发展多个障碍有待清除。

  对移动支付安全的疑虑阻碍了农户对移动支付的接纳。近几年账户密码被窃取、资金被转移、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等安全问题,导致农户对新型支付方式缺乏信任,对移动支付存在疑虑。而农村居民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意识不强,增加了金融消费权益被侵害的风险。

  部分助农取款服务点运营困难,存在风险隐患。由于设立助农取款点投入成本高,且受部分农户特别是偏远地区居民对助农取款点认知度不高等因素影响,近五成以上的服务点业务量较小,收支相差悬殊,涉农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设立助农取款点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服务点安防措施较差,大多数没有监控等安防设备,存在安全风险。

  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推进农村移动支付的发展。

  加大培训宣传力度。无论政府、电信运营商还是金融机构和各类商家,都有义务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等各种媒介和平台,做好宣传工作,转变农村用户的传统支付观念。

  针对目前农村地区居民多为老人和妇女、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弱的现状,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可在农村地区举办相关培训班,帮助农户提高操作的熟练度,消除对新型结算工具安全方面的疑虑。

  同时,可通过对手机支付、网上支付交易量较大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品和费用优惠,使农户切身体验到非现金结算产品的方便性、快捷性,逐渐养成使用移动支付的习惯。

  完善农村地区移动支付服务网络建设。加大“POS机+网上支付+手机支付”助农取款点建设力度,继续推广“电商服务点+惠农支付点+农户”支付服务新模式,依托助农取款点增加移动支付设施的密度及使用效率,开展手机支付、网上支付等的体验活动,提高农户对移动支付的认知。针对通信网络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建议加强部门协调,改进通信设施和网络设施建设,提供通信优惠政策,尽可能执行差别化收费或最低收费标准,促进新兴支付工具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可靠性。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用户安全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通过正规渠道下载移动金融APP,利用安全软件提供安全检测等服务,加强移动终端安全保护;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攻关,为移动支付提供安全保障。

  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形成多方参与格局。地方政府可协调推动电力、电信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对在空白乡镇开设网点的涉农金融机构给予一定补贴;税务机构可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收入执行差别税率,通过补贴和优惠政策的支持,降低涉农机构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投入成本,不断提高金融机构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