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汽车电子标识发展还需迈过几道坎?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赛文交通网
日期:2018-04-03 11:41:05
摘要:尽管汽车电子标识本身不会写入车主的个人信息,不具备主动发送信号的能力,无实时定位,从标签数据存储,到与读写器交互乃至上端系统采取了加密、双向安全认证等技术手段,但还是有不少“不知细底”的人们会提出个人隐私的问题,毕竟谁也不想当先进技术下的“透明人”。

  2017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汽车电子标识相关8项标准中的6项国家推荐性标准,行业曙光逐步来临。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领域,从6C到国标,从技术摸索到部分城市试点,已经经历了8年左右的时间。汽车电子标识产业爆发还需要迈过哪些沟沟坎坎,我们探讨一下。

  一、 隐私顾虑与法律缺失

  尽管汽车电子标识本身不会写入车主的个人信息,不具备主动发送信号的能力,无实时定位,从标签数据存储,到与读写器交互乃至上端系统采取了加密、双向安全认证等技术手段,但还是有不少“不知细底”的人们会提出个人隐私的问题,毕竟谁也不想当先进技术下的“透明人”。

  法律层面,国家制定法律的权力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过程包括法律案的提案、审议、修改、表决、公布五个环节,少则一两年,多则五六年,目前还没听说有机构提出相关法律案。

  从京津冀试点和公安部一些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来看,此项工作主要还是要靠地方立法。

  地方政府有立法权的,有以交通、环保管理出发,全部安装的,也有的主要针对重点营运车辆,对私家车只是采用鼓励+自愿安装的。从立法层面确定电子标识作为机动车电子身份的法律地位,大规模或全部安装尚需时日。

  二、 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

  目前读写器研发单位有系统集成商、视频产品硬件设备制造商、ETC产品硬件设备制造商、读写器产品硬件设备制造商等。

  毫无疑问,读写器产品硬件设备制造商和ETC产品硬件设备制造商在产品研发、元器件质量保障、生产制造经验、产品一致性和产品性能保障方面能力更高一些,调试经验更加丰富一些,返修率会相对低一些。

  此外,各厂家也需要经历从立项到研发成功、产品性能提升和功能不断完善的过程。

  产品生产成本和售价下降、性能不断提升是一种常态,高清摄像机从早期的万元到现在的数千元,ETC近年来也开始面临着产品价格下降的状况。

  在已入围的读写设备厂家中,既有年营业收入百亿级的视频和安防制造业大鳄,也有航天、智能交通龙头企业和地方性中小企业,规模实力差距悬殊。汽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硬件设备价格是否会高开低走尚未可知。

  目前多数读写器企业是自主研发分离元器件式射频板、主控板,配以安全模块,也有个别企业使用其他公司开发的芯片式射频板。

  路面式6C读写器R2000芯片市场售价已不足千元,如果芯片式射频模块研发成功并规模化使用,每台读写器成本有望降低数千元,对分离元器件读写器制造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三、 投资规模和资金来源

  相比视频高清摄像机,目前汽车电子标识读写设备市场价格相对较高,标签成本又不宜由用户承担,即使利旧,项目总体投资规模也比较大。

  据一些行业机构初步估计,建设完善一个地级市汽车电子标识系统约需投入数亿元。

  在地方债压顶,个别省份开始主动承认GDP或财政收入造假的情况下,投资建设汽车电子围栏系统直接经济效益不够显著,也难形成罚没款,地方难以下定决心;采取PPP模式或吸引保险、金融、交通、停车等行业企业投资效果也尚待观察。

  四、 规模效应

  互联网企业做信号配时优化,目前被诟病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样本量较低,在某些路段上,数据的采集量只能达到3%左右,即100辆车里面有3辆车的信息是可以被采集到的。

  互联网企业通过少量抽样车辆轨迹反推出的路口全流量数据(或者多天轨迹数据叠加分析),准确性不及地磁卡口等传统检测设备获取的全量过车数据。

  数据源不足以支撑高精度要求的信号配时优化工作,一定程度限制了互联网企业实践其智慧信号灯的落地,目前只能局限在城市数据量比较大的城市中心区,且要在相对正规的城市道路。

  同样道理,汽车电子标识也存在规模效应问题。

  车辆标签安装率,以及读写设备的覆盖程度和城市道路网特征,都会对使用效果产生影响。类似统计学上的普查与抽样调查,虽然不一定100%就是最佳选择,但多多必定益善。

  对于目前大中城市百万级汽车保有量,十万级的标签安装量确实需要提高,而且现在都是安装在重点营运车辆上,他们的出行规律也不能代表城市高峰通勤交通的运行特点。

  五、 不同技术的竞合

  汽车电子标识虽然具有具有唯一性、无源超高频、信息丰富、可读可写、信息传输量小、安全性能高、标准统一、一卡多用等优势,但也有其自身不足:

  相比地磁/视频,需要在用户车辆上安装标签;

  相比雷达和激光不能实施测速,区间测速也尚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相比GPS和北斗不能实时的定位、分析轨迹和提供导航服务,且目前重点营运车辆已基本安装车载终端;

  相比视频没有直观的图像,不可见;

  相比类电子标识,国内各企业需要收回前期数千万的研发投入,市场定价毫无疑问会较高;

  相比交通运输部大力主导的ETC,尚无成熟的千万级客户群体和满足用户的实用价值;

  相比车路协同和车联网,功能又显得初级。

  各种技术都在不断发展,最终是替代关系为主,还是互补竞合关系,尚需逐步明朗。

  汽车电子标识技术上是先进的,优势是明显的,但起步和发展还是不易的,需要国家部委和各级领导、社会公众等力量一起推动。何时大规模爆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