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从今年倒闭的物联网企业中,我们总结出了了5个共性

作者:本站收录
来源:一鸣网
日期:2017-10-19 09:28:34
摘要:尽管在上世纪末,我们国家就已经有机构开始从事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嗯,当时还是物联网1.0,主流机构已经将今年定义为物联网2.0)。

  从2009年“物联网”一词的出现到现在,除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外,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物联网融入我们生活的福利并不多,大多数物联网企业还没有来得及成为BAT、GAF就死在了路上,那么他们的“死因”何在?

  相对于目前火热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物联网并不是一个很新的技术(当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其实也不新),它的本质便是上世纪学术界开始兴起的传感器网络、自组织及多跳网络(wirelesssensor network, ad-hoc network, wireless multi-hop network)。RFID在智能物流上的应用只是最为基本的应用场景,当前的研究远比这个更为复杂。

  尽管在上世纪末,我们国家就已经有机构开始从事物联网的研究和开发(嗯,当时还是物联网1.0,主流机构已经将今年定义为物联网2.0)。在09年,“物联网”一词也第一次出现在政府报告中,国内高校在10年也已经开设了物联网相关专业,但似乎除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外,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物联网融入我们生活的福利并不多,大多数物联网企业还没有来得及成为BAT、GAF就死在了路上,那么他们的“死因”何在?

  5个倒闭物联网企业的共性

  1. 首先从应用领域看,下滑最大的是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板块,而工业/企业解决商、智慧城市应用领域增长最快;

  2. 其次从企业营收看,能达到规模化物联网公司主要还是以中间层包括大型云计算企业、设备管理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为主,应用层端目前更多还是集中于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营收能力十分有限,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弱,超过三分之二物联网倒闭企业都集中于此(而广泛服务于军事和网络安全企业,数据公开较少,不在此讨论);

  3. 再次从平台解决方案看,消费者健康是最不受欢迎部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数据的安全隐私上,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创收(毕竟To C端目前是一个叫好不叫卖市场,培养用户付费习惯任知而道远)。所以更多的物联网平台公司会选择将方向集中于工业/企业物联网。目前集中的企业包括ABB、博世、西门子、施耐德等传统工控企业,也包括IBM、PTC等软件企业。

  戴尔也与今年10月宣布,投入10亿美金进入物联网领域

  4. 资本市场受到冷遇。2016年物联网行业投资交易较前一年减少30%,投资额减少7%,是2013年以来最低水平。风投机构转向更火热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行业,这也让很多初创企业由于供血不足而倒闭

  5. 各立山头导致的封闭性,这点跟前两年的移动互联网快速爆发和消亡场景很类似。目前主流的企业也都想占据物联网产业的最高点——即平台层面。所以各大企业都在开发基于自己的一套系统,而且往往这套系统对外界是不完全开放的,同时缺乏统一的标准也阻碍了不同物联网平台间的数据交换和功能支持。打个比方,你有一套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做到节能和中控,但是要涉及到防火防盗这时候需要另一套另一个厂商另一套系统,两个系统的封闭性包括硬件不兼容都会降低消费者的体验效果。所以这也是目前做物联网应用端企业产品属于鸡肋的原因所在。

  没有统一的标准,还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

  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物联网企业发展?

  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因素看,我们总结到包括:

  1. 创始人背景

  2. 独立持续造血能力

  3. 时间成本

  首先,目前物联网企业创始人和核心层都是技术研发人员背景,而能够引领一个企业甚至行业发展的更多还是企业家或者说商人。我们不否认技术型创业者中也拥有具有企业家思维的管理者,但毕竟是少数。这也就是很多物联网企业目前缺少一名船长——所谓发现业务或者知道如何掌舵的人。

  技术从来不等于商业,只有被恰当利用的技术才可能带来巨大回报

  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关键点: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应用场景——在众多可能的需求中找到一个最强烈、应用条件最成熟那个

  商业模式——能够扼住业务链中最有价值一环,使利益最大化(其实各个行业或者新拓展领域都可以借用这个思考,比如目前的人工智能)

  比如,目前的技术是否已经可以商用;市场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市场有需求但能否具备商业盈利模式。对任何一种方向的错误投入,都可能导致一家创业公司成为炮灰。而所谓的技术壁垒,99%其实都没有想象那么大。

  持续的造血能力和研发投入

  作为一个企业家或是项目负责人首先考虑的问题是:

  钱从哪里来?

  短期而言钱可以是vc 政府补助甚至是银行贷款。

  但是如果要健康发展,一定是有需求有客户创收。盈利预期能达到同等资源下能达到的平均水平甚至高出平均水平。

  而物联网所要求的高投入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这也就决定真正敢于拓展物联网领域的企业都是以巨头企业为主。但这些企业跟创业型企业相比,在市场反应和决策速度上都要更谨慎。——我喜欢把这个场景与上世界70s年代个人电脑发展联系在一起,很多相似点。

  时间成本

  我们以物联网硬件设备研发为例,相对于PC和移动互联网

  嵌入式的时间成本要比其他两个方面要高!没个一两年出不了成果;硬件成本也很高。哪怕是找人代工把东西实打实的做出来花的都是银子;网络后端和移动端的人才成本要高很多,而物联网本身行业薪酬水平是要低于移动互联网行业,竞争力不足导致优秀人才流失也是制约物联网企业发展一个关键点。尤其是在学术研究圈和Phd学生中,大家都往更有钱景的CS方向转型了;同样由于物联网企业过于依赖政府的扶持和输血,所以涉及到政府关系维护上,也会导致时间成本升高。

  以我们曾经研究的车联网代表企业Continential公司为例,最初提出是在2020年布局完成road map,但以目前宣传看,估计又得延后。

  Continental家送的杯垫至今还在用

  这样算下来。做物联网。大方向来讲要承担的是和纯互联网企业差不多的人才成本和高于互联网企业的时间成本与硬件成本。

  更重要的是: 方向不是很明确,之前说的几个方向都在摸索中。那么一个生意人,会在有足够的资源的情况下(钱和团队)选择一个方向不是很明确而且成本高的项目吗?

  小结

  其实无论当前物联网的概念炒作得多么火、如何花哨,它的实质就是实验室的这些东西,RFID这种东西在智能物流上的应用只是最基础的场景,

  而学术界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于MEMS技术的小型化节点,最典型的代表是伯克利DavidCuller组的Smart Dust智能灰尘,节点之间采用散射光进行通信,传感器节点仅1mm³大小;

  第二个阶段是解决组网问题,即ad-hoc和multi-hop方式的自组织和多跳网络;

  到了第三个阶段,学术界开始于寻找应用场景,开始跟大数据结合,玩一些看起来“好玩的东西”。实际上,大数据概念最早的提出,也是因为物联网的兴起,传感器接入网络之后,大大增加了可以挖掘的数据量,网络上的数据不但包括社交网络这种来自用户的数据,还有了来自物理世界的数据。

  这个方向的很多大牛都转向mobile computing或者进入工业界了。随着传感器网络方向开始式微,国内的物联网产业1.0也开始降温了,其根本原因在于:

  1、供能瓶颈太大,用过智能手机的应该体会很深,当前锂电池供电能力有限;

  2、传感器微型化遇到瓶颈,虽然MEMS给传感器微型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思路,但是这个也依赖于工艺的提升,数字器件可以用很小的制程,但是模拟器件,尤其是CMOS,微型化还是有困难;

  3、无线传感网络,以及这中间出现的自组织和多跳网络的典型系统,如Smart Dust,M³实际上还是比较适合于特种应用,如军事和火灾营救、太空中等等,商业应用需要挖掘更多的应用场景。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