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  正文

获数千万A轮融资,华清科盛用物联网优化工厂内部物流

作者:王艺多
来源:拓扑社
日期:2017-10-24 09:25:42
摘要:日前,华清科盛创始人王凡向记者透露,华清科盛已于今年6月获得了由苏州清研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获数千万A轮融资,华清科盛用物联网优化工厂内部物流

华清科盛 创始人 王凡

  由于电商在近些年的飞速发展,物流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不过,各类快递和大宗商品运输,仅仅是物流的其中一环。实际上,物流的组成除了运输和配送之外,还包括仓储、包装、搬运装卸、流通加工以及其他物流信息等多个环节。

  不可否认,如今物流在工业制造业中的位置越发重要,尤其是在制造业生产环节中的内部物流(在生产环节中进行配件等物品的内部流转、仓储、加工等)方面。

  这是由于在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去产能去库存的大环境中,生产企业从传统大规模生产向柔性生产转变。作为生产过程的重要一环,内部物流的效率直接影响着生产效率,进而影响最终利润。

  华清科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为优化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而出现的创业项目。该项目创立于2011年,,曾在2015年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时摘得电子信息行业的季军,并因此获得达晨创投800万元Pre-A轮融资。

  日前,华清科盛创始人王凡向记者透露,华清科盛已于今年6月获得了由苏州清研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

  内部物流优化的价值

  据了解,在工厂中,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等需要进行调配、存储和周转,所以除生产活动之外,物流活动也会占据制造业企业相当大的比重。

  “具体比重会根据细分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时间和资源的消耗上来看,部分行业的物流活动会占据50%以上的地位。”王凡介绍。

  正因内部物流在生产环节的重要程度,所以对它的管理优化无疑将会最终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不过如果当生产线大批量生产单一产品时,内部物流优化的空间势必非常有限。那么工厂对该环节还有什么投入价值?

  对于记者的这一问题,王凡直言,在如今国内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量制造企业已经对自身生产线进行了柔性化生产的改造。而在小批量、定制化的柔性生产过程中,多种生产要素就会在同一物流空间中进行调配和组装。此时就体现出了对内部物流管理优化的价值。

  “我们从汽车行业切入,其实也是因为汽车行业在制造业中是一个典型代表。它最终成品价值高,配件多尺寸大,需要合理进行内部物流空间的优化与调度管理。”

  “另外,内部物流的整体市场规模也非常大。仅仅是汽车行业,包括IT软硬件、物流设施器具等,每年都会投入资金超过50亿元。制造业总体市场规模估算每年超过200亿元。”王凡透露。

  至此,相信读者也对华清科盛所处细分领域的整体背景以及主营业务有了初步的认知:华清科盛在制造业(工业)领域,从工厂内部物流的优化管理切入,为企业提供物流技术、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物流咨询、方案规划和工程实施。

  让工人变成“人工机器人”

  这样的表示或许有些抽象。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华清科盛如何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王凡用具体场景进行了说明。

  “在一般流水线中,工人会用扫码识别等工具对配件进行识别,再将该配件运送到与其编号匹配的指定位置(如某个配件架)。这个过程是工人发起的。而我们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让配件向人主动发起请求。比如某个配件流转来之后,配件架上自动亮灯,告诉工人要将它放在亮灯处。那么工人只需进行傻瓜式运输即可,由此降低人工对内部物流的影响因素,提高效率。”

  那么华清科盛是如何实现“让配件向人主动发起操作请求”的呢?

  记者了解到,华清科盛以工业无线通讯及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包括超高频RFID单空间识别技术、超高频RFID网格空间识别技术、工业感知定位指引技术、工业MESH技术以及物联网设备中间件平台等。

  作为工业无线通讯的前端技术,超高频RFID具有能一次性读取多个标签、穿透性强、可多次读写、数据记忆容量大、无源电子标签成本低,体积小,使用方便、寿命高等特点。

  所以自2011年前后,超高频RFID技术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厂内物流跟踪,图书及档案管理、酒类防伪、畜牧养殖及肉品溯源、资产追踪、物流及供应链、机动车辆、服装、门禁门票等多种领域。

  利用超高频RFID单空间识别和网格空间识别技术,工厂即可实现对网格体系中的每一个单空间货物智能感知,从而快速获悉整个网格体系中的空间占用情况。

  再配合华清科盛提供的其他包括透明感知货架及仓库等物联网技术,便能够实现配件向工人主动发起请求,由工人进行傻瓜式运输。

  王凡表示,在生产线场景下,可用性和稳定性是管理优化前的第一要务。为了保证识别准确性,华清科盛的识别体系采用多重验证方式。

  当系统发现某个环节出现问题,系统可通过追溯上个环节、查验自身及故障分析和预测等方式,判断该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做出提示,再由工人进行查验处理。

  据记者了解,华清科盛物流优化解决方案的整体架构大致为:基础设备-中间件-IT业务系统。也就是说,优化方案是在底层各个RFID标签和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的基础上,由物联网设备中间件平台对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再由顶层的业务管理软件为企业提供管理操作窗口。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解决企业末端广泛且分散的基础数据采集和应用问题,改善企业管理和优化运营体系,助力企业建立全面有效的工业级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王凡说。

  两步走完成自动化转型

  不可否认,如果工厂实现了全生产自动化改造,内部物流都是由机器完成的话,效率无疑是最高的。

  不过实现全自动化的前期资金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一般需要3~5年甚至更多。所以很多制造业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全自动化改造。

  王凡直言,华清科盛的解决方案,正是帮助这些企业从非自动化走向半自动化,让工人在其中充当“机器人”的角色,降低人工在生产流程中的影响,最后再将工人真正替换成机器人,最终实现全生产自动化。

  自2013年完成产品研发后,经过一年多的可靠性验证,华清科盛在汽车、医药行业以及市政建设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包括奇瑞捷豹路虎、北汽以及宝沃等都是华清科盛的客户,平均订单额在数百万人民币左右,涵盖标签耗材、智能化设备、生产及物流设施改造以及系统使用license等。

  “物流信息化技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与非物流信息化相比,它的效率提升大约是50%~100%。如果使用我们的技术解决方案,效率提升可能是300%~400%。最初你可能需要3个工人,但现在只需1个工人。提高非常明显。”王凡透露。

  据记者了解,在物流优化方面,目前包括京东等巨头玩家都开始将自己的研发成果向外界进行输出。

  对于竞争,王凡坦言,严格来说,京东的确是华清科盛的竞争对手。不过京东的优势是在集约化仓库方面。

  集约化仓库从存储量以及商品周转效率的要求更高,管理难度大,这是京东的优势。不过华清科盛则更专注在非集约型仓储物流体系方面,为他们提供性价比更高的物流优化方案。

  人员方面,创始人王凡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具有10年工业领域从业经验;CTO李磊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曾在中科院电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承担并参与过国家多个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和实施管理。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