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美的收购德国Kuka,中企疯狂并购是否会重蹈日本覆辙?

作者:中良
来源:物联网智库
日期:2016-05-20 08:57:14
摘要:5月18日,一条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接近宣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Kuka AG!那么这场震惊朋友圈的收购交易会对正在升级转型中的中国工业产生怎样的刺激呢?

  5月18日,一条消息刷爆了朋友圈: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接近宣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制造商Kuka AG!那么这场震惊朋友圈的收购交易会对正在升级转型中的中国工业产生怎样的刺激呢?


  这笔并购或成规模最大的主动收购交易之一

  美的集团已准备支付高出Kuka三个月平均股价30%的溢价,按上述报价将Kuka估为44亿欧元(合50亿美元)左右。美的集团也在寻求将对Kuka的持股比例增至30%以上,但不一定寻求超过50%的持股或全数将Kuka买下。

  美的集团的库卡情节也有源可溯

  2015年8月份首次买入了库卡的股份,当时该集团收购的股份比例为5.4%。如果美的集团选择全盘收购库卡,则这项收购交易可能会变得比较复杂,这是因其股东结构所致。目前,德国私人持股工程企业福伊特集团(Voith Group)持有库卡的25%股权,德国亿万富豪弗莱德汉姆·洛(Friedhelm Loh)则通过麾下一家控股公司持有其10%股权。

  库卡公司:德国工业4.0的代表企业


  库卡公司在1898年成立于德国南部,是该国市场上领先的专注于工业制造流程数字化(也被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企业之一。目前的工业制造流程日益呈现出由全自动化的、网络化的生产设施来组装汽车或机械的趋势,期间几乎不需要人类的帮助,这是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最喜欢谈论的话题之一。

  库卡的业务与中国当局目前的增长计划是相当契合的,当局的计划内容包括在机器人等领域中收购外国公司等。去年,库卡的营收为30亿欧元(约合34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都来自于美国和中国市场。

  对库卡来说,与美的集团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将可有助于提高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营收,而这个市场正是其增长战略的基石之一。库卡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将其营收提高至2014年的一倍左右,达到40亿欧元到45亿欧元(约合45亿美元到51亿美元)。

  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等概念的兴起,作为国内家电企业的龙头,美的集团在这方面的布局也是毫不落后。从产业环境而言,家电市场已经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因此传统的家电企业也亟需寻求转型与突破。从横向来说,便可以增加其他的新兴业务,例如智能家居、电动汽车、VR等等,使业务结构更加的多元化;从纵向来说,便是更多的使用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技术,使得整个生产的效率提升以及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

  可以说,美的集团对发展智能制造,使用机器人技术方面显得格外的重视,目前美的在机器人方面有什么样的布局呢?

  与安川合作进军机器人

  2015年8月4日,美的正式宣布与日本国株式会社安川电机旗下子公司安川电机(中国)有限公司在佛山顺德成立两家合资机器人公司,分别负责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研、产、销。据了解,服务机器人公司由美的主导,美的控股60.1%,而工业机器人公司则由安川控股51%。

  公开资料显示,安川电机的机器人全球年销量超30万台。在机器人领域,安川在伺服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减速器等方面占据市场优势。

  美的表示公司对机器人业务有很多想象,也许机器人将取代手机成为智能家居的新入口,所有家电由机器人操作。这样来想的话,整个市场空间就更大了。

  参股埃夫特

  美的集团在2016年初投入超过5000万参股国内机器人研发公司埃夫特,埃夫特是一家专注从事工业机器人设计、研发、制造与系统应用,自动化装备设计与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并在意大利设有智能喷涂机器人研发中心和智能机器人应用中心。它从为奇瑞汽车打造生产线开始起步,在业内颇有影响。美的参股埃夫特也是作为其机器人计划的一部分,据悉,美的将会以以埃夫特为平台,在机器人及自动化相关产业投资不低于10亿元。

  机器人替代人工近半

  2010年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就开始在各个车间广泛应用各类三轴、四轴机器人。2011年下半年,美的家用空调事业部提出“精品战略”,机器人应用也进一步提速。

  据了解,2011年美的空调达到500亿元营收规模时,工人数量超过5万以上。到2014年,空调业务总营收接近700亿元,工人数量已经缩减至2.6万人。

  目前,美的在自己的各大厂区大力的推广机器人以及自动化技术,经过前几年自动化生产线升级改造,美的空调工厂的注塑车间,在无开灯照明的情况下也能正常稳定运行,钣金冲压已实现无人运行。

  近年来,国内企业在海外大手笔的并购案例不断,美的与库卡的这笔交易也不是最大的一次,时间近的就有海尔54亿美元收购GE的家电业务,富士康收购夏普,中联重科并购特雷克斯,更不用说在芯片、新能源以及房产等领域的各大手笔的并购了,可以说,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并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继2015年海外投资规模突破1180亿美元之后,进入2016年海外兼并收购又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曾在疯狂购买海外资产后至今仍尝苦果的日本企业。那么,中国企业会重走日本企业的老路吗?

  中企在走日企老路?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外媒普遍提到,自年初以来,已有多家中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并购势头似乎将超过创下史上最高纪录的2015年。

  事实上,除并购数额增加,中企出海也更为多元化。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董事长汉斯·保罗·博克纳认为,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还主要是集中在资源、能源、制造业领域。而现在有了更多的房地产、金融服务、化学产业等方面的投资,中企境外收购变得更为多元化。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永坚预测,有望产生并购交易的热门行业包括先进制造、消费品牌、地产、生命科学和技术。尤其是在近些年智能制造前景下,中国资本对于这方面的大手笔次数明显的增多了。这对于提升整个制造业的品质希望有很大的提升。

  然而,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塞巴斯蒂安·马拉贝日前在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称,中国企业掀起的境外收购“狂潮”,或许已经踏上了日本当年走过的道路,这值得警惕。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国内房价高企、日元迅速升值,日本企业也纷纷走出国门,收购在他们眼里“相对低廉”的海外地产。1989年,三菱地所斥资14亿美元购买了被认定为“美国国家历史地标”的洛克菲勒中心。而在1990年,日本人又斥资8.4亿美元购买了位于美国加州的圆石滩高尔夫球场。

  专家认为,当时日本企业的海外收购,多少带有一些投机色彩,也缺乏对海外市场的足够了解。实际上,日本人购买的海外资产很多都出现了经营不善难以为继的窘境,而洛克菲勒中心和圆石滩高尔夫球场也最终以更低的价格回售给了美国人。

  目前,一些日本企业仍在吃着当年“疯狂”的苦果。所以,也有人认为,中国企业放弃了增速6.5%-7%的市场,反而进入增速不超过3%的市场,并购效果或离预期相差甚远。

  最大不同在于庞大市场支撑


  那么,中国企业如今的收购“狂潮”,是否如日本企业当年一样会“折戟”呢?这恐怕要从中企热衷海外收购主要原因来看。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陈永坚认为,历史上中国一直都是世界制造工厂,尤其是代工生产。近年来,在中国创造为世界认可的品牌的呼声渐高。通过海外并购,中企也可以将在国外市场趋于遇冷的技术和品牌引入中国,充分利用本地的生产技艺和销售网络将技术和品牌在中国发扬光大。

  在不少专家看来,中企与日企最大的不同,还是在于中国庞大的市场支撑。一方面,中国经济体量较大,并且经济增长质量在提升;另一方面,中国是大国经济,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相差各异。也就是说,中国国内本身就有庞大的市场支撑中企的发展。

  日本前车之鉴依然不容小视


  尽管中国企业“收购潮”的背景与当年日本企业的情况大有不同,但业内人士依然提醒,中企应借鉴前车之鉴。

  商务部研究院院长霍建国就建议,在选择并购目的地时,中国企业一定要全面了解投资目的国的政治、法律、经济状况,并对这些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以避免大规模投资后经济形势逆转带来的严重损失。

  专家认为,尤其要警惕当前全球经济风险,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不均衡复苏阶段,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金融市场震荡十分剧烈,发达国家仍未最终摆脱危机的束缚,美国经济虽率先复苏,但也存在众多深层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不仅应有完整的投资计划,在进入市场前,应制定详尽的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并经过充分论证;同时,在具体项目启动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报告,特别是针对服务领域的投资要把握好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还更需要兼顾金融、法律及并购企业所处行业专业性的人才

  此外,中企也应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

  专家建议,海外投资在起步阶段最好先以合资形式为主,并慎重选择好合作伙伴,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领域。无论在海外经营独资企业还是合资企业,都要深入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文化风俗习惯,并且要尊重当地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不能有侥幸心理。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并购后的整合也至关重要。

  并购后企业应在“本土化”和“特色管理”上做出平衡。“并购后最重要是要实现三个目标:被并购的企业尽快实现盈利、债务问题能够尽快分担偿还以及该企业在食品安全管控上的严谨能够被保留。”因此,应该保留当地企业严格的管理运作模式,同时对投资的资本进行监管。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