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PPP将成智慧城市建设主流

作者:物联网世界采编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5-09-21 10:13:15
摘要:据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介绍,PPP将原来零散的网络进行有效整合,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再需要掏腰包,就能为市民换来更好的网络服务。

  日前,上海市提出了i-Shanghai 2.0方案,在国内率先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引入风寻信息公司独家运营公共场所的免费网络服务。据上海市经信委主任李耀新介绍,PPP将原来零散的网络进行有效整合,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再需要掏腰包,就能为市民换来更好的网络服务。

  “IT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建智慧城市,这是一个趋势。”南京云创存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现在大规模布署PM2.5检测节点,目前以免费的方式向环保部门提供数据服务,将来可望获得收益。”

  PPP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以市场化、专业化机制推动智慧城市从“云端”落地,有效破解了政府力不从心和企业才智受限的矛盾,为智城建设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但也有企业因诸多因素望而却步顾虑重重,认为PPP难成气候。

  PPP开辟智城建设新通道

  据悉,一个试点智慧城市,预计三到五年的预算需要30到50亿元,三批近300个智慧城市试点资金需求总额接近2万亿元。这是地方政府靠传统的财政预算和银行贷款难以维持的,2014年9月国家首次将PPP作为地方融资的新渠道,为智慧城市建设所需的巨大资金缺口带来新的曙光。上海范式并非首例,如今已有诸多智城建设项目采取PPP,当前,财政部已经公布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总投资规模约为1800亿。各地方政府也纷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PPP项目建设的热潮中来,其中不乏标杆性质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银川就是其一,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4年银川市政府与中兴通讯联合注资成立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计划投资30亿元,分三期建设“智慧城市”,项目引入了PPP,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级的投融资体系,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手段,破解了资金难题,实现政府、企业互利共赢。

  “通过PPP的运用和创新,搭建一个具有生态功能圈性质的智慧城市业务平台,有助推进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运营及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国平对媒体说:“创新商业化的运作比政府采购更合理,政府通过让渡未来的收益权,甚至可以用1元钱撬动100元,大大降低智慧城市建设的成本和政府债务负担。”目前,斐讯通信已经与8个城市签订了200亿元的智慧城市框架合同。

  PPP在政企磨合中开拓前行

  作为刚引入我国智慧城建的新模式,PPP当前正处于政府和企业的磨合阶段,在探索出一些成功案例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阵痛和个别“败笔”引发业界关注和思考。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大多前期投入大,无论精力、资金还是技术,建设周期长,收益慢,对未来的风险把控能力有限,使得中小企业无力参与、望而却步。”正坤智城(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向记者表示。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认为,以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并非所有参建企业都适合。

  PPP是否需要统一的标准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区信息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煜认为是不需要的。他说:“不同的合作主体所选择的模式是不同的,一味地强调统一的标准,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抑制了个性化,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但在PPP项目中仍然需要一些原则性的指导,如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划分与平衡等等。”

  某不愿具名的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地方政府急于求成,不顾地方实际,重招商引资,不重规划和服务。把PPP当作找企业为智城建设买单的工具。

  如某地在智慧社区建设中,前期引入国有企业投资建设,承诺配合和协调各方资源,并提供人事和技术维护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但随着国家社区建设政策的演变,项目内容不断增加,企业投入越来越多,相关单位对智慧社区建设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政府承诺的协调资源迟迟无法到位,导致企业难以从中获得既定利益,热情大减却无法退出。最终,企业以项目折旧“赠送”的名义退出该项目,政府也将该项目定义为“心中之痛”,而智慧社区项目本身也半死不活,硬生生地把一个惠民工程给搞砸了。

  “PPP在很多政府眼中仅仅是权宜之计,所以在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上往往前后两种态度。”宋煜同时指出,“参与企业也存在夸大其词、盲目推进的问题。在前期洽谈阶段,由于企业对城市需求的了解有限,所提出的方案往往内容过于宏观,目标过于理想,细节考虑不周,风险把控能力不足,这就为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埋下了隐患。在建设运营阶段,企业由于不了解政府决策与协调的难度,对政府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的期望过高,双方在认识、沟通等方面容易产生矛盾,这也使得PPP的成功遥不可及。”

  宁家骏指出,PPP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否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形成具有生态圈功能性质的智慧城市业务系统,能否实现城市公共服务运营及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的创新,能否整合各行业垂直应用,助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难以达到PPP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目标。

  “客观上智慧城市本身的复杂性也是导致政企在PPP磨合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重要原因。双方对智慧城市达到的目标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何平衡公共性和商业性服务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缺失和不足,需尽快跟进。”宋煜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