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巨头的游戏:从蓝海到血海的智能硬件以及互联网精神的反思

作者:本站采编
来源:创业家杂志、上海证券报
日期:2015-06-25 16:51:56
摘要:互联网产业越来越表面化,真正的精英不在网络上首发其高价值的内容,大量的无价值信息产生出来的巨量垃圾却让人无处可躲。物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启,随着智能硬件的进一步普及,人和人、人和物之间的沟通方式会借助智能硬件的介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几年前,互联网企业做硬件还算是奇事,一家互联网公司不专注自己的业务而大搞特搞硬件,多少有些不务正业。后来,“跨界”这个词兴起,不过更多内容都是广告。人们以为将招聘、交易、治病等信息放到网上就是“跨界”,其实这算不上“跨界”,而是“过界”,所有的营销都是玩过了界。

  其实苹果在十年前就已经是互联网公司,那时我们顶多管人家叫作科技公司。但是,现在几乎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成了硬件公司,一大波IT硬件公司都成了互联网公司。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智能硬件立即就火了。几乎所有国内外互联网公司都养成了做硬件的癖好,全都热衷布局与研发硬件。曾经放眼望去的智能硬件蓝海市场,将被巨头们战成一片血海。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热衷做智能硬件?

  时下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做智能硬件,一方面智能硬件成为互联网企业的一个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智能硬件确实也是一些商家所需,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互联网业务走到尽头。纯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难以再做突破。这是会考虑做一些与线下结合的业务,面向某个领域的智能硬件会是首选。

  第二手机是当前应量最大的智能硬件,但是手机行业已经进入“血海”。大部分互联网企业不会再选择手机,这同时也是乐视、360等行业仍旧选择进军手机行业的原因。

  第三传统行业所需。很多传统行业的企业想做一款智能硬件,因自身技术、运营等因素不具备互联网基因,因此会找选择与互联网公司合作,譬如联想的智能眼镜产品new glass就是传统的工厂企业首先找的联想。

  第四快速切入垂直领域。现在来看,互联网企业想进军某个垂直的行业,用具备互联网思维的智能硬件产品颠覆该企业已经存在的产品,是简捷而快速的做法。

  做硬件对互联网企业有什么意义?

  硬件产品,一方面不像APP一样有很多同质化应用抢占用户的手机等四块屏幕的空间;另一方面,每一个智能硬件都可以垄断自己的用户群,品牌优势与粉丝福利下。用户及粉丝们定会拥护自己平台推出的产品,这也是为了应对同类产品竞争;同时,智能硬件是传统硬件产品的升级,每一个行业的升级与转型首先是从产品开始,通过一个智能硬件及APP来实现行业的互联网化,是当前各种创业项目的基本趋势。往大了说,这也是“互联网+”存在的意义,即促进互联网改造某些产业的创业项目的产生。另外,物联网涉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传感器等多个领域,每一个行业大数据的采集都离不开传感器。传感器自然要融入到硬件产品中。手机虽然应用广泛,却无法应用到所有领域中。因此一些领域必然会产生硬件产品,融入传感器能够传输数据、具备联网及识别能力、能够接受语音及手势等行为控制的产品都算是智能产品,可见智能硬件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为何还有很多互联网企业没做硬件?

  当然,还有很多行业的没有推出硬件,或者没有做自己的硬件。有几个原因:

  首先,只提供线上服务。纯线上的业务能够满足企业发展所需如DSP广告、新闻阅读等APP只是为用户提供线上服务,通过APP就能聚集很多用户,无需再推其硬件产品;

  第二,和硬件合作方。有些互联网企业虽然没有自己做APP,但在其生态布局中已经与硬件商家达成合作,需要硬件的部分业务通过生态来完成;

  第三,做服务平台无需硬件。做平台的APP多以提供服务为主,平台连接供应商与用户,商业模式则是为供需双方提供服务,类似的产品一般不需要做硬件;

  第四,没有合适的下沉方式。“互联网+”政策正在促进线上与线下的融合,企业无论是做O2O模式,还是其他商业模式,最终都要落地。一些企业不做可能是还没有下沉到垂直行业或者没有传统企业找上门。

  互联网企业要走向线下,线下传统企业则要走向线上。同时,线下线上结合最容易产生智能硬件产品。不做硬件的企业一方面会考虑不将模式做的太重,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在于自身发展没有遭遇瓶颈。

  总而言之,互联网企业做硬件是将来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硬件也是连接线上与线下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企业硬件化将成为接下来物联网及工业4.0的主要发展方向,也将为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提供更多的场景与实现的可能。

  当前互联网产业的深层次软肋

  2相对于二战前后贯彻科层制的工业时代,互联网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的重要特征。互联网时代是平等的时代、大众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网络必定是有极深的技术支持而且又能促进技术进步的网络。但当前这种媒体性很强的互联网模式,已经表现出若干深层次软肋。

  第一,应用大放异彩的同时基础科技储备开始吃紧。

  互联网产业追求个体成功,追求明星效应,所以整天思考的就是大卖,就是用户体验。因为互联网,信息领域各种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软层面的变化很快。但正因为创新集中在应用层面,乃至越来越表层化,当年AT&T进行基础科学知识创造和储备的机制就基本上消失了。基础科技研发时间过长,不确定,吃利润,一旦研究成功又有很强的外部性,与资本市场逻辑存在直接冲突。

  第二,放大财富分化。互联网“明星企业”模式会进一步放大财富的分化。

  如果从经营的效果上看,互联网让知识门槛相对变低,“变平了”;从经营者角度出发,它让普通人更有上升的机会,普通人的小团队能够通过明星产品一举成名并发展成大公司,“变平了”。但就该经济模式造就的财富分配结果而言,它趋向于更加不平等的结果。一方面这个行业规模经济的需求更加强烈,出现强者一统天下的局面更加突出(如百度阿里腾讯),另一方面又叠加了资本市场赋予互联网企业的特权而放大估值,互联网上市公司股权市值增值造成的财富分化比传统行业上市公司更加夸张。而这种财富分化会产生激励效应,主导人才流动方向,人才大量流向互联网行业,结果增加了未来科技基础的脆弱性。

  第三,UGC平台泡沫。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的平台模式)的思想精髓,到社交互联网时代放大,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UGC模式良莠不齐,少数高质量的UGC网站,比如维基百科、知乎,扩大了知识网络上的创作源,把大量有才能的人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扩大了这些在纸片时代仅局限于极少数人头脑的知识的影响范围,但更多UGC的“社交互联网”,刺激人们把碎片化时间都用在闲聊、交朋友、游戏等容易上瘾的“信息消费”上面,对于社会整体并不有利,而且极容易成为谣言的温床。其实,UGC在近两年甚至演化成一种投机懒汉的想法,但有价值的内容是耗费工夫的,全国的精英也就只能支撑不多的几个UGC平台。

  第四,争夺用户导致末日心态。互联网产业重心在于抓用户。

  互联网网站、APP种类很多,大家都想着占使用者的时间,可是使用者每天就24小时,于是人们很快发现“人的时间”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成为互联网公司争夺的对象。其结果是: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打肿脸充胖子”另一方面,这种对于“人的时间”资源有限的忧虑,又影响了互联网企业家的心态――虽然互联网在不断产生创造出新的边疆,但在“人的时间”这个大陆里面不断加塞新想法将使得互联网世界越来越拥挤。所以从内心上来说,互联网人和19世纪后期以来的那些创业资本家的心态有很大不同,后者相信边疆无限,资源可以不断地被发现并转换成可利用的形态,是乐观派,而前者则认为资源有限,必须先下手为强,而且要主动攻击置对手于死地,在对手处于萌芽状态时就消灭它。

  真正的互联网精神

  今天,互联网思维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认同。但上文所述的种种偏媒体泡沫化的现象,显然指向其中的问题。那么,真正的互联网精神在哪里?恐怕要从它的源头说起。正如在互联网UGC的实践中,精英聚在一起还是精英,真正的互联网精神是通过共享的网络平台实现的“精英共和制”和“无限边疆观”。当前的互联网模式已经把这种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变成了比表层工夫――在中国干脆成了比噱头。

  真正有生命力、可以不断自我“进化”的互联网系统,是要把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优点,和网络时代的“互联互通”优点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系统在生产力、生产关系、财富分配、社会阶层流动上,都具有正向循环效应:既可以发挥“极客”们具有的创造力优点,又可以有机包容规模经济,可以让任正非所说的大数据服务于生产,具有系统观,让系统的各个部件快速“进化”,在社会意义上能够让刻苦的、有潜力的人才被吸纳到社会精英阶层,让社会保持活力。

  巨头的游戏

  回过来再说说智能硬件,现在的智能硬件基本可以看做是谷歌、苹果、BAT3M等巨头们的游戏,因为真正的资源掌握在他们手里,而规则和方向也由他们一手把控。而做得好的团队要么被投资,要么被收购,否则将面临一句业内很有名的话:如果XX也开始做这个,你要怎么办?智能硬件的世界基本上将由蓝海渐渐厮杀成一片血海,如果不攀上某个互联网巨头的高枝,基本就等着潮退无处遮羞的尴尬。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真正的去中心化时代才将会一步步到来,巨头们占领的高地在越发平坦的世界里可能并没有那么有用。互联网产业越来越表面化,真正的精英不在网络上首发其高价值的内容,大量的无价值信息产生出来的巨量垃圾却让人无处可躲。物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启,随着智能硬件的进一步普及,人和人、人和物之间的沟通方式会借助智能硬件的介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而这,是最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