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解决刚需成可穿戴设备当务之急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燕赵晚报
日期:2014-08-11 09:48:59
摘要:除了谷歌的智能眼镜,目前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渗透了健身、医疗、娱乐、安全、财务等领域。就目前来看,其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从手环到智能手表再到各种功能眼镜,大都功能简单,不能满足消费者刚需。

  早在前年,2014年就被预测成为可穿戴设备发展的“爆发年”。事实上,市场上推出的可穿戴设备的确种类繁多,让消费者应接不暇。但对于层出不穷的产品而言,市场目前的表现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各种可穿戴设备中,真正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却屈指可数。

  未来呢,到底可穿戴设备能不能像因特网和手机移动设备那样成为社会的主流产品,我们还不能过早地下定论,但它的蓬勃发展势不可挡。

  可穿戴设备席卷全球

  未来几年智能可穿戴产品将逐步全面融入人类生活,并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这种强大的力量将是颠覆性的。

  若说2013年以前,智能设备是“死”的,冷冰冰,没有触觉、味觉、视觉,按下一个按钮,输入一个命令,它才知道人们要做什么,而今历经漫长的“冰川时代”后的智能穿戴设备终于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传感器功能的升级、语音交互技术的再造、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的助燃下,“活”了起来,越来越具人性了。

  如今的谷歌眼镜,已能记录你所看到的一切;nike+的运动鞋,能留存你出访的行程;而智能手环能计量你每天走路的步数,监测你的睡眠情况;通过智能项链,能传输生活数据记录你的身体机能,还可提醒状态调整,做出健康趋势分析……

  其实,可穿戴设备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10几年前,一些科技展览会上,它的雏形就已经出现过。只不过限于技术水平、成本问题,这些设备一直无人问津。

  谷歌眼镜的出现,标志着可穿戴设备开始进入大众市场,不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让大众消费者也深刻体验了一把科学技术带来的新鲜感。同样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也不仅仅是一种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转变的产品,更是一种倡导美好生活方式的产品。它的科技感、时尚感更能吸引大众消费者。也许在未来,智能手机等产品将会被可穿戴设备取代。

  相关专家指出,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将带动整条产业链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传统硬件产业的转型,还给可穿戴计算、传感器、材料技术等相关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3年,国内可穿戴市场悄然“萌动”。2014年俨然成为可穿戴设备行业的“爆发年”。

  种类繁多,覆盖多领域

  虽然可穿戴设备还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在过去几年内获得了爆炸式增长。据德勤预测,今年1000万件可穿戴设备的销售将会带来一个价值30亿美元的市场。到2018年将达到190亿美元。巨大的市场前景让谷歌、苹果、联想等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可穿戴产品。

  除了谷歌的智能眼镜,目前可穿戴设备种类繁多,五花八门。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渗透了健身、医疗、娱乐、安全、财务等领域。

  然而消费者的眼光是挑剔的,其中一些产品也许在人群中大受欢迎,另外一些也许将走向沉寂。就目前来看,其仍处于噱头有余、实用性不足的尴尬境地。从手环到智能手表再到各种功能眼镜,大都功能简单,不能满足消费者刚需。

  预测分析平台firstinsight在6月对350名消费者进行了调查,firstinsight把设备除去商标后给参与测试的消费者使用,共测试15款可穿戴设备。结果显示,仅naburazer智能腕带得到9分的好成绩,意味着产品很可能大卖。测试的可穿戴设备67%都在5分及5分以下,意味着产品需要改善或很可能失败。

  除了上述功能的弊病外,可穿戴设备在外观设计、价格定位、安全隐私存在风险、不同产品之间的互通性很差等方面,恐怕短时间内难以激发消费者购买使用的热情。

  还有难题在于可穿戴设备围绕上游、下游产业的优化还不够,产品开发和生产流程中需要优化的环节较多。关键技术还需要进化,例如很多传感器精度和算法完成度等关键技术还与市场期待有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突破。

  可穿戴设备要真正渗透于大众消费市场,还要迈过产品实用性、产业链成熟度和商业模式完善程度等门槛。技术发展初期昂贵的价格也是普及于消费市场的一个关键障碍。而目前,整体的用户体验并不出众,或许未来可穿戴设备的突破点在垂直细分领域能否解决细分用户的需求将是关键。

  可穿戴设备黑客下一个攻击目标

  网络安全公司赛门铁克最近公布了针对可穿戴设备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调查报告。

  在“如何量化自身的安全”这项报告中,赛门铁克发现了很多具有安全隐患的自跟踪设备和手机应用软件。其中就包括了很多国际知名品牌的设备,它们记录的位置信息很容易被攻击。

  根据市场情报公司api的调查表明,预估全球可穿戴设备在2018年的年度设备出货量将达到约48亿件,但是到那时大部分人都会穿戴来自fitbit、jawbone、三星等品牌的健身追踪器,甚至有更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的应用来追踪他们全天的运动状况。

  假设你佩戴的穿戴设备被黑客入侵,黑客很可能获取你以下的数据:

  你运动过的里程数、经常跑步的时间段、经常跑的路线、居住在哪里、年龄、性别、身高和体重、你的心率、所处的海拔、所跑的步数、度假的时间和地点。

  这个报告同时表明有20%的健身软件采用明文传输密码,有52%的手机应用并没有履行它们的保密条约。

  报告还表明,这些数据很可能对政府官员、营销人员、商人和黑客有极大的吸引力。

  建议:用户如果不用wi-fi或者蓝牙时,就应该将这些功能关闭,而且要对你所安装的手机应用保持警惕,还要弄清楚这些应用将会如何处理你的个人数据。设备的生产商简化这些功能的关闭操作,这样用户就能在不用这些功能时更方便地将其关闭。

  “最后一公里”问题仍存

  业界专家称,当智能眼镜、头罩、手表、手环、脚环、睡衣、鞋子、袜子等可穿戴设备渐渐“攻占”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人体信号的体域网,智能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营销风暴将是惊人的、革命的。

  然而,当前可穿戴设备所面临的困难亦与时俱来,挑战重重,常常遭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尽管未来数年可穿戴设备能在移动广告领域取得“快速进展”,但这也主要取决于这类设备能否受到消费者的热拥。经常运用大数据、社交网络的可穿戴设备,让消费者了解到可穿戴设备会触发隐私问题,并可能引起法律问题,这是厂商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同时,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亦面临着用户使用习惯的问题——已经习惯使用大屏幕、快捷便利操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用户面对小巧轻薄、过小屏幕、内存不大的可穿戴设备时可能会多有犹豫,这也使作为一个营销平台的可穿戴设备发挥移动营销的作用受限,一些厂商不太乐意在此做广告。

  时下,市场上不少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了所谓高科技而高科技、为了时尚而时尚,却未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尖叫点”,迷失了商业模式本质的三大要素——客户价值的独特性、关键资源的不可模仿性和盈利途径可持续性。如何真正满足用户需求,鼓励用户长期佩戴,培养用户黏性,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并给产业链各方也带来实在利益,这是一个关键。

  显然,如今不管是什么企业,尤其是那些营销手段日益单一化、同质化的企业,最好静下心来了解一下“可穿戴设备”这个概念,并掌握它们的发展趋势和运用,不然你会落伍的。因为在全球,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大企业,绝大多数的风险投资,再加上相当一群科技发烧友,已经把“可穿戴设备”看成了未来最朝阳的事情,而很快由可穿戴设备所引发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也将爆发。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