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  正文

紫光IC下一步:投300亿元决战物联

作者:陈炳欣
来源:中国电子报
日期:2014-08-09 09:50:05
摘要:紫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伟国表示:“在资金和资源投入方面,紫光集团将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融资渠道,在5年内集中投入300亿元以上的研发资金,在展讯和锐迪科现有研发机构的基础上,设立紫光中央研究院,重点进行前瞻性技术和专利的研发与战略储备。”

  2014年7月19日,紫光集团发布通告,通过海外分支机构以海外融资的方式完成了对锐迪科并购。这场历时一年之久,涉及国内两家最大通信芯片设计公司的国际并购案终于落下帷幕。紫光集团通过控股方式掌控了展讯、锐迪科,快速打造出国内第一家未来市值过千亿元的芯片公司。未来,紫光集团将如何操控这个至少在中国算得上IC设计“航母”的大型企业?其航程的目标将是哪里呢?

  以集成电路为唯一主导产业

  “外界认为在收购了展讯和锐迪科之后,集成电路将成为紫光集团现有几个产业模块中的一环。这个认识并不准确。准确地说,集成电路将是紫光集团唯一的发展重点。未来紫光集团的主导产业就是集成电路,也是唯一的主导产业。”无论是暗中期许也好,还是心怀狐疑也罢,本轮紫光集团的收购案已经尘埃落定,人们的目光开始盯住这家高举高打、在一年时间内一举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领域“航母”的领军企业,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紫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伟国对以集成电路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显得十分坚定。

  紫光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2005年改称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在近30年的发展中,紫光集团的成长始终没有真正离开电子信息产业。随着集成电路产品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紫光集团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也越来越明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前景也坚定了紫光集团全面进军集成电路的决心。

  “从2011年我们就计划进入芯片领域。首先是因为对这个行业是熟悉的、有感情的;其次,紫光作为清华大学控股的国有企业,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必须要在国家重点领域担当重要角色。紫光集团并购展讯、锐迪科这样的行业翘楚,不仅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资产规模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从此确立了集中全部资源把芯片作为唯一主导产业的发展战略。”赵伟国指出。

  根据介绍,紫光集团确立的发展路线图是:重金投入研发,全球延揽人才,加强激励机制,在提升管理的同时保持团队的创新激情与活力;计划用10年的时间,打造出中国最大、世界前列的通信芯片集团,员工人数达到2万人,收入突破100亿美元。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紫光集团将实施“3+1”战略。即:专注“1”个核心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以展讯和锐迪科为重心,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展开持续的并购与投资,形成芯片产业链;发展“3”个相关事业——紫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紫光通信微电子学院、紫光微电子产业并购与投资基金。

  “紫光希望能成为一家世界级的芯片巨头,用5年左右时间超过联发科,成为世界行业排名第二、出货量第一的IC设计公司。”赵伟国表示。

  这个目标与专家的判断也大致相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指出:“展讯(和锐迪科)要从追赶型逐渐往超越型发展。首先要超越的是联发科,主要是基于市场原因做此判断。因为他们与联发科的发展道路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低成本芯片市场发展起来的,而展讯(和锐迪科)现在可以更好地依托大陆市场,让成本更低、服务更好。这是我们的优势竞争力。相对而言,美国高通无论在新技术、先进工艺、多屏多模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领先,超越起来难得多,我们在较长时期内还是要采取跟随策略。”

  抓牢通信 布局物联

  紫光集团的目标不得不说“宏伟”。从世界通信芯片产业格局来看,美国高通以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年销售额200亿美元的规模一路领先,我国台湾地区的联发科以50亿~6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紧随其后,而中国大陆本土企业,展讯和锐迪科目前相加也不过是年销售额18亿美元左右。

  牢牢抓住通信芯片设计的主业,是赵伟国向目标迈进的首要方略之一。赵伟国表示:“今后,紫光集团要倾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而且重点是在移动通信芯片、数字电视、可穿戴、物联网等领域。这些领域是我们有能力发展的空间。”

  中科院微电子所所长、02专项技术总师叶甜春也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芯片公司是包罗万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收购了展讯和锐迪科的紫光集团应该立足于通信芯片,把通信芯片做大做强。

  物联网将成为紫光IC下一步布局的重点。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包括高通、博通、英特尔、联发科、Marvell、飞思卡尔等IC大厂都已开始另觅“新蓝海”,瞄准的目标就是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等物联网应用,大力研发新款系统单芯片(SoC)和开发平台,甚至携手软件及系统厂商筹组联盟,抢占市场先机。处理器业者争相发动了物联网产品攻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03专项技术总师邬贺铨表示:“物联网是现在新兴的市场,也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市场,中国IC企业应该为此做一些技术储备,比如高清、低价的摄像头芯片,还有车联网。虽然我国的民用汽车电子技术还比较落后,但一些特种车辆,比如货车、卡车甚至军用车辆的电子技术和车载智能终端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对自主芯片技术和产品也有强烈的市场需求。这都是中国IC企业可以进入并发展的领域。”

  “物联网现在很热门,紫光集团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进入这个市场,比如借助在移动终端、手机通信等领域的优势。在这个市场领域,从目前来说,技术节点上不一定要很先进,因为它主要的技术需求是做好各种传感器的集成,除了CPU的要求比较高以外,对技术的整个要求难度不是很大。但是紫光集团要有一定的技术整合力量,也就是说,要有这方面的足够人才和足够资源。“赵伟国表示。

  5年投入300亿元

  有行业专家认为,在电子信息领域,基于现有综合国力和创新机制,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与制造是有希望弯道超车赶上国际行业巨头。紫光集团要想实现其宏伟的发展目标,确实也需要跨越式的追赶,特别是需要在技术研发上提前布局。

  对此,邬贺铨认为:“中国IC设计公司的技术研发应当是跳跃式的,通过大跨度的技术创新,抢回时间,抢占市场。当然,这需要冒一定的风险,但这是值得的,应该支持的。应该看到,现在大多数中国设计公司的技术路线仍然是跟随式的,我们应该多想想,除了现在流行的几个技术方向之外,还应该有什么?要有自己的技术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短与高通这样的世界级企业的差距,才有机会在未来超越他们。”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也认为,中国IC设计企业要在工艺技术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技术上的研发要超前一些,着眼在10纳米、7纳米技术。“现在的技术路线还基本是按着高通的路子在走,7纳米之后应该向何处发展?现在确实还不是太清楚,我觉得总体趋势是更加低功耗、低成本,更加小型化,这可能是中国IC设计企业要重点考虑的方向。”魏少军说。

  但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展讯现有国内研发人员2400多人,海外也有将近200人,由于无法在国内招募到掌握关键技术的人才,只能依靠海外大量招聘。预计未来两三年整个公司将要招聘接近万人,按照展讯去年60亿元人民币的营业收入,20%~25%的营收都将用于研发和研发人员的开销,相关资金缺口非常大。”展讯通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力游表示。

  对此,赵伟国表示:“在资金和资源投入方面,紫光集团将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和融资渠道,在5年内集中投入300亿元以上的研发资金,在展讯和锐迪科现有研发机构的基础上,设立紫光中央研究院,重点进行前瞻性技术和专利的研发与战略储备。”

  “合而不并” 市场说话

  并购之后,如何将展讯、锐迪科不同风格的公司加以整合,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也是外界关注紫光下一步举措的重点。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发布,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并购整合将会如“雨后春笋”。但“整”易“合”难,如何避免“整”而不“合”,找到符合中国特色的、符合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整合之路,将是IC产业在整合“芯”时代共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锐迪科长于手机周边芯片,而展讯则主导手机芯片的核心——基带主芯片,两家公司在产品线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但是,正如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事顾文军所指出,展讯和锐迪科两家公司的文化理念差异颇大。展讯已经完成了由创始人到职业经理人的过渡,逐渐规范了公司的运作机制,建立了国际化的管理制度。公司风格也是高举高打,能做第一,决不做第二;并且展讯率先进入国际品牌客户和世界领先市场;今年6月24日更是在国内第一个推出28纳米的高集成度四模智能手机平台,标志着在先进技术上更是进入了全球第一梯队。而锐迪科基本上还是任务分配大于流程管理,而公司的风格也基本是“低姿态、低成本、低价格”,客户也多是三四线或者规模较小的非品牌客户。如何将这两种“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化融合到一起,将是一个难题。

  但是,只有整合才能在业务上尽快将锐迪科的周边芯片和展讯的基带主芯片融合,迅速产生协同作用。在整合上,赵伟国的总体思路是,对两家企业“合而不并”,展讯、锐迪科继续作为独立法人运行,市场统一协调,研发、产品有所分工,内部适当竞争,紫光、展讯、锐迪科共同组成若干委员会,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紫光完成对展讯和锐迪科的收购不是挑战的结束,而是更大挑战的开始。并购是否成功还要看后续能否保持现有的发展势头,能否抓住下一个市场机遇,能否产生合力,将协同作用发挥到极致。用紫光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赵伟国的话说:“这是一次紫光集团+展讯+锐迪科在新高度上的新创业!”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