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解密尴尬的车联网

作者:王力劭
来源:国际在线
日期:2014-08-22 09:48:38
摘要:在车音王CEO王力劭博士看来,车联网目前不仅没那么风光,甚至还有不少尴尬:整个行业概念模糊、缺乏行业标准、行业的生态链和商业模式也不清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原本“高大上”的车联网在国内反而沦为一些企业为自己贴金的口号。

  一般说来,国人总是喜欢一哄而上,阶段性热炒一个概念,现在轮到车联网了。一如既往的专家点评、观点林立,号称N多亿市场潜力等等诸如此类。还有诸多投资商、互联网企业、汽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对这个新兴市场的虎视眈眈、趋之若鹜。甚至连很多车主对车联网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也跟着一起津津乐道。

  在车音王CEO王力劭博士看来,车联网目前不仅没那么风光,甚至还有不少尴尬:整个行业概念模糊、缺乏行业标准、行业的生态链和商业模式也不清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原本“高大上”的车联网在国内反而沦为一些企业为自己贴金的口号。很多高举车联网旗帜的企业,也都如盲人摸象,有的说它是识别定位技术,有的说它是智能化的车载系统,有的说是信息化的服务,也有的说是智能化交通管理……

  车联网十年发展,依旧有很多“难言之隐”。本文中,车音网CEO王力劭博士从“车”、“联”、“网”三个角度来剖析车联网的本质特征。

  “车”,尴尬的第四终端

  车联网引起热议的时机是在互联网大潮涌现的跨界、颠覆等概念之后,人们的目光开始从电脑、手机、电视转向第四终端——汽车。这个跨界融合的概念是一个质的飞跃,人们也理所当然地认为,车将成为孕育下一个新产业模式的终端。

  然而,这个第四终端的发展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尴尬之一:功用不同

  前三种终端,与生俱来的核心功用都是“信息传递和信息交互”,只是传递信息的场合、时间和方式各有不同。我们的电脑、手机和电视,都是以生成信息、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失去了这个功能,这些终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然而,车这个终端,其核心功能却是实现载人栽物位移,信息承载只是它的伴随功能或者说锦上添花的功能。换句话说,一部汽车没有任何信息生成和传递,这部车照样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交互,可以在电脑、手机和电视行业诞生大量的产业模型,通过信息对人的影响来使介质管道化,以“OTT”思维颠覆产业来造就大量的新兴产业巨头,相同模式在汽车行业却难以被成功复制。如果不意识到汽车终端的差异性,直接把互联网的经验在汽车终端上强推,那么产生互联网行业和汽车行业模式不兼容的尴尬也就不足为奇了。

  尴尬之二:应用场景不同

  电视,一家人欢聚一堂,坐在客厅里享受节目的客厅文化载体;电脑,一个人进行工作、交流和娱乐的卧室文化载体;手机,一个人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轻度交流的移动文化载体;而汽车——专心开你的车,别一边开车一边看片儿一边打电话——尽量减少信息交互,这是汽车上获取信息的真实场景。

  以信息流来优化世界秩序,重组产业流程的互联网产业模式,首先要以信息生成和信息传播为根本立足点。而在车载领域,人们每天在车上生活的时间不够长,信息交互又被限制。以信息为依托的各种运营模式如何繁荣车联网,为车主带来贴切的服务价值,这个命题现在没有很好的答案,仍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

  尴尬之三:需要服务的粘性不同

  电视、电脑和手机一旦卖到用户手里,不出毛病时,用户基本不会再依赖生产厂家。而汽车则不同,半年一小保,一年一大保,配件、保养、维修都离不开汽车厂商的服务。也就是说,汽车从买来之后,仍然强烈地依赖汽车厂商的售后服务体系。

  这种特性使得任何第三方的设备、商业模式都难以逾越汽车厂商及其服务体系单独与车主产生关系。这和互联网界动辄就绕过商场、绕过线下渠道、绕过原有产销体系,去颠覆产业链的模式有很大不同。因为即便是信息搬到线上,最后通过O2O的服务过程,都难以避开汽车售后服务商。因此,车主对线下售后服务体系的粘性,也决定了汽车行业难以被互联网行业颠覆。

  “联”,尴尬的联接体

  网络和终端只是介质,只有连接了用户的核心需求,才有了商业价值。以BAT为例,他们分别成功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三个需求——人对信息的需求、商业交易的需求和人与人交流的需求,同时创造最大商业价值。360和小米们退而求其次,把联接过程所需要的关键服务和关键载体做到极致,他们也由此成功。

  车联网的价值链包含三个功能,第一是信息服务:包括营销、娱乐服务等众多传统行业均能涵盖;第二是促进交通管理:这是政府机关感兴趣的部分;第三是车联的智能化控制:这是汽车厂商的关注点。而今天的车联网,更多人是以“工程师”的眼光去看待“联接”这件事情的,他们往往认为将“车”联接起来就会创造巨大价值,殊不知,联接物品只是一个产业向智能化迈进的开始,但是还不足以造就类似互联网产业那么大的市场价值。

  不妨举个例子:一个专业做视频监控的公司,可以把上万个摄像头连接在一起,做了一个联网的中控中心,但是它的价值却不能和一个视频网站同日而语。这就是联接物品和连接用户需求的根本不同。如果对联接体的技术价值和服务价值没有搞清,车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会背道而驰。

  “网”,尴尬的产业环境

  今天所说的网络已经不是一个物理概念,而是一个产业概念,包括人与人形成的网、人与信息形成的网、人与服务形成的网、线上与线下形成的网等等。目前,车作为一个非纯信息类的终端,产业层面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将车联接起来,让车智能化,这种做法很难形成真正有交互价值的网。

  未来在车联接的网上能产生什么样的交互应用?如何能在用户有限的行驶时间内产生交互粘性?如何能为车主提供多层次的贴心服务?这恰恰是摆在每个车联网行业探索者面前需要深度思考,但目前又被忽视的问题。

  车联网必将是一个千亿级的新兴市场,为车主提供线上服务的企业、保险行业、汽车售后服务业等都将在车联网的市场中,获得发展的红利。投资商、互联网企业、汽车厂商、零部件供应商纷纷对重金布局新兴市场。国家出台的政策,也意味着下一步的科技投资建设的重点会投向汽车的智能化领域。但是这都只是表明了车联网行业的“入端”正在形成,但服务价值的“出端”怎样产生呢?

  如果不能持续赢得用户,一切好的技术和网络联接模式都是白搭。目前,对于一些商用车的试点,司机以及运营者只是知道如果不安装北斗监控系统,车辆就不能通过年检;对于乘用车来说,初始时预装的驾驶过程中的交互服务的续费率并不高;对于一些与时俱进的“车载Siri”概念的车载智能问答系统,用户的使用粘性以及系统真实的服务满足程度也并不乐观,整个车联网的用户接纳和购买率一直以来就是个困局。如果找不到用户的“痛点”和“痒点”,没有找到合适的交互场景,没有将人连接起来,没有持续的粘性和价值转化模式,只依赖政府投入和行业盲目热捧,车联网的产业环境必然走不出尴尬的困境。

  上述观点,并不是否认车联网的价值,不赞同的只是那些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仅靠臆想夸大车联网价值的业界浮躁之风。这个世界永远不缺高屋建瓴的商业模型和产业战略的冥想者,而真正改变世界的却是那些能够躬身亲查的产业细节落地者。在互联网界,BAT也不是靠嗓门和臆想来锁定地位的,而是真的把一些难以实现的细枝末节都探索清楚并扎实落地。所以,在车联网领域,如果没有深刻去研究和洞察其价值体现路径时,就开始人云亦云车联网的热度,这是不是也算是一种不大不小的尴尬呢?

  乱花渐欲迷人眼。无论如何,车联网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只要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能够平心静气、脚踏实地地研发和推广符合市场预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未来汽车互联网化的普及,指日可待!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