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小伙伴”抱团取暖 移动支付争霸屯兵NFC

作者:李意安
来源:经济观察报
日期:2014-06-23 08:54:49
摘要:普及关难过、标准不统一、利益诉求各有不同都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逐渐降低,NFC再度成为行业关注热点,产业链内各参与方开始由各自作战走向融合,又在融合中分化竞争。
关键词:移动支付NFC
  经历过几年不温不火后,NFC支付市场在今年的夏天又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继5月底银联助理总裁胡莹在“中国银联NFC全手机产业峰会”上宣布2014年银联计划完成100家成员银行的接入之后,支付宝钱包在6月18日的首届城市建设信息技术产品博览会上,抛出了自己的第一款NFC产品“未来公交”。 

  支付宝无线事业部产品经理曹寅向经济观察报介绍,该产品目前已经可以实现在全国35个城市公交地铁闸道的手机刷卡,2014年该项计划将布局60个城市。“目前仅仅支持OPPO旗下N1、N1 mini、Find7三款手机。”曹寅补充,支付宝钱包一期也会跟包括三星在内的更多手机厂商合作,二期也并不排除跟运营商合作,“支付宝跟银联都在推动NFC技术,推动NFC整个行业在前进,目标不一样,银联在主打金融IC卡,支付宝主打公共交通,目前而言,两者是没有重叠的。” 

  事实上,NFC在技术领域早已不是新鲜玩意。2004年3月,诺基亚联合飞利浦电子和索尼公司宣布共同推广由飞利浦开发的NFC技术,NFC技术由此问世。此后十年NFC一直作为产业概念存在,应用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支付应用却迟迟无法驶进快车道。 

  “好的技术不一定有好的市场,”浦发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薛建华一语道破。 

  普及关难过、标准不统一、利益诉求各有不同都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而随着技术的成熟,成本逐渐降低,NFC再度成为行业关注热点,产业链内各参与方开始由各自作战走向融合,又在融合中分化竞争。 

  产业链抱团 

  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硬件关”难过是NFC支付的春天姗姗来迟的首要原因。 

  近场支付主要包括NFC-SD、NFC-SIM和NFC全手机等三类模式,无论哪种模式,相较于二维码、微信支付等支付手段,产业链条都无疑要长得多,手机运营商、手机生产商、芯片厂商、银行、银行卡组织、银行卡受理终端,任何一个参与者想要上下游通吃,都显得非常吃力,唯一的方式是合作共赢,如何平衡竞合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经验来看,日本是全球NFC技术普及做得最好的国家,软银和DoCoMo两家供应商主导了该国的NFC产业,“但这两家供应商后面都是有财团支持的。以软银为例,软银集团自身就有银行、有运营商,要完成产业整合大多数时候只需要内部协调即可,而我们国内目前并没有具备这样的企业,还是需要产业链各个参与方的合作与博弈。”一位来自银联的NFC专家告诉经济观察报。 

  2013年7月,银联推出了TSM可信服务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各方可以将多张金融智能卡集中在手机或IC卡上,便于携带、使用以及管理。 

  5月27日的论坛中,胡莹介绍,各地行业应用项目累计超过100个,覆盖了公交、地铁、出租、停车、高铁等各类公共交通领域,以及超市、百货、快餐、菜场等生活服务领域。并透露眼下银联已与全国性银行全部达成合作,其中12家已经正式发布了业务;区域性银行已经有30余家与银联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已经有7家上线发布了业务。运营商方面,继去年联手中国移动和50家主流商业银行推出手机移动支付平台后,今年内银联还将陆续推出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合作的手机移动支付平台。手机厂商方面,三星、HTC、小米、魅族、OPPO、步步高等都推出了NFC全手机产品。全产业链抱团意味明显。 

  另有银联方面人士透露目前全国“闪付”终端已近300万台,“普及率达到30%到40%,其实速度已经很快。”该终端可以受理上述三种模式的载体,其中带有包括闪付标识的IC卡,“央行此前定下的明年IC卡普及的时间表对该项技术的推广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2013年起,国内三大运营商也开始大范围积极联合手机厂商推广NFC终端。中国移动表示,2014年新上市的手机将逐步默认具备NFC功能,未来4G终端也将全面支持NFC功能。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大对手机终端的投入,中国电信目前已经有多款热卖的手机支持NFC功能,从2014年1月开始,中国电信新上市的3G终端将逐步实现全部机型支持NFC,4G时代的天翼终端将全部具备NFC功能,预计2014年支持手机钱包的天翼手机机型将超过40款。中国联通表示在2013年所有3500元以上的定制机全部内置NFC模块。 

  除了三大运营商,三星等手机厂商也都在NFC手机上进行了不少尝试。“国内客户更换手机的平均周期在缩短,有利于技术的更新换代,这对运营商和终端厂商来讲,移动支付受理环境的逐渐成熟,预计未来2至3年,NFC手机将成为客户标配,就像现在手机的蓝牙和Wi-Fi功能一样,基本上是手机默认的功能。只是这种更新换代仍需时日。”一位与会手机厂商透露。 

  不过,包括三星在内,现在NFC的整个模块都是成本中心,没有任何收益,更加没有办法讨论商业模糊。 

  目前,支付宝钱包的NFC服务尚未布局到商户领域,“如果将来支付宝能够跟银行或者跟银联直接进行业务合作的话,基本上是可以的。银联的pose机只能受理银行卡的使用,如果银行卡能够跟支付宝合作,就可以在线下来付款。” 

  这个话语权还在银行,因为发卡主体是银行,银行如果愿意跟支付宝合作,手机就可以变成银行卡,圈存之后就能直接消费。 

  多方博弈 

  在上述三种模式中,NFC全手机产品(手机出厂时即内置了智能安全芯片实现NFC支付功能)因依托于TSM系统,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从传统“柜面发卡”向“空中发卡”的转变;同时无需再更换SIM卡或其它硬件,即可直接在手机上申请并下载银行卡,实现近场非接支付和远程支付,电子现金充值和现场小额快速交易,用户体验更佳。该模式被认为是最符合当前市场各方移动金融业务发展需要的解决方案。 

  然而,尽管中国三大运营商都齐聚这一平台,但对行业主导权依然各怀心志。运营商、终端厂商在内的通信阵营希望借助安全SE集成在SIM卡的模式,通过对SIM卡的管理等方式占据主动。而包括各大银行在内的银联阵营则希望安全SE集成在SD卡等模式,或者运营商开放SIM卡接口能力等,抛开运营商借助既有的收单结算方面的优势控制共用TSM平台来获得利益。 

  合作与博弈的最大体现是过去几年中移动与银联的标准之争,此前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和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标准之争,这曾被认为是NFC发展十年如一日的重要因由之一。直到2012年12月,央行才明确13.56MHz为NFC技术标准。不同标准的交互问题才告一段落。 

  2013年10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北京发布了移动支付的国家标准,涵盖了射频借口、卡片、设备、应用管理和安全、测试方法等基础技术内容,国内移动支付的技术模式才得到统一。 

  除此以外,来自银联人士坦言,受理环境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而事实上这个成本是由多方分摊的。“前两年可能投入更多一些,一台机具的非接改造成本大概要300到500元,但现在安装一台新的支持非接技术的POS也就1500到2000。除了更换或者改造机具涉及的成本以外,技术人员的到位,参与后续的咨询和调试当中涉及的人力物力成本也是一个方面。” 

  尽管在标准之争中最终落败,但无可否认,中移动依然是这场竞赛中的领跑者之一。 

  入股浦发及随后构建的战略合作,不但让浦发银行对NFC获得了近水楼台的优势,也成为中移动布局NFC的重要一步。2011年浦发就已发出具有NFC功能的手机支付产品,移动金融是该行的五大战略之一。 

  薛建华透露,截至目前,浦发银行纯非接银行卡发卡120万张,NFC发卡约30万张。不过他亦坦言,“几年过去了,作为先行者我们感到还很孤独。”“上海移动和上海浦发为了能够使手机刷地铁,专门改了两个匝道,贴在浦发备用通道,可以看出线下的一致性和兼容性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运营商为了做这个业务去花重金改造这个受理环境,这个也就是说现在为什么之前讲的很多业务,想推没有推起来,就因为线下的环境很恶劣,手机跟pose机的兼容性很差,只有这种有影响力行业整合者出现,才能够把这个业务往前推,如果没有这类机构出现的话,NFC业务不可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曹寅表示。 

  中兴通讯线下品牌努比亚总经理倪飞告诉经济观察报,“现在NFC仅限于高端机,整体来看普及率还是应用率都还不高。但和从前相比,现在受理环境已经在慢慢健全,我们感觉产业已经到了一个爆发增长阶段的前沿。”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看好NFC前景。 

  另一手机品牌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国产手机即使是所谓的高端机,销量也不大,包括芯片、天线还有一些配套的东西。一整套NFC大概需要2.5到3美元的成本。所以,国产手机研发这项技术的源生动力依然不大。 

  另有分析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Visa、万事达在全球范围内的NFC受理终端数量亦只有百万级别。“钱对Visa、万事达都不是问题,年报来看,这两家卡组织的现金储备都非常充足,最大的问题还是看不清楚这个行业的前景。”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