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2013年的移动支付及NFC竞合变迁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财新《新世纪》
日期:2013-12-23 08:59:45
摘要:去年年底,13.56MHz成为国家标准之势渐定,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的标准之争告结。当时几乎整个行业都在说,2013年的移动支付就看NFC,2013年将是NFC爆发元年。”中国通信工业协会NFC产业技术专家孙意笑对财新记者说,“结果,2013年,NFC根本没有爆发起来。”预期的NFC爆发为何没有出现?在远程支付翻番发展的2013年,运营商、银联和银行们都在忙什么?

  去年年底,13.56MHz成为国家标准之势渐定,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的标准之争告结。当时几乎整个行业都在说,2013年的移动支付就看NFC,2013年将是NFC爆发元年。”中国通信工业协会NFC产业技术专家孙意笑对财新记者说,“结果,2013年,NFC根本没有爆发起来。”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短距离的高频无线通信技术,使用该技术进行近场支付,感应距离约15厘米,反应时间约0.1秒。相比红外线、二维码、声波等支付方式,NFC受外部环境限制较少,被视为一种相对成熟的移动近场支付解决方案。

  预期的NFC爆发为何没有出现?在远程支付翻番发展的2013年,运营商、银联和银行们都在忙什么?

  逼出来的合作

  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产品规划部总经理左明宗对财新记者称,自己常与运营商的移动支付部门负责人一起探讨业务,目前三大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策略基本相同:在远程支付上,主要是基于话费、宽带缴费等业务逐步向外渗透;在近场支付上,则是与银行、公交等外部机构合作发展手机钱包。

  “三大运营商在通信业务上有竞争,但在移动支付产业上的竞争并不明显。”左明宗认为,整个移动支付产业的盘子很大,而运营商三家合起来的份额都很小。三家运营商基本达成共识,只有采用同样的标准,同时投入,才能更快地推动产业链成熟。“预计两三年内,三家运营商之间不会存在明显的竞争。”

  三大运营商暂时也放下了与银行系的争执,选择与银行联合起来做大移动支付蛋糕。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部副总经理单长胜对财新记者表示,经过几年探索,运营商、银联及银行已经理顺了关系,双方基于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展开合作。TSM是一套基于“一卡多应用”技术建立的“空中发卡”及应用管理平台,类似于银行应用商店,运营商、中国银联、银行、手机厂商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建。

  “TSM平台主要存在两种合作模式:一种是单个银行的应用直接接入运营商的TSM平台,在此基础上各种业务都可以直接讨论合作;一种是运营商对接银联TSM平台。”左明宗介绍。

  另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前一种模式可以与银行直接对接合作,后一种模式则可不用一家一家地跟银行谈判,节省了时间,但后续合作有点绕弯路。“这就像租房子,是找房东租还是找中介租。一开始不容易找到房源时会找中介租,有手续费成本,而且日常沟通找中介总有众多不便。”

  单长胜介绍,银联去年年底已经建成TSM平台,截至今年10月底,接入银联TSM平台的银行共15家,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等11家全国性银行,以及江苏银行、南充商业银行、浙江农信、宁波银行等4家区域性银行。未来,中国银联TSM平台将尽快推动所有17家全国性银行接入,区域性银行接入的推广也在加速,总数很快将超过30家。

  不管哪种模式,合作都基于SIM卡。TSM平台对接之后,手机页面上等于开通了银行应用商店,用户可以下载适合自己的银行卡应用。这些应用将存储到具有NFC功能的SIM卡里,这样SIM卡就变成了银行卡,支持NFC近场支付。

  2013年2月,中国银联与中国移动完成了首次跨行业的TSM平台对接。6月9日,双方合作的移动支付平台正式上线,推出了“手机钱包”产品,集成了9家银行的13个电子卡应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中国电信直到今年11月才发布“天翼手机钱包”业务,12月23日起方可办理。它与中国银联、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十多家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

  中国联通至今未与中国银联达成合作。但今年10月,中国联通推出的手机钱包已经与光大银行、广发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银行对接。“中国联通与银联一直存在多种形式的合作,相关TSM平台的合作也在商谈,未来合作的可能性很大。”单长胜说。

  单长胜认为,TSM总体而言是双赢的合作模式。在业务上,银联及银行负责金融支付交易,运营商负责管理SIM卡及推广;在收益上,传统的金融服务费归银联及银行,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服务收入归运营商。未来,双方可以探索更多的新业务,获得的收入再进行分成。

  “现在的关键是把平台做大,吸引更多的用户,积极打造移动支付新入口。”左明宗说,“我一点都不担心未来的商业模式,就像支付宝刚出来时不知道会做余额宝、微信的诞生也不是为了做支付一样,NFC近场支付日后的商业模式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平台上的应用找到了商业模式,我们才能有商业模式。”

  今年6月,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开始在14个中心城市试点推广NFC-SIM卡业务,目前试点范围已扩至29个省分公司,并在各省份增加了发卡网点。

  支付方案博弈

  这并不是一场容易达成的合作。2012年6月以前,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在13.56MHz或2.4GHz的移动支付标准之争中大打出手。之后,各家又在具体的移动支付方案上角力博弈。直到今年,基于NFC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仍有三种:运营商主推的SWP-SIM方案、中国银联及银行主推的SWP-SD卡方案、手机终端厂商主推的全终端方案。

  孙意笑称,这三种方案的NFC天线都集成在手机上,只是安全芯片放置的位置分别在SIM卡、SD卡或手机中。但安全芯片是移动支付的核心,其位置决定了移动支付终端的掌控权。

  “在移动支付领域,谁掌握了移动支付终端意味着谁掌握了用户。按照一般信用卡分账方式,发卡行、收单行、银联三方的收单手续费分配比例是7∶2∶1,未来掌握较多用户的玩家可能在这盘手续费蛋糕中再分一点。”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移动支付业内人士说。

  各方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但谁都无法单独啃下移动支付这块蛋糕。普天信息产业公司国际事业本部项目总监乔昕分析称,一开始,大家都寄望于全终端的NFC方案,结果国际主流的高端手机都在打自己发卡的主意,运营商和银联由于难以借此获取用户和商户,自然不愿意买单;银行系想推SD卡方案,但银行系对手机厂商的掌控能力远远不如运营商,且银行需要拿出大笔资金定制手机,面对用户推广起来有难度;运营商力推SIM卡方案,但若没有银行支持,拓展商户也不易。

  经过了近一年的博弈,现在终端厂商基本放弃了自己发卡的念头;运营商、银联及银行,在第三方移动支付快速成长的压力下,天平也开始向合作一侧倾斜。

  艾瑞咨询分析师王维东介绍,2013年是移动支付高速发展的一年,但增长主要体现在远程支付上,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占据优势,传统银行及运营商在努力转型,但受制于架构、体制等问题进展缓慢。

  “运营商很难在远程支付上拼过第三方支付公司,毕竟后者在互联网支付领域积累了多年的经验,运营商的未来还在近场支付。”中国联通支付公司内部人士说。

  但第三方支付公司也正在扑向近场支付。比如支付宝于2013年1月开始推声波支付,10月已经可以支持离线近场支付,并计划进一步向商场、地铁、校园等场景推广。支付宝内部人士对财新记者说,“支付宝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用户需要什么样的支付方式,我们就会提供什么样的方式,不分远程、近场。现在我们在推广二维码、声波等支付方式,未来也可能推NFC支付方式。”

  在第三方支付的强势进攻之下,银联、运营商不得不相互妥协,选择了折中的SWP-SIM卡方案。其实运营商在这一方案中放弃了更多过去坚持的“诉求”。改良版的SWP-SIM卡方案不再预先内置银行卡,而是通过下载银行卡应用实现NFC支付,如此一来,银行卡应用完全由银行运营,运营商无法获取用户的任何金融信息;同时,运营商也不再坚持做自有账户,毕竟自有账户与银行账户形成直接竞争,可能吞掉原本归属于银行的用户沉淀资金利息以及一些金融业务。

  “我们先要解决生与死的问题,然后才是竞争,才是商业模式。”左明宗说,如果不放低姿态,不开放合作,任何一方凭一己之力去做都很难。现在采用SWP-SIM卡方案合作,获得的用户寄托在SIM卡上,他们既是银行的用户也是运营商的用户,等平台成长起来之后都会获益。

2013年的移动支付及NFC竞合变迁

  产业链在观望

  “今年前三季度,整个产业链还处于观望状态,只有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在推,而中国移动之前又有做2.4GHz的阴影。”左明宗说。

  NFC移动近场支付的产业链涉及SIM卡、终端、应用提供商、受理环境等。孙意笑也认为,无论卡商还是终端厂商,早就可以生产出支持NFC的产品,但厂商并没有主动投入大规模生产,因为订单不多,也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下游供应商觉得机会似乎还在遥远的地方。

  孙意笑透露,去年年底中国移动提出2013年要销售1000万台NFC手机,并给予160亿元补贴以推动NFC发展。但从手机厂商的反馈来看,它们接到的NFC定制手机订单远不如预期,整体规模不超过百万台。

  中国移动的确有心无力。在中国移动内部会议上,移动支付被当作继语音通信、移动增值后拉动通信行业的第三波力量。中国移动一直在积极准备产品,筹划市场推广,一度计划于2013年3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基于NFC技术的“手机钱包”,但这款产品直到6月9日才正式面市。产业链磨合缓慢就是移动“手机钱包”难产的根源。

  “中国移动、银联早就完成了TSM平台对接,但真正将产品照进现实,还需要与芯片、终端等进行适配。”上述移动支付业内人士说,由于芯片、终端等软硬件无法满足条件,测试的时间只得一再拉长。

  左明宗认为,直至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相继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之后,整个产业链才开始真正地动起来。他预计,明年将是NFC移动支付真正爆发的一年,终端适配和技术发展将打破现有业务瓶颈。

  “目前NFC移动支付的主要瓶颈,一是NFC手机还未普及,二是用户还没有养成刷手机的使用习惯。此外,一些商户或营业员不会使用受理终端,虽然我们对他们进行了培训,但这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单长胜认为。

  运营商、银联的想法是,要设法带动产业链快跑。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范金桥表示,今年中国移动在市场上发布了多款支持NFC的手机终端,2014年新上市手机也将逐步默认具备NFC功能。预计未来两三年,NFC将成为手机的默认标配,绝大多数用户也将更换带有NFC的SIM卡;在受理环境上,中国银联加快了对POS终端的改造,已经建成示范商圈120个,累计改造POS终端147万台;在应用场景上,无论银联还是运营商都在努力拓展商户,譬如与电影院、麦当劳、超市、公交等合作。

  “不过,现在的效果还非常有限,一般都是运营商通过赠送话费、打折券、小礼物等来吸引用户。即便这样,很多拿着NFC手机的用户也还是不用,因为没这个习惯。”孙意笑无奈的说。

  孙意笑认为,现在芯片、终端等厂商在产品研发、生产上处于跟随状态,看着运营商、银联动了才会跟着动一动,不如以往积极。受限于产业磨合,使用NFC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完全释放仍需时日,譬如支付宝早就研发了基于NFC的近场支付应用,但也一直在等待推出的时机。

  运营商和银行系的合作也在寻找新方案。乔昕介绍,2012年底业内已研发出双界面SD卡方案,将NFC天线、安全芯片集成在SD卡里,不需要更换手机,只需有SD卡槽就可即插即用。经过一年测试,目前该方案已通过央行检测,六家供卡商获得供卡资质,可以付诸商用。“很多银行对这种方案感兴趣,建行、工行很快将针对该方案进行智能SD卡招标。”乔昕说。

  单长胜表示,银联TSM平台是开放的平台,同时支持SD卡、SIM卡、手机,允许银行、公交公司、手机厂商等各个层面的合作伙伴接入。

  不过,SD卡方案也存在不足。左明宗认为,从物理层面上,SD双界面卡只是不需要换SIM卡,但仍需换专属的SD卡。现在很多手机并不支持SD卡扩展,比如苹果手机。此外,SD双界面卡对手机的兼容性也有一定的需求,“是不是所有的SD卡槽都支持这种特制的SD卡?”

  事实上,运营商仍心存“梦想”——未来的移动支付应实现对综合账户进行管理,将移动支付当作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通过创造更多的O2O(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激发通信用户的活跃度,提供后续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综合性服务。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