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  正文

壶韵:“山花奖”得主鲍峰岩的紫砂艺术赏析

作者:prnews
日期:2012-08-29 16:36:30
摘要:壶韵:“山花奖”得主鲍峰岩的紫砂艺术赏析

江苏 2012-08-29(中国商业电讯)--壶文化由来已久,但象宜兴紫砂壶这种具有无限发展空间的手工制作艺术,大概只有中国宜兴存在。

“壶”本来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供人们饮水用的一种器皿。而在宜兴这个地方,这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泥壶,经过壶艺师用紫砂泥制作烧造,却成为了一种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共存的艺术珍品,成为道的载体。因此,在宜兴就产生了一门独特的工艺——紫砂壶制作工艺。这种工艺自宋代以来至明清绵延不绝,而渐渐蔚为大观。紫砂壶大师代有人出,从供春到顾景舟,在紫砂世界内闪耀着一大批大师的名字。

在宜兴我认识许多年轻的壶艺师,通过与他们的交往,我渐渐的了解到紫砂壶工艺那种永久魅力之所在。其中有一位年轻的紫砂壶艺师叫鲍峰岩。他制作的紫砂壶深得收藏界的青睐,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已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

一、妙手造境

鲍峰岩的工作室在宜兴郊外一个非常宁静优美的小区内,我们来到鲍峰岩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橱柜内摆放着的鲍峰岩的紫砂壶作品,这些紫砂壶夺人眼目,每一把紫砂壶都给人一种惊叹!这些壶看上去没有太多的花样,造型古朴大方,微妙玄通。分明是一把把的紫砂壶,却有穿越时空从远古而来的自然典雅之美。


2009年“翠竹顽石提梁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欣赏这样的紫砂壶,正如王蒙先生所说的:“不是给人一种肤浅的印象思维、表层思维、小儿科思维,而是一种质朴包容、性情旷达。这正是一种‘道’的启示。一种师法自然,自然与文化合一的物化状态。”

鲍峰岩出生在紫砂世家,是百年老号“鲍同泰(1845年)”的后人。他的母亲张红华是当代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弟子,他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影响和熏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到紫砂工艺厂工作,并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江建翔,练就了扎实的紫砂全手工成型技法。20多岁时候就可以独立制作出个性新颖的紫砂壶。他设计创作的“日月壶”紫砂壶,被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作为教学样板。1987年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回到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工作,又得到顾景舟先生的面教。

可以说鲍峰岩的岁月,就是从手掌上度过的。鲍峰岩能练就这样一双神奇的手,这缘于他的几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大陆内地的紫砂壶处于不温不火的时候,在祖国宝岛台湾,却兴起了紫砂壶收藏热潮。他们通过香港双鱼公司等四家公司到宜兴购买紫砂壶。香港双鱼公司是最早来到宜兴购买紫砂壶的公司,他们首先来到宜兴紫砂一厂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个并不喧哗的紫砂工厂内已经培养了一批新生代紫砂壶艺师,其中鲍峰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锦丰公司的老板第一次看到鲍峰岩做的紫砂壶时,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在简短的交谈后,他被鲍峰岩的朴实和对紫砂艺术的认识及执着所感染,顺利地鲍峰岩接到了双鱼公司下给厂里的订单任务。

不久,一位来自日本的紫砂壶研究学者和进出口公司姓周的一位先生一起来到宜兴紫砂一厂,这位日本学者是日本一所大学的教授,也是位陶艺家,他醉心于中国紫砂壶文化的研究,并且想购买一些紫砂一厂的收藏的老壶,遭到了拒绝,因为那些紫砂壶大师做的壶已成为中国的瑰宝,不对外出售。一个偶然机会,那位日本学者看到了鲍锋岩给香港双鱼公司做的紫砂壶,他高兴万分,马上向紫砂一厂的领导提出,他想定做一批紫砂壶,由鲍峰岩等来做。当鲍峰岩拿到由这位日本学者要求的来样设计图时,他又感到十分意外,因为中国人使用紫砂壶的壶嘴是平行向上的,而日本人设计的紫砂壶壶嘴口却是向下的,这是由于民族习惯的不同所致。鲍峰岩没有做过这样的壶嘴,但是为了按时完成这批来样定制,他日夜研究设计试样,并向母亲张红华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终于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这位日本学者的一批紫砂壶。当日本学者拿到这批精美的紫砂壶时,伸出大拇指称赞鲍锋岩的制壶工艺非常精湛,他很满意。

让鲍锋岩认识到制做紫砂壶决不是雕虫小技,是他制做一批紫砂小壶的特殊经历。香港有一家著名的茶具博物馆,一次他们的馆长来到宜兴紫砂一厂要订制一批紫砂壶,他听说鲍锋岩做的紫砂壶颇具传统工艺的功力。便通过紫砂一厂的领导找到鲍锋岩。他与鲍峰岩一见面便开门见山的说:“我听说你制作传统紫砂壶的功力很深厚,想请你做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的紫砂小壶。但做这种壶有一个很高的要求。小壶的融量在100CC和120CC之间,而且举起壶七寸倒在茶碗中的水不能溅出水花,一壶水倒出来时间不能超过12秒,你能做到这样程度吗?”那位香港茶具博物馆的馆长见他一脸的疑惑,便接着向他解释说:“这是一位香港寺庙的住持向他提出做这种紫砂壶。这位住持是一位高僧,他对紫砂壶研究颇深,这是他根据中国古书上的记载而提出的古人饮茶用壶的境界。他还说这种朱泥小壶只有宜兴技艺高超的壶艺师才能做。因此,我就找到了你。”听了此话,鲍锋岩顿时明白,中国古代人对紫砂壶的造诣已经是登峰造极。虽然他没有见过这种紫砂小壶,但他决心再一次挑战自已,为了弘扬中华紫砂文化精神,他一口答应下来。接下来的数月,鲍峰岩把自已关在工作室里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大胆尝试。在经过多次失败之后,最终他做出了符合这位香港茶具博物馆馆长要求的朱泥紫砂小壶。

由台湾收藏界引发的紫砂壶收藏热潮,很快传到大陆沿海城市,在广东首先掀起了新的紫砂壶收藏热潮。有一次宜兴紫砂一厂出样参加广交会时,由鲍峰岩设计的紫砂壶在广交会上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他做的紫砂壶一时间又成为广东收藏家的抢手货。紫砂壶收藏热潮很快又波及到东南亚各国,紫砂壶收藏热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方兴未艾。

鲍峰岩对中国紫砂壶传统光素器艺术造诣的有着精深的理解和把握,这其中也得益于他上海的一次难忘的经历。有一次在上海,他见到收藏家许四海先生收藏的一把邵大亨的“掇只壶”时,让他心灵顿时震憾了,这是把光素器大壶,当他第一眼看到它时,他的感觉是在上百把馆藏的紫砂壶中只有这把“掇只壶”光彩夺目,气场十足,“此物只应天上有”。无论从那个角度去欣赏这把壶的工艺,都达到了巧夺天工的高妙境界。因为这把壶不是用模具制做的,而是一把全手工的紫砂壶,靠一双手做出这样完美的器物,让所有的行家都赞叹不已。从此,鲍峰岩在潜意识里有了一次与古代紫砂大师的神交,这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把光素器紫砂壶都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境界气度,这说明紫砂壶工艺的未来探索空间非常大,他做为新一代的紫砂传人,有更多的责任担当起继承传统和发扬紫砂壶创新的使命。因此,他认为:“创新不是搞怪,你要变怪很容易,但我还要从传统定型的不变中产生时代的变化,这个变不是搞怪,不是奇想,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升华。”从看了这把“掇只壶”,他才理解什么叫做壶艺无止境,只这种素器一辈子都研究不完。因此,他现在做紫砂壶在内心深处已经给自已立下一个很高的标准,他要不断的去挑战自已,攀登紫砂壶艺术的高峰。他就要做紫砂界的峰岩。

二、大器近道

有一位记者曾经问鲍峰岩紫砂壶的风格,他谦虚的对记者说:“紫砂壶的内涵很丰富,风格也是多样的,并且各有所长。就我个人而言,可能是受顾景舟大师的影响要多一些,比较喜欢简洁、明了、大方这样一种风格。多年来,我把传统的‘石瓢壶’、‘仿古壶’、‘掇只壶’反反复复地做,目的就是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这些传统经典作品看起来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好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平时,有些壶友问我的作品是什么风格,我总是说,我有风格的追求,但还没有形成风格。如果有一天那把壶摆在那里,别人一看就知道是我鲍峰岩做的,这才算是有了风格。”

其实,鲍峰岩的紫砂壶风格在不断的做壶体悟中早已形成,在我看来他的紫砂壶风格简约、大方、古朴、飘逸。这正是他对“师法自然”追求和谐的思想体现。当然鲍峰岩做了无数把紫砂壶才形成他的风格,首先我们从他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等作品中看他的紫砂壶风格特色。


2005年,作品“三弯嘴石瓢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



在众多的鲍峰岩的紫砂壶作品中,其中有一把“三弯嘴石瓢壶”。石瓢壶是传统紫砂壶式样中的一种,瓢,顾名思义,是用自然界中的壶芦做成,是一种盛水的器物,是宜兴地区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石瓢,是取意紫砂泥烧制的紫砂壶坚硬如玉石,深得人们的喜爱。石瓢壶看似简单。但要制作出一把具有艺术性很强的紫砂石瓢壶并非容易的事。客观事物告诉人们,愈是简单的事物,内涵就越丰富。如中国古代的诗词,一句就有无穷之意境。鲍峰岩制作的“三弯嘴石瓢壶”的特色在于:全手工成型,造型雅致、圆整,段泥色泽温润如玉,质感浑厚稳重,成为水平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水平壶讲究前后左右四方的稳定对称,和上中下三路的层次平衡。他做的“三弯嘴石瓢壶”放置水面而能水平状浮于其上,其平衡性可见一斑。这说明鲍峰岩对紫砂壶的全方位的把握和整体感的营造要求极高。壶身、壶嘴、壶盖、壶钮及壶足,任何部位的些微不足都会影响它的平衡度,同时,高温烧制时紫砂泥的收缩也会影响其平衡感,天时人力缺一不可,此壶的成功可谓天意人和的完美结合。

鲍峰岩的另一代表作“汉圆提梁壶”便是一件显示在运用曲线功力深厚的大气之作。简练劲挺的提梁凌空而起,虚实相间而又曲直刚柔,极具匠心。该壶虽然造型简洁,但结构非常科学,壶身丰满活泼,整体轮廓端庄严谨,比例和谐匀称,虚实节奏协调,线面简洁明快,寓俏丽于刚健之中。既有形式上的贯气,又兼实用上的理趣。清晰的线条与方圆凸显壶体挺拔有力,“血肉”温润饱满。在材质、工艺、内涵、形体上都达到了最高境界。远观其壶,能够给人一种风韵别致的美感。


一粒珠壶(由著名书画家何水法装饰)

再如他制作的“一粒珠紫砂壶”,一听这个名字就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制作不仅注重多个大小、弧度不同圆形的重叠、变化、映衬和壶身壶盖壶钮的圆形对照,特别细致对圆形把圈与壶身的对照关系处理,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壶体的“圆润”之美。在制壶过程中,要想真正达到 “圆、稳、匀、正”,甚至要达到珠圆玉润的地步,是十分不易的。在圆壶中也是实际上不可能真正地做到“珠圆”的,但他的“一粒珠紫砂壶”却达到了圆之妙境。

纵观鲍峰岩的紫砂壶艺术,能够夺人魂魄,就在于他能够做到形似神似。所谓形似是讲他继承顾景舟先生以及前辈紫砂大师的造型艺术中紫砂壶素器的特色,有人认为他做的壶是顾景舟大师的光素器特色的延续和发展。这句话很有见地,但是鲍峰岩的紫砂壶艺术不仅停留在继承的层面,他还有发扬的高度,这就是神似。所谓神似,是一种发扬光大,是他壶艺风格的特色,他对壶赋予了一种生命,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比如我们所欣赏他制做的“三弯嘴石瓢壶”可以看到他这种传统光素器上与前人不同的是他体现了一种“和谐”的时代精神和美学思想,这把壶的价值就在于那种“和谐”概念的载体和诠释。紫砂壶达到和谐之美,可以给人精神上赏心悦目,身心健康,进而联想到社会和谐,中国的小康时代来临的大和谐时代。

在他的“汉圆提梁壶”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他形似传统的壶艺,整个壶的通体展示出一种曲线的和谐之美。老子认为:“曲则全”,什么是曲则全?就是说能够忍受委曲,反而能够保全,成全,完成一定的目标。在老子看来,“曲”这个概念是“道”的原则。“曲”就是达到“以无成有”。王蒙先生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认为:“老子说古代有曲则全的说法,这不是废话,这说明,老子的思想也是有根基的。中国民间过去或此后都有类似的总结,类似的例证。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欲速则不达。如小不忍则乱大谋。如韩信的受胯下之辱,如范睢的佯死,更不要说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了。”“因为世上的许多道路都不是笔直的,许多理所当然的好事,做起来也要付出时间付出代价、经历艰辛、经历曲折。”这正是曲枉直的道家理念。的确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哲学。“汉圆提梁壶”正是通过那象海虹一样弯曲的提梁,用美学展示出这一告之价值。

如果鲍峰岩不是用体悟大道的头脑智慧去做壶,任何技巧是无法达到这种“神似”高度的。所以在我看来,鲍峰岩以他特殊的“壶”的造型语言,传递给人们一种“道”的精神。

因此,他的简约的壶艺风格就自然的体现出来,并非是他的刻意追求,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大道无术

看鲍峰岩的紫砂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艺术感受,这就是一种告之价值。在我看来鲍峰岩的紫砂壶艺术犹如书法中的行书。清人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以动作喻书法颇有新意。其它书体各有规范:篆有篆法,隶有隶法、楷有楷法,草有草法。惟行书无法可依,以至有行书以来,未有专论其法者。无法而能如此流行;面对这种现象惟一的解释或许是惟其如此,才使行书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抒情表意的艺术功能,同时也为书家的创作发挥展示了个性提供了无限广大的空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因此,说行书是最具创作潜质而内含丰富的字体。”


2009年,作品“怡烛提梁壶” 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鲍峰岩的紫砂壶艺术道路由对传统壶艺的继承和发扬而开始走向了创新之路。犹如一行书,“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鲍峰岩紫砂壶的创新是对紫砂壶本身状态的复归,他做的紫砂壶融实用性与艺术于一体,使人们在使用紫砂壶的过程中,认识到紫砂壶的艺术价值,这是鲍峰岩由壶艺到壶学的艺术造诣的升华,是对紫砂壶无限艺术空间拓展的艺术之旅。任何一位大艺术家都必然要经过这种探索,如晚年的齐白石先生画了许多的抽象国画,这种国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创新之举。

王蒙先生在《老子的帮助》一书中说:“大道无术……他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对道的解释非常模糊。老子一直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非常道他想用许多文字去说明,但还是没有说清,只能使每个人去体悟,在老子看来,道是‘无物之物,无形状之形状,这就叫做惚恍——糢糊与变动,不确定与超越有无。”“所有这些强调的都是大道的糢糊性,混成性、抽象性、无限性与非具象性,还有灵动性、活性非僵硬性、终极性、至上性,甚至于也有实用性。”

在我看来,王蒙先生对道的体悟非常深刻,他用智慧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我们可以理解紫砂壶的艺术之道本于自然大道,当壶艺回归到自然大道之中时,人们就会体悟到紫砂壶的美学价值,做一把好的紫砂壶并非只靠技术。那样的人,既使他做的壶再标准也不过是壶匠,而要迈入壶艺大是师的行列,必然是文化修养在壶的形态上的表现。紫砂壶也和书法一样具有表意和形态的功能。据说一代紫砂壶大师顾景舟就是一位博学之士,他文化修养极高,而这种修养物化为一把壶的时候,才能体现出壶的价值。

张俊杰 2012年6月8日于北京东浒书庐

(作者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协副秘书长)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