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业务驱动 长虹信息化步入“高速路”

作者:prnews
日期:2012-07-30 16:05:33
摘要:业务驱动 长虹信息化步入“高速路”

“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纷纷使用PDM、SAP、ERP、MES、SCM、CRM等生产管理系统,实现了关键设备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最优化及生产管控一体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相关负责人评价长虹等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时如是说。

关键设备管理信息化、企业管理最优化及生产管控一体化正成为趋势。持续推高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了制造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制造业正如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貌似坚不可摧但是却有某个致命弱点,如何破解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个难题?长虹通过自身在信息化领域的开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长虹,1985年就引进计算机用于财务记账,1988年建设了自己的第一个局域网,1990年用DBASE构建了长虹的第一个数据库应用,1998年成立计算机信息管理处探索ERP项目,2000年7月ERP项目正式上线。但是,所有这些努力,在现在看来都是长虹集团的“信息化切入”工作。

“长虹信息化建设分四个阶段,2003年以前是信息化切入阶段。长虹历来重视信息化,但是和当时很多企业一样,从国际大型软件的最初引入到真正本土化,我们有过一些弯路。”一直是长虹信息化的建设者,现为负责长虹信息化服务的虹信公司技术总监黎清华告诉记者。

2004年,由长虹公司董事长赵勇亲自挂帅,统一推进长虹旗下各产业领域全系统信息化,信息化成为长虹集团的“一把手工程”。此举让长虹内部认识到,信息化是被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进行具体规划和建设的。

实际上,2004年~2007年被称为长虹集团信息化的一个“发展转折期”,在此期间,相继建成了集团的广域网和核心系统框架,此外,PDM、CRM、PPCO、执行层信息系统上线,并且开始进行新一轮应用系统集成,长虹主要业务系统开始受益于信息化。

此后,信息化在长虹集团内部发酵了。“信息化给业务部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尝到甜头后,主动推动信息化。”长虹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08年开始,长虹呈现信息化井喷,内部称为“业务驱动阶段”。据记者了解,到现在为止,长虹集团旗下100多家分子公司都是采用IT和业务双能驱动的模式开展业务。

尝到了甜头后,长虹将原先集团内部的IT部门独立出来,注册成立“四川虹信软件有限公司”开展IT外包服务。泸州老窖、唐山机车、中海油、掌上明珠、一汽大众、绵阳政务中心等公司,让信息化模式在各行业生根发芽。

破解阿克琉斯之踵

从长虹经验来看,在制造业中推进信息化的内涵不仅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研发、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产品检测和市场供销等环节,而且从宏观层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制造业恰恰是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

在实施信息化建设项目过程中,赵勇发现,从外部购买软件,实施起来最快也需要六个月时间才能投入应用,尽管如此,这些软件距离企业的显示需求仍然有一定差距。于是,长虹依托旗下的虹信软件和工程中心,长虹的信息化建设深入到制造的肌理。

位于绵阳市郊经开区长虹工业园的电视机二厂主要从事等离子电视整机及COC模组配套生产工作。长虹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出了目前亚洲最先进的电视生产线,整机生产线采用了长虹首创的集信息化、自动化、全新模式的生产线,产线向前兼容到PDP OPEN-CELL一体化制造。

电视二厂厂长赖彦介绍,该生产线利用信息化方案实现多组装配、混流集中老化、混流调试、分流包装,同时通过辅助自动化设备,从而实现多品种共线生产能力和制造效率提升的一种全新生产模式,提高了平板电视产品大规模定制的能力。

记者从长虹内部获悉,对此,赵勇曾表示,生产线没有少一颗螺钉,在人员减少50%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生产顺利进行,而且生产线上的信息化还有更大的潜力可挖。赵勇认为,制造业的出路在于,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先进制造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信息技术作为应用实施先进制造技术的有力且必需的工具。

事实上,长虹在制造业领域的信息化实践已经得到了更爱的范围的关注。

据了解,长虹凭借“家电制造业信息系统外包服务体系建设”首批获得国家发改委首批十二家信息系统外包服务试点企业。此后不久,长虹面向制造业的信息系统外包服务试点项目又获得“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授牌。通过虹信软件,大量不具备IT投资能力的中小企业可享受高水平的IT服务,并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管理实践,提高制造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