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金融IC卡普及应用开局良好

作者:李启娟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12-05-29 09:27:50
摘要: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推动、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和各地政府支持下,从1985年诞生我国第一张以磁条为载体的银行卡,到现在逐步推出以芯片为载体的金融IC卡,我国银行卡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组织推动、各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和各地政府支持下,从1985年诞生我国第一张以磁条为载体的银行卡,到现在逐步推出以芯片为载体的金融IC卡,我国银行卡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

  萌芽时代

  1985年至1993年,是我国银行卡产业的起步阶段。1985年3月,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这是我国第一张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也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此后,其他银行也纷纷开始发行自主品牌的银行卡。

  从1994年至1996年,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各分支机构在大中城市独立发展银行卡业务,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加入发卡行列。

  联网通用时代

  自1997年至2001年,我国银行卡逐步实现联网通用。在这期间,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等12座试点城市的区域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系统建成,为各商业银行拓宽银行卡市场提供了公共的网络平台,各地银行卡发卡量、POS和ATM受理网点的数量和覆盖范围也大大增加。

  2001年至今,全面实现联网通用目标,市场化运营机制确立,中国银行卡产业融入国际。此阶段各商业银行开始银行卡经营体制的改革,实行系统主机集中统一和机具标准化改造。

  从2004年1月1日起,国内所有跨行、跨地区使用的人民币银行卡都加贴“银联”标识,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联网通用。

  全“芯”时代

  伴随着银行卡产业的高速发展,银行卡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减少了现金和支票的流通,而且使银行业务由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磁条银行卡的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持卡人对银行卡安全、社会功能拓展,以及与国际支付体系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IC卡的推广势在必行。

  金融IC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容量大,可以存储密钥、数字证书、指纹等信息,能够同时处理多种功能。相比磁条卡,芯片卡能存储加密的机密数据,能防止卡数据被复制并制成假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不易被伪造,可以有效防止卡片被盗刷,还避免了磁条卡容易消磁的缺点。

  早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颁布了《中国的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1.0)》(即PBOC1.0标准),该规范颁布标志着我国金融IC卡有了统一的规范,并为建立全国统一的IC卡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织中国银联和有关商业银行对该规范进行了修订。

  200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实施《中国的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V2.0)》(即PBOC2.0标准)。2007年,为了满足小额、快速支付市场的迫切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对该规范进行增补。

  2010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颁布《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2010年版)。经过此次增补,银行卡受理范围拓展到公交、出租、地铁、高速、超市、加油、报刊、便利店、电影院等快速支付领域。

  为提高国家银行卡的整体风险防控能力,增强银行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拓展能力,实现“一卡多用”、便民惠民的目标,2011年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银行卡芯片迁移工作。

  随着2011年银行卡芯片迁移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式启动,金融IC卡普及应用取得良好开局。中国银联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金融IC卡累计发行2300万张,2011年实现交易近60亿元。目前各地可受理金融IC卡的非接触式支付终端总计超过62万台。而应用PBOC2.0标准的金融IC卡也已在境外发行,并逐步实现电子现金账户的跨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