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上海“一卡通”推行10年仍无明显进展

作者:王昕
来源:IT时报
日期:2012-04-24 09:26:00
摘要:2002年10月,上海公共交通卡与无锡太湖交通卡正式联网,从而使上海、无锡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共交通卡城际互联的城市,长三角“一卡通”的概念就此诞生。

  2002年10月,上海公共交通卡与无锡太湖交通卡正式联网,从而使上海、无锡成为国内第一个公共交通卡城际互联的城市,长三角“一卡通”的概念就此诞生。很多人当时乐观地估计,也就是3至5年,长三角各城市使用一张公共交通卡的梦想就会成真。然而现在10年时间已过,记者发现,长三角城市间交通卡的互通仍不顺畅,一卡畅游长三角的梦想仍遥遥无期。一卡通究竟“卡”在哪里呢?

  上海常熟每月互刷仅6000元

  已与上海交通卡互联互通的常熟公交公司IC卡中心陶主任对记者表示:“现在每月互刷金额6000左右,每月两地之间的结算额约为1000元。其实互通的城市越多,对市民更方便。”

  据了解,目前上海公共交通卡双向互通城市包括无锡、常熟、阜阳、昆山、大丰和太仓,同时可在苏州公交、杭州出租和南宁公交单向使用。与南京交通卡双向互通的城市包括扬州、淮安和安徽的芜湖,与杭州交通卡互通的城市只有嘉兴。但上海、杭州、南京这几个长三角主流城市的交通卡却迟迟未能实现互通。

  在杭州读书的吴同学和几个朋友想在双休日到上海玩两天,在查询好路线后,几个人不得不“有意识”地攒下一些零钱备用,而工作需在长三角来回跑的白领小王,包里只好放着多张交通卡。

  各地标准不统一

  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之所以不通,因其起步时间不同,采用了不同的技术系统:交通卡起步最早的上海,采用的是非接触逻辑加密卡,这一系统也被后来的无锡、常熟采用。起步较晚的南京,使用的是更为先进的CPU智能卡,这一系统同样也普及到了南京周边的一些地区。由于逻辑加密技术较为“低端”,因此无法识别CPU卡,而随这几年交通卡发行量的增大,任何一点改动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支出,这无疑也是政府需要细算的一笔账,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杭州道路运输管理局宣传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互联互通必须由市政府推动才能有所发展,拿杭州出租车为例,杭城共有出租车8600多辆,在上海世博前被要求在5年内更换新车新设备,截至目前只有12辆未完成更新,其余均可识别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卡,“靠出租车公司本身完全不可能。”

  据媒体报道,上海公共交通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志刚早在2005年就提出,在现有城市间交通卡无法相互识别的情况下,最可行的方案就是由各城市约定统一发行一张能够在长三角城市互通的城际互通一卡通卡,这样既保护了各个城市的既有投资和使用习惯,又扩大了新发行卡的地域使用范围。同时谢志刚还说,为了方便城市间互刷资金的结算,也可建立区域清算中心,来保障数据的合理流动和降低互通的建设和维护成本。但是,此提议一直未有下文。

  互通难,难于上青天?

  事实上,为实现长三角交通“一卡通”,长三角各城市近几年没少开会:2005年10月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南通会议正式启动交通卡互通专题研究;2006年11月,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七次会议上审议关于交通卡互通的提案;2006年12月,长三角一卡通互通协调小组成立,力争2010年在“长三角”区域内的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无锡、苏州等16个会员城市实现互通;2007年12月召开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八次会议又一次宣布,要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上海、南京、扬州等区域内的交通卡全面兼容……但是当记者分别致电杭州公交集团、上海公交卡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市民卡有限公司,得到的答复均是“不清楚,没进展”。

  就在本月18日,又一次长三角互联互通会议在台州召开,包括上海、台州、温州等6个城市参加会议。牵头这次会议的住建部IC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会上探讨技术、资金等解决方法,“具体的时间进度现在还未知”。

  交通卡互通已学步10年,却依然摇摇摆摆,除了交通卡起步时地区间标准不一造成的“长短腿”先天缺陷,后天迟迟未能补短护长才是问题的关键,希望这一局面尽快改观。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