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标准法规  >  正文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解读之六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
日期:2012-02-24 08:12:30
摘要: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和重点,《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与国家“十二五”时期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紧密衔接,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规划目标,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工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和重点,《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与国家“十二五”时期的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紧密衔接,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工业转型升级的若干规划目标,加快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规划指标的基本特点

  规划目标体系构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采用了5大类16项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突出主题主线

  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发展方式转变主线,按照“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规划》明确提出了经济运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两化”融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目标要求。如,围绕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明确了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等量化指标。这些目标既强调了工业的全面调整,也抓住了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二)突出导向作用

  目标指标值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指标的高低确定也决定着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规划》指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其导向作用。在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对经济增长等指标确定上则留有较大余地,这凸显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意图。同时,《规划》目标的确定充分考虑了指标的可统计性、可评估性,尽量采取可量化指标,有助于改善以往规划存在的难以进行中期评估、难以有效执行等问题。如,针对提升“两化”融合水平提出量化目标,为提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提供了明确导向。

  (三)突出可持续发展

  工业是“十二五”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规划》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和重要抓手。《规划》除采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指标之外,还采用了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指标值均比“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值高2-7个百分点,以此体现工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承担的重要责任。

  二、主要规划目标

  《规划》在第二章第二节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目标。

  (一)经济运行和质量效益

  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等指标,《规划》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定为8%,略高于“十二五”GDP增速预期目标。《规划》提出,2015年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引导企业、行业和地区从现有基础出发,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方向转变。

  (二)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规划》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方面确定了三个方面的目标任务:一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二是规划期内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三是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关键装备、技术标准取得突破。

  (三)质量品牌与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工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在质量品牌方面,《规划》确定了“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药品、纺织服装等民生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等目标任务。在结构优化方面,《规划》选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的目标,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显著扩大,2015年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针对我国某些规模经济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普遍不高的现象和问题,《规划》提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具体目标,到2015年末,钢铁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提高到60%左右,汽车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90%,船舶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超过70%以上。此外,《规划》还提出了“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等目标任务。

  (四)“两化”融合与军民融合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要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规划》提出,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等3个具体目标。《规划》按照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还提出了“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军民结合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的目标任务。

  (五)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在工业,难点也在工业。由于工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70%以上,工业排放污染是我国污染的主要来源。《规划》确定了7个定量指标,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1%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工业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69%提高到72%。《规划》还提出了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等定性目标。

  三、实现规划目标的保障措施

  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必须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与评价。

  一是分解落实目标。依据规划的总体部署分解制定区域、年度的具体目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提出贯彻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的举措,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绩效评价和责任制。

  二是加强监测评估。在规划目标实行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和影响规划目标实施的重大问题,针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他重要原因,按照规定程序动态调整修订《规划》目标。利用第三方机构,定期发布《规划》实施进展,推动公民广泛参与《规划》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三是加强政策配套。《规划》提出了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及功能、强化工业标准规范及准入条件、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并从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加强和创新工业管理等方面对规划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这些都为规划实施健全了长效机制。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