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标准法规  >  正文

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意见出台

作者:RFID世界网收录
来源:安徽日报
日期:2012-02-20 10:16:42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深入推进“三化同步”,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现就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深入推进“三化同步”,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现就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1.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落实“三化同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统揽全局、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工业化、城镇化可以带动和装备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则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近年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但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已成为我省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必须在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兴皖富民、建设美好安徽的必然选择。打造农业强省,是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的重要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强省的重要标志之一。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努力,我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进入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为农业现代化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必须抢抓机遇,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摆到全局性、战略性的位置来抓。

    3.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我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装备水平不高,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低,社会化服务滞后,农户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当前,全国及周边省份农业都在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我省要缩小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的差距,实现“全国争先、中部领先”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4.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以信息化为核心,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制“四良”配套工程,按照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基础设施工程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现代化,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及供应基地,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5.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城乡统筹。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二是坚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注重能力提升、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物质装备水平转变,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为农服务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四是坚持富民导向。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

    6.主要目标。到2015年,为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50%;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25%,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达到50%;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累计培训新型农民200万人,“一事一训”年培训农民1500万人次;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明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达到700亿斤,小麦单产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水稻、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单产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00元。

    到2020年,力争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农户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比重占70%,全省粮食单产水平进一步提升,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单产力争分别达到河南、江苏、山东目前水平,生产能力达到800亿斤,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万亿元以上,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三、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

    7.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支撑,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认真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加快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创新资金规模,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公益性和应用基础性研究,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保障可持续利用。加大扶持力度,深入推进新一轮种子工程,加快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提升省内自育品种比重和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全省培育10个以上突破性的农作物和畜牧新品种,打造5户以上产值超亿元的育繁推一体化大型种业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突破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技术。根据气候和耕作制度的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变化和动物疫病进行监测和防控。加快研发生物肥料、新型饲料和生物农药等环境友好型生物技术产品。加强农业物联网等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经费保障水平。建立种业发展基金,鼓励种子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8.开展试验示范。通过强化试验示范,为确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建立相对集中稳定的公益性试验基地,通过试验示范筛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加大试验基地建设投入,实行严格用地保护,加强管理和服务。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成果集成创新和中试熟化。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作用,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形成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积极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示范片,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户六级示范网络。

    9.强化技术集成配套推广。实施新一轮种子工程,到2015年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以提高化肥、农药、水的利用率为主攻方向,以节本增效、节能减排、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把单项技术组装为集成技术,把复杂技术转化为简易集成技术,并印制成模式图、规程表等,广泛进行宣传和培训,让农业技术在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大力推广包衣种、配方肥、控释肥、先进农机具,积极推进工厂化育秧(苗)、一体化机械作业、病虫害统防统治。

    10.健全科技进村入户的公共服务体系。巩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成果,配齐乡镇站(区域站)农技人员,每个村配备1名专职或兼职农技人员和动物防疫员。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农技推广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改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工作条件,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大力支持在关键农时、重点区域开展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深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加强队伍管理,落实岗位职责,明确服务责任,强化考评机制。广泛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完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技推广特岗计划,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科技人员和涉农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实现在岗人员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

    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1.加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发挥粮食生产优势,以小麦、水稻、玉米为重点,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活动,力争粮食单产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打造沿江棉花、淮河以南地区油料等优势区域产业带。深入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集中建设一批优质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到2015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00万亩,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50%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以上。以创立区域性公共品牌为重点,加大茶叶品牌整合力度,振兴皖茶,打造百亿元茶产业。大力发展水果、蚕桑、中药材、苗木花卉、木本粮油等区域性特色农业,打造一批特色精品。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村)。

    12.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制定并实施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布局规划,着力培育一批“国字号”农产品品牌和领军企业。促进龙头企业聚集发展,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3户以上,新增全国知名农产品品牌15个以上。培育农产品展会品牌,办好合肥、上海、北京三大农展,扩大安徽名特优农产品影响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突出抓好农业招商引资。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共赢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环节的利益增值。

    13.积极开发多功能农业。切实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深入推进森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加强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林特产业,着力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绿色产品和生态产业。保护农业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快高效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建设一批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一批优秀(最佳)旅游乡镇、星级农家乐,打造一批乡村旅游A级景区。

    14.加快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研究制定支持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政策。落实农产品流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农家店连锁体系,新增10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8000个连锁农家店。加快推进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冷链、仓储、物流、加工配送等设施建设和改造。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推进农批对接、农超对接、直采配送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突出抓好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在城市社区建立直供直销点。加大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到2015年,农产品出口额超过12亿美元。

    15.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的标准化认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为依托,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到2015年,全省农业“三品”认证总量达到4800个以上。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在完善提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基础上,扶持建设16个市、90个农业县(市、区)质检站。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全面落实产地环境管理、投入品管理、生产记录、产品自检、产地准出和可追溯管理等监管措施。

    五、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工程化,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16.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全面实施“水利安徽”战略,扎实推进以防洪、防旱、防涝、供水为主的新一轮治淮工程,加快长江干流河道整治、重要支流河道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实施临淮岗坝上蓄水工程和沿淮湖泊抬高蓄水位工程。推进引江济淮(巢)、驷马山引江续建等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突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全面实施塘坝扩挖、沟渠疏浚、集体泵站更新改造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三加一”工程。淮北平原重点抓好雨水拦蓄工程,做好大中小沟塘坝清淤疏浚、涵闸农桥配套、机电井建设及设备配套,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江淮分水岭地区重点抓好当家塘、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和灌溉泵站新建与改扩建,提高蓄水供水能力。沿江、沿淮和沿湖圩区重点实施圩堤和涵闸除险加固、沟河塘清淤及泵站更新改造,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集中连片治理,整乡整村推进,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加快推进灌区建设,到2015年,力争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区、50%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改善除涝面积15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040万亩。加快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17.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土地治理和农田整治,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做到沟、渠、田、林、路、井、电综合配套,扩大旱涝保收农田面积。 “十二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巩固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突出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以及种植绿肥、土壤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18.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灾害防范、处置能力。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水平,保障农业生产能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支持高效节水灌溉、防涝除涝防渍、农田水资源调控技术推广。支持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参保品种,扩大覆盖区域,支持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扶持发展渔业互助保险,扩大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范围。

    1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施农村公路完善工程,加快农村公路危桥改造进程,全面提高农村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保障农村居民生活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固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到2015年,再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户用沼气池25万口、大中型沼气工程260处,完成54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因地制宜在1000个乡镇建立以“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为主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施万村规划综合整治工程。

    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20.强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落实和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财政投入,加大对农业生产急需机械的叠加补贴力度,引导发展大功率、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的现代农业机械。大力推广新机具新技术,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玉米油菜机收以及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等关键环节农机作业补贴,着力提高农作物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加快省内农机工业发展,实施农机工业技术创新工程,择优扶持一批农机生产企业,提高现代农机制造水平。到2015年,农机装备总量达到6400万千瓦,水稻机械化栽插水平达到40%,玉米油菜机收水平达到50%。到2020年,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21.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制定设施农业优势区域技术装备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设施园艺、设施畜牧、设施水产等农业装备与技术,突出抓好设施园艺标准园建设,全面推广钢架大棚、日光温室、节水滴灌系统、小型园艺机械以及保鲜冷藏设备。深入推进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项目建设,在全省建立40个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示范点。完善设施农业技术装备产品质量标准,将设施农业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到2015年,设施园艺技术装备水平提高20%以上,设施畜牧、设施水产技术装备水平有大幅度提高。

    22.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切实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等服务平台,推动农业生产过程精准化、设施装备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四情”(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监测预警和指挥调度系统。研究制定农业物联网发展规划,开展农业物联网试点,实施农业物联网工程,加快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进一步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扩大成果,深化应用,提升水平,示范带动。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七、大力发展农业服务社会化,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23.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今年完成农村集体各类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一步明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建立健全市、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重点培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引导力度,切实解决江淮分水岭等地区季节性土地抛荒问题。制定促进规模经营发展的金融、保险优惠政策,开展农用地经营权抵押试点。

    24.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数量与质量、发展与规范、示范与创新并重,加快发展以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劳务合作、农产品营销合作为重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落实承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等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发挥示范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跨行业、跨地区进行联合与合作,扩大组织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商标,共创品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交会、农展会等。到2015年,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达到4000个。

    25.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构建以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跨区作业、肥料统配统施等专项服务,积极开展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等为农民提供生产管理、种子种苗、植保、农机、沼气、农产品运销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八、大力推进农民现代化,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26.培育职业农民。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因素。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加快培养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十二五”期间轮训一遍,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对未能继续就读的农村初、高中生,免费进行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职业技能教育,让每一个农村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对符合条件的,实行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因地制宜实施三支一扶。到2015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05万人,2020年达到150万人。

    27.拓展农民就业空间。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加速农业内部转移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拓展农民转移就业。深入开展皖江皖北就业对接活动,建立重大项目用工联动机制,鼓励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餐饮、服装加工、机电产品加工、家政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积极培育、宣传和推广地方特色鲜明的劳务品牌。加快建立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28.支持农民创业。努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环境,培育创业热土,激发创业活力,让农民创业更轻松。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投资引导支持力度,重点资助青年农民工创业群体。实施农民工创业示范园计划,建立创业者入园孵化、出园兴业的良性机制,实现农民工创业园县区全覆盖。支持农民发展小型、微型企业,鼓励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和生态农庄。积极培育农民创业带头人,建立“企业+农户”创业模式,大力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定做、来件装配。制定落实支持农民创业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规费减免、工商登记等政策。

    九、保障措施

    29.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现代化要从最有条件的地方率先突破,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从实际出发,突出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合现有各类农业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区集中投放。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样板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推动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带动能力。到2015年,建成85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6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30.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现代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对皖北等经济薄弱地区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积极整合支农资金,加大投入,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业公共品牌、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业社会化服务、新型农民培训。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新增耕地占用税全部用于农业等各项政策。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保护价政策。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加大对粮油、畜牧、水产大县的奖励力度,加大对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建立健全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由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牵头,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合力。

    31.推进城乡一体化。以社会保障为重点,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住房租购、公共卫生和文化生活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两种产权、一个市场”。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多元化农村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机构,实行适度宽松的市场准入、弹性存贷比政策,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加涉农信贷投放,适当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积极推进农村房屋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32.强化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干部培训,举办现代农业发展培训班,增强各级干部对“三化同步”的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化同步”的战略部署上来,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三个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制定政策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严格“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各级党委农村综合机构建设。将农业现代化建设情况纳入各市、县(市、区)党委和政府“三农”工作考核内容,纳入有关党政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内容。省农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农业现代化考核评价体系,认真做好监测评价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抓紧研究配套措施。各市、县(市、区)要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实施办法,确保农业现代化有力有效有序推进。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