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关注教育:建立IC卡 让经费用到流动适龄儿童身上

作者:乔怡 王佳勇 王永娟 周强
来源:黔中早报
日期:2012-01-13 09:55:34
摘要:教育,一直都是两会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是各地政府仍在“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

  “医疗都能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共享,为什么教育不可以”

  政协委员:效仿医疗建立教育IC卡让经费有效用到流动适龄儿童身上

  教育,一直都是两会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如何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是各地政府仍在“探索”解决的问题之一。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既有助于促进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在人口流动不可逆转的背景下,怎样才能保证流动人口子女公平接受教育呢?参与“两会”的委员们有自己的“声音”。

  建立教育IC卡

  让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有效用到每位流动适龄儿童身上

  “医疗都能在全省范围内实现共享,为什么教育不可以。” 刘启艳说,对于小学和初中的适龄儿童,国家每年都要下拨义务教育经费,在贵州省,一个儿童用平均每年600至700元。但是孩子如果随父母转至外地,这笔政府划拨在户籍地的义务教育经费就无法享受。

  为什么不能像医保一样,建立一个账户,把这笔经费存入个人账户,今后孩子到哪里读书,就可以直接划卡。这样既可以减轻生源流入地教育部门的“压力”,也能减少学生家庭的资金“压力”。

  “民办学校没有国家经费的支柱,为了续存,只得向学生收取学费。”刘启艳认为,尽管每年贵阳市政府都会向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发放一定金额的补助,但这毕竟是救急的,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他们学费的“压力”。

  在我国现行二元教育体制下,流动儿童脱离了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在城市又缺乏户籍的合法身份,属于游离于城乡之外的第三级人群,最为弱势。要体现教育公平,应该把流动儿童首先纳入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框架内优先解决。

  刘启艳建议,这样的制度应该在《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使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有效地用到每位孩子身上。在我省农村,经常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山村里建了校舍,但是真正在这里读书的孩子只有几十人,大多孩子都跟随父母到外地去了。

  若使用教育IC卡

  孩子既不用缴这么多学杂费,学校也能保证续存经费不短缺

  雷应林是兴国学校的校长,正在忙着建校舍。由于原来租借的校舍合同到期,他不得不将100多名学生先转移到一套民房中,学生操场只有“巴掌大”,仅够一辆轿车调个头,而每天下课后,这就是学生们的活动场地。

  这里差不多有10名教师,都挤在一间办公室里。他们既要教语文、又要教音乐,有的既教数学,还兼作体育老师。两名英语老师,要“胜任”一至六年级全部的英语课程。

  “没有钱,我们的老师几乎都是全能。”雷应林坦言,在学校读书的孩子家庭都不富裕,但是不收学费,学校肯定不能生存下去。因为他们学校不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如果每个孩子都能用上教育“IC”卡的话,孩子既不用缴纳这么多学杂费,学校也能保证续存的经费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