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物联网:展现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

作者:程晖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日期:2011-11-18 09:13:23
摘要:虽然对多数人而言,物联网仍然比较陌生、抽象,但在第十三届高交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馆里,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联网的应用无所不在,确实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物联网技术渗透性强,涉及面广,可以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各个国家普遍寄予厚望的新兴领域。我们国家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物联网的应用正当其时,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什么是“物联网”? 

  虽然对多数人而言,物联网仍然比较陌生、抽象,但在第十三届高交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馆里,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联网的应用无所不在,确实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想象力有多远,物联网的应用就有多广。 

  可以感知的世界 

  如果说互联网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那么物联网就正好相反,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分析技术,对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数据挖掘,从而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 

  在浙江省港航管理局,船舶的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的作用正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浙江省港航管理局负责人叶建标告诉记者,浙江拥有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嘉兴4个沿海港口,共1066个泊位。另外,浙江的内河还拥有杭州、湖州等7个内河重点港口,共4213个泊位。目前,浙江全省共有内河船舶2万余艘。如果是按照传统的港航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只能对船舶进行抽检式检查,同时由于检查的信息得不到共享,船舶可能在航行过程中接受沿途不同管理站点工作人员的多次重复检查,这不仅耽误了时间,还损耗了燃油。 

  在日趋繁忙的水运形势下,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港航管理局以船舶综合数据平台为基础,融合GPS\RFID等物联技术,开发了“浙江港航船舶综合监管系统”,这个系统实现了浙江省内河船舶免停靠检查、签证、报港等一系列港航智能化管理。这套系统实现了对在航船舶实时动态监管、船舶签证、船舶报告、违章处理、统计等功能。 

  2010年浙江通过监管系统完成船舶免停靠检查600万艘次,完成船舶签证196万艘次。上海世博会期间,浙江通过该系统完成57万艘次的进沪船舶签证,实现进沪船舶签证、安检率100%。据统计,2011年,浙北航区2万余艘船舶因免停靠检查,一年就节约燃油近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8520吨,同时节省港航管理部门直接管理成本1000多万元。 

  同样,在城市智能交通领域,广州作为试点城市,也正在实现交通要素的全面感知。通过建立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公用平台,广州正在加速形成友好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实现人、车、路的协同运行和公安、城管等10个以上相关部门的协同管理。 

  前不久,我国刚刚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逐渐形成,产业规模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24%。报告认为,物联网有望让交通、安防和医疗三大领域率先受益,成为物联网产业市场中容量最大、增长最为显著的领域。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赵冲久前不久表示,“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根据我们交通运输行业关于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规划,我们将更好地通过物联网技术,来提升交通行业的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便捷安全出行的能力。” 

  物联网技术还广泛应用在环保领域。在污染减排和总量控制方面,以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为基础,形成集水、气、声自动监测、污染源工况过程监控、污染综合治理、排污收费管理、排污权交易等为一体的智能环保系统;在生态保护方面,加强生态监测与评估能力建设,建立生态脆弱区安全预警、农村环境质量评估与远程监控、矿山等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测控与评估、土壤在线监测与评估等智能环保体系;在安全防范方面,建立核与辐射管理、危废与医废监管、环境应急环境预警与应急事件控制、环境移动监督与执法等智能环保体系。智能环保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值得关注的还有物联网在一些重点领域的运用:在安全生产领域,利用各种传感器,实现粮食仓储的精确管理,实时监测粮仓储粮的数量、温度、湿度、水分、气体等;煤矿智能安全生产的物联网研究和应用也取得积极进展,已经实现对煤矿井下人、物、环境的有效感知和实时检测等。 

  在工业领域,物联网可用于工业过程控制、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制造供应链跟踪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等方面;在农业领域,可用于农业生产规划阶段的农业资源信息实时感知、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的精细化、知识化与智能化和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等;在林业领域,可用于全天候监控重大火情,实现对现场扑火的精确指挥。在物流领域,可用于实现物流管理调度的网络化、智能化,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在医疗服务领域,着眼于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功能,建设个人实时健康监测和服务平台,由集中医疗模式向分散就诊和家居健康管理模式转变的智能医疗,有了它,贫困村庄、落后地区的人们同样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 

  中国工程院邬贺铨院士告诉记者:“物联网技术渗透性强,涉及面广,可以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各个国家普遍寄予厚望的新兴领域。我们国家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物联网的应用正当其时,它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重点突破,产业整合 

  《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认为,中国物联网各层面技术成熟度不同,传感器技术是攻关重点。总体来看,物联网的技术门槛似乎不高,但核心环节关键技术的成熟度参差不齐,导致物联网产业标准制定和应用发展迟缓。 

  在本届高交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题展览上,不乏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具有领先优势的企业,他们对于物联网的技术应用的前景又作何想?在政策上他们有着哪些预期和建议? 

  河南汉威电子在传感产业有着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及经验,该公司研究院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国家来说,要构建完整、贯通的物联网产业链,引导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加快融合,推动整个物联网产业协调、快速发展,并形成较完善的物联网相关政策、标准和法规。他谈到,物联网要能够达到实用,最关键的就是传感器环节。传感器是实现智能化物联的基础和核心,传感器的技术和产业化水平对物联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建议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重点加大对传感器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设置专项资金支持高性能传感器的研发和产业化。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通信分院副院长邵国强告诉记者,物联网技术已经在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应用。他谈到,物联网发展将以行业用户的需求为主要推动力,以需求创造应用,通过应用推动需求,从而促进标准的制定、行业的发展。通过创建示范性的大型(工程)项目来带动产业链某个环节或某方面核心技术的突破,将会加速物联网产业在中国的发展。而创建示范性的大型(工程)项目需要政府在专项资金上给予支持。 

  黑龙江农垦总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该区信息化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生产经营、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等各领域,在发展数字农业、精准农业和智能农业等方面积累一些经验。该负责人谈到,农业作为传统产业,与其他行业比,发展农业物联网技术面临的困难和阻力更大。虽然目前国家支持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的力度很大,但和其他行业比较起来,针对农业物联网创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无锡永中软件有限公司品牌市场部总经理谈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还处在物联网刚刚起步的阶段,这个时候更需要一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台,使这个刚萌芽的新生事物能健康成长。首先,需要尽快明确定义产业范畴,目前国家尚无关于物联网的产品目录方面的政策性规定。为避免出现粗放式发展的重复性建设,最好能集中资源、互动共享,防止出现低端产能过剩、高端研发空白的局面。 

  其次,出台一系列关于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支持等政策,这样能够在有限的现实生存环境中扶植一批重要项目或示范性工程的早日完成。物联网的发展更需要实实在在的人才在强大的资金支持下,完成各项试验及应用项目。 

  四川凯路威电子有限公司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物联网绝非一个单纯的网络的概念,而是一个庞大的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涉及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的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的产业链。因此,物联网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和经济问题,还涉及企业管理、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二者都需要政府的引导和介入。” 

  她分析说,物联网的发展,不但需要新兴电子技术(如云计算、4G通信技术、传感技术、RFID技术,等等)的发展,更需要现有产业和存量技术的整合。因此,地方政府的物联网政策应当建立在本地产业优势评估和社会、经济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选择重点突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物联网产业,避免“同构化”。 

  五大行业应用重点支持 

  《2010-2011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预计,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当前,美、欧、日、韩等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在物联网应用深度、广度以及智能化水平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报告预计,2015年全球物联网市值将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保守预计,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将实现5000多亿元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1%左右。 

  潜力无限已是共识,但是,我国该如何发展物联网?发展的基本思路又该是什么?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已联合下发关于首批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方案对此有着明确表述: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重大应用需求为主线,以突破核心技术为重点,统筹物联网产业发展布局、标准体系建设和服务模式创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构建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基础设施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促进我国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 

  从首批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选择上,我们其实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对物联网应用领域支持的方向: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管理,智能农业,智能环保,智能林业等。 

  另外,我国还在无锡进行了物联网应用的综合示范。由江苏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共性平台+应用子集”模式,建设可支持全市物联网行业应用服务和运维的物联网综合应用共性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公共安全、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感知环保、感知农业、太湖新城等6个方面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公安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提出在无锡市开展的相关应用示范项目均纳入无锡综合应用示范统筹考虑,并请加强行业指导。 

  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了物联网基础标准的研究。由国家标准委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及省、区、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组织研究制定物联网标准,包括基础支撑技术和标准、共性技术和标准、应用服务支撑体系关键技术和标准、感知互动体系技术和标准;建设物联网标准测试验证体系,包括物联网标准协议符合性测试仪器、物联网互通标准测试验证系统、物联网标准测试仿真平台以及物联网标准测试中心等;搭建物联网基础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有关部门负责人此前指出,通过示范项目的建设,我国将重点解决重大需求问题,并坚持应用示范与产业培育、标准体系建设相结合。未来的物联网发展,要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强化信息安全,建立健全信息安全预警机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业和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切实解决信息割据问题,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不断总结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体系。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