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公路长途客运乱象频生车载物联网技术或可解难题

作者:东方网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11-10-11 08:19:09
摘要:专家介绍说,一些城市开始尝试车载物联网技术,每一辆车都被视为一个超级传感器节点,车子配备的计算机、GPS定位仪和无线收发装置等,使得车子完全被纳入一个巨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任何行程中的"流动"违法将尽可能被规避。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天津、河南、安徽接连发生3起重大交通事故,56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永别人世。其中,滨保高速大客车侧翻事故伤亡最为惨重:35人死亡,18人受伤。公路客运,这是怎样的一个行业?操控方向盘,掌握一车乘客安全的长途客车司机,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

  公车公营:规范体制严格管理司机

  10月5日,6点50分,阳光一早就偷偷地从云层的缝隙中溜了出来,申城黄金周天气由起初的阴雨逐渐转为晴好。司机苏师傅在再一次核对完乘客人数后,发动车子缓缓驶出了上海长途客运总站,发往江苏某城市。

  42岁的苏师傅是江苏某知名客运公司的在编驾驶员,每天往返于沪苏两地,来回加起来得有近8个小时坐在座位前,每一次扳方向盘、踩刹车、踏油门,都隐隐地加剧随着驾龄增长而日益严重的颈椎、腰椎以及前列腺毛病。不过,在当地,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月收入四五千,还交各种金,这也让苏师傅一直都不太重视身体问题,他说:"都是老毛病,偶尔不舒服,就多休息休息,倒是路上随时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状态最伤人。"

  据介绍,长途车司机行程动辄几百甚至近千公里,必须熟悉各处交通状况,对可能不时出现的各种路况变化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雨雪雾霾等复杂天气状况下,更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苏师傅说:"对于长途司机来说,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超速行驶是严格杜绝的。像我在江苏上海两地来回,几乎全程高速,还是相对舒服的;有些路线可能要走山路或者隧道什么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出事。"

  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使得苏师傅话很少,而公司也规定不可在开车时与乘客攀谈,要是有人在耳边吵个不停,会让他相当反感。这种情绪多少也带到了家中,除了吃饭睡觉,回家后话也不是很多。不过,有时候女儿在他耳边叽叽喳喳吵上一会儿,倒也挺让他开心。

  实际上,由于苏师傅所在的是公车公营的正规客运公司,无论是规章制度还是监督考核都十分严格,旗下的司乘人员服务质量相对较高;而在长途客运中,有相当一部分私人承包的车辆在行驶,撇开服务质量不说,单各种不安全因素就充斥在整个行程中。

  私人承包:兜拉客、超载乱象频生

  据上海长途客运南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站仅三成车辆是由私人承包,这已经算是非常低的比例,有些小车站甚至停车场,里面的客运车辆几乎全部都是由私人承包。该负责人表示:"车站一般只负责车辆停靠及车票发售,我们尽可能多安排公车公营的车辆,以确保乘客的安全。不过,一些车子,特别是私人承包的,出了车站监控范围,有一些潜规则的内容是难免的。"

  据介绍,相比铁路从车站、票务到列车、轨道再到驾驶员、乘务员,全部由铁道部统一管理,公路运输则涉及多个部门,甚至车辆、司机乃至票务都有可能归私人管理,兜客、拉客、卖客、超载、随意停靠、非法提价等现象难以完全规避。该负责人说:"车站一般设定方圆三公里的监督范围,出了这个范围,就几乎由司机说了算。为了节省成本,一些私人老板,设定了乘客数量要求,并与司机收入挂钩,超载是在所难免的。"

  不少乘客也发现,节假日期间,很多长途车超载很正常。有时为了躲避检查,会选择走小路;还有的在检查人员到来之前把乘客提前放下,躲过检查之后,再通过其他方式等待乘客再度赶上来。"光挣钱了,一点儿安全概念都没有。"乘客表示,希望交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解决长途车运输过程中的乱象。

  专家:车载物联网技术或可解难题

  那么,长途客运的各种问题是否真的难以解决吗?业内人士表示,不得不承认,由于长途车辆的流动性以及民众出行的需求性,主管部门在管理中确实面临相当的困难;特别是不少私人客运公司利用小车站甚至停车场进行打游击,着实让主管部门头疼。

  不过,专家表示,解决长途客运乱象,倒也并非无从着手。"理清其中的利益链,对客运市场进行彻底整合,在客运公司及车站层面进行严格整治,对将长期存在违法现象的经营主体严肃查处,甚至剔除出客运行业,肯定可以廓清现存的乱象。"

  当然,在中秋、国庆、春节等大客流出行的压力之下,私人客运也确实存在相当的市场需求,这也是矛盾之所在。"对于这样的情况,可以采取技术手段加大监控力度,一旦发现违法行为,便重拳打击。"专家介绍说,一些城市开始尝试车载物联网技术,每一辆车都被视为一个超级传感器节点,车子配备的计算机、GPS定位仪和无线收发装置等,使得车子完全被纳入一个巨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任何行程中的"流动"违法将尽可能被规避。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