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环渤海区域发展与天津战略选择

作者:天津网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11-09-26 08:21:19
摘要:天津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先后启动和发展了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物联网和数字内容产业,引进了以大火箭和大飞机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
关键词:物联网天津

  9月20日,天津市社联在天津社科活动中心承办了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环渤海区域发展与天津战略选择论坛”活动。本论坛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天津市人民政府主办,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中国地理学会牵头。论坛以深化环渤海地区务实合作为主线进行了深入研讨。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摘要发表,以飨读者。

  从传统城市

  到世界城市经济圈建设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秘书长杨开忠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明确提出打造国际城市和世界城市。国际城市,是指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世界城市,指在经济上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国际城市。我国为什么要建设世界城市?这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经济意义。有助于国家成功从全球分工体系中低附加值、低效率、低辐射的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高效率、高辐射的生产环节转型。从全球化角度来看,这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课题。二是文化意义。世界城市是世界文化尤其是消费文化的象征和引领者,所以世界城市的建设必然有利于我们国家向全球文化中心转型。三是政治意义。在全球的政治经济体系中,特别是自金融危机以后,我国正在加速向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核心国家转型。世界城市建设有助于推动这样一种转型。四是国民精神。拥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的世界城市无疑确实能够提升百姓的荣誉感,有助于振奋国民精神。

  在京津冀建成世界级都市圈的建设过程中,京津冀区域合作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前沿课题。北京建设世界级城市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在打造“首都经济圈”上,需要确立重要的两极,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是天津滨海新区。就天津建设世界级城市而言,我认为应与北京有所区别,这就是,要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工商城市”,因为“天津是国际港口城市”的提法并不能代表天津的全部。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工商城市”,就是要把天津建设成为北方开放的门户,建设多个中心,包括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等。

  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江曼琦教授:建设“首都经济圈”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比较优势是经济圈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准确把握天津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的比较优势,对于天津更好地融入“首都经济圈”十分必要。关于天津的比较优势经常被谈及的有四点:一是区位优势;二是以港口为主导,海、空、铁路和公路综合网络发达的交通优势;三是以荒地、油气资源为重点的资源优势;四是工业基础优势。我认为,在“首都经济圈”所含括的京津冀地区中,天津占有港口、制造业和政策三方面的比较优势。根据上述优势,天津市融入“首都经济圈”的路径主要是:基于港腹关系,以增强港口服务能力为龙头,打造“三北”地区联系世界的“黄金水道”。基于区域产业价值链,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抢占世界经济科技制高点。基于循环经济范式,利用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供应链关系,以重点项目为纽带,辐射带动区域的发展。

  从区域战略

  到主体功能区域战略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需要着力解决和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网络,使京津塘密集城市带和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构成大都市连绵区,从而走向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天津要优化开发区域中的重点,优化开发区、岸线合理利用以及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基于此,在《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三个问题,即人口进一步集聚将加大资源环境压力;加快工业化进程对扩大生产空间规模、优化空间结构提出的挑战;城市向高层次功能定位的发展意味着区域协调难度加大。天津解决这些发展问题,我认为,一是要着力把经济体量做大、提高经济水平。既要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又要壮大区县经济实力。二是要突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一体化的率先发展。在航空航天领域,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创新相衔接,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海洋科技、节能环保等领域也是如此。三是要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区域网络系统建设。在新金融园区、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会展业、商务商贸等方面都和北京相衔接,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四是要重视区域生态环境共建和市域内功能空间的合理管制。既要便于生产,又要便于生活。

  天津市东疆保税港区管委会主任张爱国:今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市政府上报的《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方案》。5月19日,国家发改委将该方案正式下发,同意以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开展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税收、航运金融和航运租赁四个方面的政策创新试点。国务院要求以建设东疆保税港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国际化市场体系建设,条件成熟时进行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以东疆保税港区为核心载体,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创新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开展航运金融业务和租赁业务试点,有利于加快天津国际航运业中游和上游产业发展,缩小与世界上主要国际航运中心的差距;有利于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优势,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积极开展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区的改革探索,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探索新时期开发开放的新模式。天津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建设,不仅对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对环渤海区域的合作与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易志云教授:环渤海地区是具有完整经济体系的大城市密集区,存在多个次区域。每一个次区域都有自己的中心城市、趋同的产业结构以及地方利益,致使各次区域间竞争大于合作,不利于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新一轮发展中,可通过形成地方经济政策互动链、搭建战略对接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天津港口经济中心功能,加快与环渤海地区各港口之间的合作,整合资源,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功能、整体竞争力强大的环渤海港口群。通过环渤海港口群的建设,强化环渤海各次区域发展的有机协调。

  从环渤海

  到天津的战略定位

  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环渤海区域的崛起,是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二五”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定位新格局的必然结果。在新形势下,促进和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有三大途径:第一,市场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第二,建立适当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第三,建立区际产业协调机制与合作路径。

  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城市作为区域一体化的领先示范基地,成为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重中之重,即发挥滨海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领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这就要做到:一要发挥滨海新区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角色,借助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完善金融领域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广高端产业的扩散效应,建设绿色经济先行区、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天津的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要借助滨海新区“大项目、好项目”支撑、产业高端化的优势,完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体系,促进京津冀产业协作合作、率先建立区域性市场、整合各地港口群、促进分工协作、建立现代化港口经济体系,实现重点产业间的延伸、扩张、整合、协作与合作。三要借助滨海新区是对外开放门户,且拥有国际大港口的优势,扩大对外贸易合作口径、打造高技术和临空产业基地、助推成立环渤海内协作高效的港口运输和港口物流系统、助力区域内“腹地—中转—服务复合型”国际航运网络集群的形成,对接东北亚地区,借助环渤海“港口”优势,创建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切入点。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张贵教授:在京津冀区域间开展的科技合作,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三地之间的成果转化,仍然是相对缓慢的,存在四种大的制约因素,即长期行政分割惯性没有完全消失、区域内产学研体系沟通不畅、科技成果联合交易平台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区域性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基于此,京津冀区域间的科技合作,可遵循“资源共享—科技创新—产业创造—生态宜居”的总体思路,开展地区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科技普及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项目、开展地区科技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完善地区科技资源共享和合作体系、建立和培育区域特色科技创新集群、产业联盟等重点,从政府、企业、民间团体三个层面开展有效合作。天津市可主要围绕区域科技咨询合作、技术人才资源交流与共享、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联合三个方面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科技合作。

  从务虚合作

  到务实合作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李家祥教授:“十二五”期间,环渤海,尤其是京津冀区域务实合作面临进一步提升,既立足现实又高瞻远瞩,既把握全局又兼顾局部,既全面谋划又突破重点,选取恰当的方法,采用可操作的方式,通过分步实施,推动环渤海区域合作在现阶段见成效,并最终实现全面合作。多年来,环渤海区域务实合作既取得了成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总体进程仍显缓慢。“十二五”期间,面对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对环渤海各地区,尤其是京津冀等次区域的发展提出了务实合作的新要求。务实合作理念的提出,正全面融入实践,环渤海区域合作,尤其京津冀都市圈建设理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落实深化务实合作,不断完善环渤海地区经济联合与协调合作的主要思路: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国家层面的、“远近结合”的环渤海区域合作战略规划和次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合作机制。二是按照“有序”、“连贯”原则,分阶段地推动区域务实合作,巩固“点”上成果,带动“面”上突破,以次区域合作推动大区域合作,最终实现大区域经济一体化。三是在合作领域上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实现全领域合作。四是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又重视市场的调节功能,培育市场机制和市场观念,寻找市场调节功能促发机制。就进一步深化环渤海区域务实合作的主要举措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合作的重点区域看,加快推进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从合作的核心内容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从合作的动力机制看,注重科技人才合作;从合作的基础环节看,连续加大交通合作的力度;从合作的物质保证看,加强资源环境合作;从合作的民生保障看,注重食品安全合作。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副院长王建廷教授:进入21世纪,环渤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地带。在区域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区际分工弱化、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区域间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区域经济发展过多地依赖政策路径等问题。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必须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入手。聚集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取决于聚集带来的分工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市场效应。为此,提升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路径,应重点围绕上述四种效应进行。这就是:第一,建立新型的产业分工体系,提升区域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环渤海区域应着力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优化,建立新型的产业分工体系,逐步形成区域产业链的对接与分工,形成错位竞争、上下关联的新格局。建立创新型、低碳化、无污染、互补型的产业结构。第二,制定区域总体规划,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的规模水平。环渤海区域应在现有基础上,制定区域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发展定位,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第三,加强区域协调,实现外部效应最大化。环渤海区域应积极推动建立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模式。全面梳理当前制约区域内经济合作体制、机制、制度、法规等方面的障碍,积极进行制度创新,推进新型产业分工协作。第四,打破市场封闭,获得更高的市场效应。环渤海地区从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解放思想,统筹兼顾,打破“诸侯经济”的局面,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区域市场体系。第五,充分发挥政策优势,提高国家战略区的辐射力。充分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等5个国家战略区的作用,使之惠及全区域,成为带动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第六,充分发挥科技优势,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升级。环渤海区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针对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地位、特点和资源条件,基于区域的总体发展方向,明确差异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孙虎军:在“十二五”时期,环渤海区域合作的深化,可通过落实《加强环渤海区域合作的天津共识》提出的合作内容进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环渤海区域应在以下六方面深化务实合作:一要加快大交通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内海港、空港、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能力之间的协作与分工。二要发挥重点功能区的服务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多点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三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推进。四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形成共同治理与保护的格局。五要加强社会领域的合作,致力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六要完善定期会商机制,包括高层协商决策制度、职能部门协调落实制度、中央支持协调制度。

  从区域整体合作

  到领域要素合作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教授:“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的现状表明,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以要素驱动为主导来加速工业化过程。进入“十二五”时期,重化工业和第三产业加速增长、工业向沿海集中布局、区域产业适度竞争与合作格局良性发展。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启动,构成了环渤海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为了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天津战略的核心是通过自主创新高地的建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动和优势产业的高端化,率先转型和发展成为创新型城市。通过自身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走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因此,率先创建创新型城市,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发展和升级,就成为天津的战略选择。在我看来,天津成长为创新型城市的关键机制和发展路径,一是大力发展“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混合组织,形成创新创业活动的发源地。二是创新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形态,是高科技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而启动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则是创新型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天津市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先后启动和发展了电动汽车、生物医药、物联网和数字内容产业,引进了以大火箭和大飞机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产业。同时,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把金融改革创新作为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中之重,在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创建资本要素市场、改善金融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和重大进展。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周桂荣教授:环渤海区域作为中国区域增长的第三增长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目前这一区域的资源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水资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成为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等。在新一轮环渤海区域务实合作中,要充分发挥区域间资源禀赋优势,扩大环渤海区域资源环境合作领域。我认为,推进环渤海区域资源环境合作领域的务实合作,主要有六个实施路径:一是充分利用天津碳排放交易平台,建构环渤海区域环境保护的市场化和制度化机制。二是充分利用天津制造业的优势,拓宽环渤海风能发电的市场空间。三是以天津研发转化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环渤海区域专利技术在天津转化。四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构互补型竞争的区域共同市场。五是创新生态补偿方式,不断完善环渤海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六是整合环渤海辖区的应急资源,建立环渤海联动的应急机制。

  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王殿华教授:国家“十二五”规划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环渤海区域是全国重要的食品生产、加工区域,食品安全意义重大。目前,环渤海区域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已基本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初步展开,区域内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加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随着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我认为,可从六个方面来构建环渤海区域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战略合作模式: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态的区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二是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区域食品安全监管方式。三是瞄准国际前沿,以技术进步来保障区域食品安全。四是打破各城市间和行政区经济体制,构建整个区域食品安全体系。五是积极引导区域内公众形成健康的消费理念。六是控制生产环节,打造环渤海生态产业示范基地。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