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第三方支付下的手机商业流变

作者:苏娟
来源:IT经理世界
日期:2011-05-06 09:31:41
摘要:时间进入2011年,掣肘移动互联网多年的支付问题终于破解。不管银联与电信运营商谁终将在标准上赢得产业拥趸,基于硬件改进的NFC(近距离支付)都将朝前迈进一大步。而更值得期待的是在线第三方支付的落地,这使得移动互联网终于可以承载潜力无限的电子商务。
      时间进入2011年,掣肘移动互联网多年的支付问题终于破解。不管银联与电信运营商谁终将在标准上赢得产业拥趸,基于硬件改进的NFC(近距离支付)都将朝前迈进一大步。而更值得期待的是在线第三方支付的落地,这使得移动互联网终于可以承载潜力无限的电子商务。

      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是中国最大的手机浏览器厂商UCWeb与支付宝宣布合作,提供国内首个实现浏览器内支付的移动安全支付解决方案。至此,基于手机网页的支付不再需要通过繁复的页面跳转及手机短信确认,三步就可轻松完成。由SP代收费的手机增值业务销售模式也或将成为历史。

      为此,淘宝网副总裁邱昌恒做了以下乐观估计:就像把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拿掉了。其实现在市场上不差钱,不差商品,也不差好的卖家,就差付钱的时候付得爽一点。“对于电子商务来说,移动电子商务在未来两年之内会有一个巨大的爆发。我觉得最多不超过三年可以追得上过去PC电子商务十年的积累。”他说。

      网页支付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性突破,第三方支付对于正处于繁荣阶段的APP的帮助亦是巨大——终于可以绕开苹果王国求生存。即使是一款为苹果开发的APP产品,除了首次付费下载需要通过苹果的支付平台,当用户需要其中的增值服务时,可以直接采用第三方支付,钱便直接进入了开发者口袋。

      当“资金流”开始在各个环节自由流通,移动互联网是否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去中心化”时代?一切都方兴未艾,或许可以跟随有着行业特殊卡位,率先打破手机网页便捷支付僵局的“支付宝”所面临的复杂环境作一探寻。

      运营商走开?

      首先是运营商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离开运营商支付体系,SP和CP发现自己的收入反而有了巨增长。支付宝总经理诸寅嘉举了一个例子。视频厂商优酷通过运营商计费系统收入两元钱时自己只能挣到五毛,因为要付80%~85%的流量费给运营商。但在移动互联网上通过第三方支付就差不多能挣到两元钱——因为运营商向用户收取流量费,不再与优酷发生关联。也就是说,优酷们在运营商建好的通道上跑汽车,不再支付过路费。

      来看看支付宝与浏览器打通后的便捷体验。在与UCWeb的合作现场,一名支付宝产品经理在UC浏览器上做支付演示:进入UC浏览器商城或购物网站,点击购买,最多三步就可完成支付。与手机绑定的支付宝账户可识别身份保障安全,甚至无须输入密码。而以往的WAP支付,需要从淘宝进入到支付宝系统,再跳转入网银支付,还需要输入诸多次不同信息,无比繁复。

      这对于移动互联网商户而言是个更好的消息。只需要在商城页面按照标准加一段标签,经UC浏览器识别后便可对接支付客户端,不需做任何技术支持,专心做好网页就可。最重要的是,资金可即时到账。过去,当手机计费需要通过运营商完成时,不仅要付给运营商不菲的佣金,还得按月做结算,对于CP、SP来说是个曲折而充满风险的历程。

      据说,支付宝接下来还将和更多手机浏览器合作。目前第三方支付已经可以覆盖绝大部分手机平台,而与作为上网入口的浏览器的打通,则从根本上“打通”了手机上网与支付的关节。看上去是个比PC支付复杂得多的过程,但每一个关键性进步都意味着离最终消费者更近了一步。过去,电信运营商以及银行这样的大型服务机构支配着人们的交易行为,第三方支付在手机上的落地,让“人”真正成为了交易中心,谁能更好服务于用户,谁就将成为核心环节。

      让运营商走开的还有基于手机的大额支付需求。过去对于商户而言,依赖运营商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不管怎样,运营商都能从用户手里收到钱,道理很简单:没钱买东西?运营商就停你的机。不管通过前向收费还是后向,只要接受其服务,用户总是被运营商绑定着。但谁也不能保证支付宝账户中随时都有钱。但随着大额支付需求的增加,第三方支付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与信用卡绑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关于运营商将被时代边缘化的预言一直甚嚣尘上,直到第三方支付环节被打破,人们才彻底看清了端倪。“信息流、人流与资金流”被应用厂商认为是移动互联网的三大战略高地。过去,这三者都被牢牢把控在运营商手中,开放共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与“人流”早已失控,一旦“资金流”被打通,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带围墙的花园模式被彻底打破。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移动应该在公司名称中将“通信”二字去掉,努力做好一个基础管道。但运营商是否是彻底“失控”,现在仍不能断言。

      首先运营商不会坐看自家花园沦为管道。从几年前中国移动成为浦发银行第二大股东的那一天起,“中国移动银行”的身份就已经确立。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都悉数成立了支付公司,谋求卡位移动互联网支付环节。但能否做到像第三方支付那样便捷,需要经验的累积以及与过往运营商思路的彻底告别。

      同时,也不是所有移动互联网企业都认为运营商不再重要。最近,顶级域名“.tel”的注册运营商 Telnic Limited在中国的合作伙伴TelChina与中国移动达成了在.tel平台上开发 Mobile-Pay(手机支付)服务的战略关系。“我们之于移动互联网的关系,就像电话本基于通信的关系,是一种基础资源,也是完全意义上的统一通信。”.tel中国首席执行官王晓菁说。因此,拥有巨大用户资源的电信运营商成为了他们最早的合作伙伴。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用户可以在自己的.tel网页中做贸易,运营商负责提供直接的手机支付通道。接下来,.tel可以通过与运营商合作发展用户,比如通过积分免费换取.tel服务等,该服务成立至今一直以收费方式进行。不过接下来,第三方支付将成为他们另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

     不管运营商与银行未来是否会携先天资源优势再次成为支付核心,目前手机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都恰好补足了二者纷争留下的市场空隙。一个简单的事实是:在与银行系统谈合作的过程中,运营商不如第三方支付公司有经验,而在各方的竞合关系中,银行与运营商的竞争矛盾则最为突出。

      移动电子商务新模型 

      毫无疑问,在PC上已发挥巨大能量的第三方支付将率先引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艾瑞今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2011年手机电子商务表现较为突出,所占比例达到21.6%。在手机支付安全性逐渐改善的形势下,用户手机购物的意愿逐渐提高,艾瑞预计,2011年将是中国手机电子商务更加快速发展的一年,未来手机电子商务规模所占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走在前面的是传统电子商务平台淘宝。据说短短两年时间,手机淘宝平台单日最高访问用户数已达到了1700万,单日交易峰值达3700万元,去年全年成交额达18亿元,成长速度惊人。不过这依然不完全是传统电子商务的平移。邱昌恒认为,手机购物不会在未来两年内取代PC购物,但是这两个终端之间的互动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希望在手机上多做互动的东西,例如把淘宝的优惠信息、秒杀、上新品等都以互动形式放到手机上。

      今年2月23日,淘宝宣布将建立一个淘宝开放平台扶持基金,未来3年将投入3亿元,通过分成奖励、注资等形式扶持第三方合作伙伴发展。其中,一个“发展重点是淘宝无线电子商务”。因为通过与浏览器合作在网页上进行贸易只是其中的一种简单形式,智能手机时代,不仅是淘宝这样的贸易平台,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也需要做成开放平台,以对接用户与商户的不同需求。如果商户希望以客户端形式呈现,淘宝依然希望能够对其进行“管理”,这就需要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跟上节奏,提供跨平台、跨应用形式,甚至是跨终端服务。

      伴随着中高端人群的进入,以及iOS及Android平台的一统天下,移动电子商务也不再是自草根用户而起的传统趋势。相比较网页在线支付,客户端模式更接近中高端用户的大宗购买行为。因此,垂直服务网站去哪儿网推出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机票预定客户端,并支持手机支付。为了开通具有历史意义的手机支付功能,他们与主流的第三方支付以及开放了API的银行支付系统都有合作。但中国目前能够支持手机支付接入的银行不超过三家,因此,第三方支付将会是他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另一个好消息在于:第三方支付环境下,苹果不再成为“收费”的成功典型,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同样可以直接进行贸易,甚至谷歌的免费模式也局部革自己的命。这才是应用开发者的掘金年代。据支付宝品牌与公众沟通部资深经理王子凌介绍,除了与手机浏览器应用入口对接,支付宝自身也将朝平台化发展。“有一天可能做成大支付平台,开放API给应用开发者,这样他们就可以做自己的应用内支付,或者直接下载收费。”他说。

       这在PC互联网上已有先例。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平台财付通去年就已仿效App Store的模式,开放QQ客户端上的“钱包”。财付通总经理刘颖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介绍说,财付通“钱包”开放一周内,便收到了近500个第三方应用开发商要求加入的申请,“其中包括团购网站、生活服务、商旅、游戏相关的服务网站,精挑细选后还能找出几十个很优秀的开发商”。但与App Store的软件开发商不同,财付通“钱包”里面的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实际上并不是在开发软件,而是开发一个嵌入“钱包”的网页接口,这些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实际上都是拥有独立网站的在线商城。这或许将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个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