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RFID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筑农产品安全防火墙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大洋网
日期:2011-04-15 09:48:14
摘要:利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解决农产品溯源问题。在生产环节通过在牲畜活禽身上或货运包装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在加工、运输、仓储环节不断添加、更新信息,使得消费者和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销售点就可以便捷地运用网络查询平台、手机短信、RFID读写机等实时查询农产品的基本信息和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中的信息,有效满足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快速追溯的要求,同时对有可能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的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流向了“十八道检测,十八个放心”的双汇。一夜间,“开创中国肉类品牌”,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名声扫地。据估算,双汇因“瘦肉精”事件损失121亿元,但是何时能重获消费者的信任则是一个未知数。

  其实,中国的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已经屡见不鲜。同样是名牌,同样是添加剂,三鹿因三聚氰胺破产才过去27个月;由于肉食品污染,抗菌素和激素残留等问题严重,我国活猪及胴体出口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瓶颈也已经多年。赛迪顾问认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企业缺乏对产业链全程无缝的监管。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企业+基地+农户”的行业模式,但是由于农户数量众多,分散饲养,企业以传统人工的方式对农户的生产进行监管是不可能的。以生猪为例,目前生猪养殖有后院式养殖场、专业化家庭养殖场和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其中,后院式养殖场是生猪生产行业的主导,占全国生猪产量的约70%。后院式养殖场使用普通饲料,饲养管理粗放,饲养方式水平低。由于企业无法了解每头生猪的饲养环境、生长状况等信息,因而猪肉品质无法保证。企业只有以定量的指标作为衡量农户所提供原料优劣的标准,这使得那些有助于提高指标的激素、添加剂的使用难以避免,而且企业也将提升农产品质量的责任推诿到签约农户身上。此外,企业缺乏对下游产品的跟踪,无法随时了解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质量安全动态,对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很难实现准确的回溯,导致发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政府部门对农产品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现行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分别由农业部、卫生部、商检部门、商务部以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分别管理,形成分段、分部门多头管理体制,没有一个统一的监管系统,各部门信息无法共享。同时,现行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多不涉及流通、加工过程,无法及时地汇总和处理检测信息,追溯农产品的来源,也就做不到对农产品安全的有效监控。在面对突发事件、重大疫情时,缺乏快速反应的能力。此外,由于农产品安全标准不一,不同机构发布的数据矛盾,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难度。缺乏统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和途径,降低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可信度,检测结果容易受到公众的质疑。

  因此,企业和社会都需要全程、无缝、可溯源、便利、社会化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运用计算机和信息化手段建立质量安全信息化系统,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是不二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也明确指出:国家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推行科学的质量安全管理方法,推广先进安全的生产技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中,通过信息技术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各种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与现有的监控技术对接,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水平,保障食品安全。

  目前国内外已经应用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有,利用RFID技术解决农产品溯源问题、利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解决远程实时监管问题、利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和利用3S技术实现大范围环境监测的数据统一等。

  利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的核心是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预警、产中管理信息、产后综合分析信息集中到监管部门的平台上,同时运用数据收集及网络、短信通知功能,管理者可以随时查阅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和销售等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共享和透明。统一的数据源和信息平台避免了企业及不同政府监管机构因信息不能共享而造成的产品监测信息不明,重复监测或遗漏监测的现象,在遇到突发情况,也可以告知消费者统一、准确的信息。

  利用3S技术实现大范围环境监测的数据统一。将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以及GPS)技术运用于农牧业环境监测已经成为现阶段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工作的趋势。目前对各种环境下监测信息的保存、利用仍停留在手工处理阶段,无法与检测结果无缝集成。通过整合GPS模块到检测仪器中,在仪器的操作系统中加入GIS位置搜索功能,整合主机的检测数据与RS空间信息数据,在分析结果报表中由软件自动加入测试样品所在地的精确地理位置信息,最终将带有空间信息的检测数据表达为直观可见的监测点信息。3S技术为及时、有效、准确、全面地获取农田环境信息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及时掌握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并进行动态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利用网络视频监控技术解决远程实时监管问题。通过在生产过程的关键场所(如养殖场、屠宰场)安装摄像头,并利用网络将实时视频图像传送到远程的监控中心进行实时调用、展示及保存。视频监控系统摆脱了监管人员必须身处现场才能发现处理问题的制约,通过操作人员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还原每一个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实现了远程、实时同时可视化的监管,而且对突发事件还可以有更有效的反应。

  利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解决农产品溯源问题。在生产环节通过在牲畜活禽身上或货运包装上加装RFID电子标签,在加工、运输、仓储环节不断添加、更新信息,使得消费者和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在销售点就可以便捷地运用网络查询平台、手机短信、RFID读写机等实时查询农产品的基本信息和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中的信息,有效满足各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快速追溯的要求,同时对有可能出现的农产品安全隐患进行有效评估和科学预警。而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通过对比RFID电子标签内的信息和供应商传来的数据是否一致,也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自我监测。

  “瘦肉精”事件再次暴露出了企业和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农产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有农产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对于农产品的众多生产环节,没有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和信息管理途径,难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监控。信息技术构筑了农产品安全的防火墙,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使得全程、无缝、可溯源、便利、社会化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成为可能,信息技术必将给农产品质量控制和管理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