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住建部:物联网提升城市宜居生活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RFID中国网
日期:2011-04-27 16:58:25
摘要:由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经信委、南京市经信委联合主办,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中国RFID产业联盟、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年会”于2011年4月19日在南京隆重召开。本文是根据住建部信息中心马虹在本次年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以供业界分享。
       由国家金卡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经信委、南京市经信委联合主办,中国信息产业商会、中国RFID产业联盟、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三届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年会”于2011年4月19日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多个省市、多个行业部委的相关负责人,江苏省、南京市的相关领导,以及物联网RFID产业链上众多知名企业的代表近300人参加了本届年会。
 
        本文是根据住建部信息中心马虹在本次年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以供业界分享。 
 



住建部信息中心 马虹 

        首先代表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和IC卡中心向第三届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感谢国家金卡办给我们这次机会,向各位介绍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情况。今天主要就两方面介绍。

         一、物联网技术在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

         二、对于物联网在行业应用的未来展望。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机遇非常好,需求也很旺盛,速度非常迅猛,但是在城市的整体发展过程当中,外围虽然很好,但是内部空间不尽如人意,对人民群众提供服务方面有所欠缺。面对迅猛发展的物联网发展技术,城市综合管理要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条件。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构建数字城市,什么是数字城市呢?就是充分体现数字化,表现在精细忖量化、协议可交换、共享可互用,就是让人民群众能够感受到在城市当中的生活能够更加愉快、更加舒适、更加便捷、更加安全。因此我们正在推动的城市一卡通建设正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提高城市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建设和谐社会和推动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跟大家介绍一下物联网技术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现状。 

       1、城市一卡通的应有现状,1997年就启动了城市一卡通IC卡的应用工作,在编的标准有8项,截止2010年底,全国建立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城市有380多个,大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57%,全国累计发卡约2亿张,行业在用的终端数量达到60万个,移动POS达到30万个,日交易量达到1亿笔。基于城市内应用的城市一卡通在技术手段,平台搭建,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营模式方面都日渐成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一卡通,也成为很多城市政府为百姓办实事的民心工程。城市一卡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单一的应用到目前跨行业、多元的应用,应用领域已经涉及到城市的水气电的缴费,交通、商业购物、图书馆、旅游、餐饮酒店、影院等50多个领域,城市一卡通的广泛应用,为百姓带来了便捷的出行方式,高效的用卡环境,为提高整个国民的进程都提供了良好的作用。 

       2、城市一卡通的IC卡应用深化了政府的服务内容,促进了城市的管理模式创新。 

       城市一卡通系统作为一个数据资源公共处理平台,可以实实掌握市民的出行、缴费等城市动态的监管信息,实现重点监管领域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形成对重点领域的社会监督机制,实现全面的动态管理,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城市IC卡在50多个领域的深入应用,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提高民生质量,服务百姓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技术应用的支撑体制、保障技术应用之间的良性互动,整个带动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城市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利于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3、城市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整个构建了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 
       在我国许多城市都建设了市政管理,政府保障等系统,正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条快过多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纵向的信息网络不能形成一个体系,不能实现互联互通,造成一些城市当中信息不能互通,这违背了我们统一规划、统一平台、整体推进的技术要求,因此我们现在正在积极推进要促进城市功用信息建设,提高政府服务市民的能力,便利市民生活就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目前有一些城市已经建立了以一卡通的系统平台、技术标准、安全体系。以卡片应用为基础,着力打造为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我们正在呼吁这个市政府能够以一卡通平台为基础,建立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彻底实现资源的整合,形成服务政府,方便百姓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尽可能要做到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4、要积极推动城市一卡通互联互通和RFID的应用试点工作。目前整个城市的互联互通试点工作已经启动,互联互通效应正在逐步扩大,涉及到城市一卡通IC卡的互联互通数据处理平台已经搭建完毕,相应的标准体系已经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已经构件完毕,计划2011年底完成15个互联互通应用城市的接入,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互联互通的城市规模将达到60个。 

      在智能建筑方面,我们正在积极推动满足加秘算法的IC卡门禁系统在建筑和居住区的应用,确保社区的居住环境和安全。目前已和广州番禺区政府、辽宁的铁岭市政府签定协议,全力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中涉及的房产证、人员资质的证书管理、城市部件的市政管理、门窗绿色建材等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应用,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这里我介绍一下广州番禺区的试点,这个试点主要是体现在数字家庭的建设方面,就是在对家庭当中各种电子设备进行通讯数据交换,让老百姓感受到在家庭当中实现医疗、休闲、文化、学习等等各种应用服务,提高百姓居住的舒适性能和娱乐性。这个项目我们现在正在推进,计划在6月份进行专家评审和项目验收,在广州的番禺区要实现数字家庭测评中心的建立,如果这个模式能够打造成功,在将来的社区建设当中进行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5、下一步要做的是RFID技术在节能门窗的绿色建材应用方面的工作。在门窗的节能性能标志当中采用电子标签,是提高电子行业管理水平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门窗节能的绿色建材中加载统一的身份识别代码,杜绝以次冲好的现象发生。为城市信息的综合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与分析,提供决策和管理支持。在这个方面,现在急需建立的是应用模式,在技术上没有问题,但是在模式上面的建立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希望广大的厂商包括有经验的这些厂家能够积极加入到这方面的应用中来,能够为行业的应用献计献策,共同来提高RFID技术在整个绿色建材产品当中的应用水平。 

       下面着重介绍物联网技术在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及未来的展望。 

       1、开展物联网相关的课题研制,引导规范行业发展。2010年6月我们加入了物联网联合标准工作组,正在积极配合秘书处开展物联网相关的专项研究。2010年8月,我们按照国家金卡办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承担了物联网在中国系列从属的编写。 

       2、要深入研究物联网技术在城乡建设领域当中的关键技术应用和技术集成。要从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的研究进一步突出技术支撑作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达成统一战线,集到若干个工程研究中心,加大技术的创新力度,研发和推广更多高性能、高效率、高成本、易使用的新技术和新办法。 

       3、要高度重视数据平台的共享和共建,加快数据平台的推广应用。这个要做好四大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数据库的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综合管理的水平,仇部长就说,我们要做好城市的大保姆工作,我们每一个家庭在保姆的使用上要坚固到照顾孩子、洗衣服、买菜等各大功能,城市综合管理也是一样,我们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环境与生态检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人口、社会服务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使信息资源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的协调发展以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的巨大动力和财富。所以我们要做好大保姆基础的工作。 

      4、要不断完善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政策、管理、资金和人才保障体系。物联网人才还是一个T字型号的结构,一方面要熟悉技术、另外一方面要对于应用非常敏感,要使应用和技术充分结合起来,我们对于高端人才要积极培养,在实践当中加以锻炼,尤其在行业的应用当中我们非常需要,而且对于高端人才非常需求,加快在数字城市方面的建设和有效的监控,采用现代的金融服务体系和资本市场来持续保障资金的需求,都需要人才的培养和加入。 

      5、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要与生态城市、宜居城市相结合,2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加美好,2千年以后在世博会上我们重申这个领域,我们想强调数字城市的建设就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更加愉快,舒适,便捷安全,以信息化作为手段,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低碳、减排、城市与环境共生、城市与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物联网期间将是信息网络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模式的加速变革的重要时期,2010年国务院将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列入我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之一,今年3月北京召开的两会又将物联网应用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物联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我们将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围绕物联网合乎感知技术在城市信息化领域的新应用,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发展新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在行业的试点示范应用,使我们的建设更加贴近百姓,成为利国惠民的民心工程,为构件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新贡献,最后再一次预祝我们这个第三届中国物联网RFID发展年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