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调查文章  >  正文

手机支付:悬而未决的争霸赛

作者:李轻侯
来源:《互联网周刊》
日期:2011-01-18 11:36:09
摘要: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球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的金额将达到220亿美元。在手机支付较为发达的日本,手机支付用户已接近5000万,占全国手机用户的50%。
      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全球消费者使用手机支付的金额将达到220亿美元。在手机支付较为发达的日本,手机支付用户已接近5000万,占全国手机用户的50%。截止2009年年末,我国移动手机用户已达到7.2亿,参考日本市场手机支付用户约50%的渗透率,则未来中国市场手机支付用户数量可达到3.5亿。以平均每笔交易金额200元为例,手机支付的业务可达到700亿的市场规模。根据市场咨询公司预测,今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将达30.1亿元,至2013年将达到235.1亿元手机支付的良好前景,也使之成为众商家必争之地。 

  未来手机将集成公交卡、银行卡和钥匙等功能,支付部分日常生活服务,方便市民出行购物,这一技术在日本已经十分成熟。这将大大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使出行更加方便。手机支付的价值链包括了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虽然价值链各方都会从中受益,但是最大的受益方还是在电信业和金融业两大集团中博弈。移动支付需要将运营商的话费账户和银行账户两个账户绑定在一起。银行希望手机支付的账户为银行账户;运营商希望通过话费账户来完成移动支付,银行账户变成用来资金转账的附属账户。 

  运营商拨算盘 


  2010年的手机支付市场风生水起,一方面,3月中国移动投资近400亿元入股浦发银行谋求加快发展手机支付业务,并以手机为载体推动B2C、C2C等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紧随其后的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两大运营商也不甘示弱。双方纷纷推出各种试探性的手机支付业务。在2010年岁末之时,中国移动又加紧推出了基于二维码平台的“万家通”平台。同时,2010年12月31日,中国联通的手机支付业务也正式上线。的确,对于运营商来说,手机支付是块大奶酪,谁都想抢先占据一块,同时又担心其他猎食者动了自己的奶酪。 

  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都已不约而同地加入到手机支付的梯队,一方面要应对来自电信同行业的竞争者,另外还要防着来自金融业实力不俗的争食者。 

  中国联通手机支付业务曾于2009年11月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四个城市试商用,而此次时隔一年在北京正式商用后,将根据运营状况,适时向全国其他城市推广。据了解,联通的手机支付业务将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SIM+天线”的“辫子卡”,用户无需更换手机,但需要更换新的SIM卡;另一种是定制手机方案,即天线集成在手机中,用户需更换手机。此次在北京正式商用的业务采用了前一种方式,首批将上市2900张加装了天线的SIM卡。从2009年12月31日起,用户到北京联通营业厅就可以办理手机支付业务,用户需预存200元。办理该业务后,刷手机就可乘坐公交、地铁以及在合作商户中刷手机消费。此前,中国联通在试点城市已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覆盖了高校和公交系统,并“已积累了百万级的用户规模”。关于账户的安全性问题,中国联通相关人员表示,手机支付账户与通信账户相互独立,其中手机支付账户中的充值上限为1000元。 

  不过,如果通过和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政策对比,会发现无论是中国联通还是中国移动的手机支付都分别给用户戴了一些镣铐和限制。如北京移动除了面向新用户之外,也为老用户提供换卡业务。而北京联通的支付业务暂只针对2G世界风、如意通标准卡新入网用户,这也意味着目前联通老用户或新入网3G用户还无法办理。办理成本方面,北京移动无论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拿到一张新的RFID-SIM卡都需支付150元的卡费;北京联通从2010年12月31日开始,办理联通“手机一卡通”的用户预存或充值200元话费可获赠价值110元的手机一卡通产品包,内含SIMPASS天线卡一张和10元公交费。营业网点方面,北京移动可办理支付业务的营业厅网点较少,只有国贸、西坝河、三元桥等几个较大的主营业厅;而北京联通16家旗舰店已开始接受支付业务办理,用户可携带身份证前往。刷卡场所方面,支持移动RFID-SIM卡的POS终端还比较少,好利来、迪亚天天、物美等是移动的签约商户;北京联通手机支付在北京地铁、公交车上使用没有任何障碍,沃尔玛、京客隆、快客大部分也设立了支持一卡通刷卡的收银台。 

  不过,随着手机支付市场需求日益增加,市场竞争格局也变得日趋复杂,这些对于运营商而言都是不利的因素,因为运营商本身并无金融业务牌照,因此发展手机支付业务面临着很多约束条件。如一方面是以银联为代表的国家队堵截,另一方面则受到不断壮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有业内人士分析,在这种形势下,运营商或许应该找准在手机支付领域的定位,以小额支付为引爆点,培育用户的手机支付使用习惯,进而打造自有手机支付平台。 

      银联气势凶 


  近日有消息传出,银联推出了一种“贴膜”业务。这个膜不仅可以贴在SIM卡上,也可以贴在SD卡,用于数码相机、PDA、多媒体播放器上。这些支付卡,是银联独立建立起的一套近场支付系统,不需要通过运营商去发卡,也不需要运营商管理。于是,运营商在手机支付领域被边缘化的危机逐步增大。据了解,这项业务已在上海等城市试点。 

  同时,去年关于中国移动失守手机支付的消息也触动了业界的神经,原因在于中国移动在手机支付上的若即若离,患得患失。据了解,中国移动对于手机支付的变化起始于2010年的三四月,逐渐减少了相关产品的推出和技术改造。2010年6月底时,中国移动加入了银联为首的手机支付产业联盟。这被业界普遍视为中移动弃守2.4GHz支付标准,转投银联13.56MHz支付标准的信号。 

  业内人士分析,中移动支付策略的转变很纠结,一方面,如果不进行转变,就意味着中国移动的手机钱包将无法在银联系统的POS机上刷卡消费,另一方面,中国移动自己又不情愿去铺设如此大规模的POS机。据悉,一台POS机的铺设成本在3000元,电信运营商重新建立一个POS机网络将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不过,中国移动仍有应对方法,即个人用户采用迎合POS机和一卡通的13.56MHz标准,而企业用户则继续推广2.4GHz产品。 

  随着银联的生猛气势,手机支付的大旗或难以被任何一家运营商扛起。中国银联加快了在手机支付领域跑马圈地步伐。2010年9月28日,中国银联在四川进一步推出针对手机支付的“银联在线”电子商务综合门户,并在五个城市推出,同时还更加紧密了与成都市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关系。此外,还与TCL集团签署合作协议,由其提供内嵌支付功能的手机。 

  从此前2010年5月,中国银联牵头组织移动支付产业联盟,便不难看出中国银联在手机支付中的威慑力,该联盟囊括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18家全国及区域性商业银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两大移动通信运营商;诺基亚、联想等手机制造商;以及多家智能卡及安全芯片厂商、受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随后不久,中国银联陆续在上海、深圳、山东、宁波、湖南、四川、云南七地开通手机支付全面商用业务。这也成为手机支付等移动金融支付领域第一个“巨无霸”团体。移动支付产业联盟的目标是要“打通支付、通信、芯片、智能卡、电子等不同行业间的壁垒,共建一个平台”。当然,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国银联。 

  日前,有消息称中国银联的标准芯片卡发卡数量突破600万张,这意味着国内银行卡升级工作初具规模。银联数据显示,经过中国银联和商业银行等银行卡产业各方共同推广,国内金融芯片卡推广应用进展顺利。工行、交行已经在全国发行符合央行标准的银联标准芯片卡、农行、中行、建行等银行已经实现区域发卡;中信、招行等银行正在推进卡系统的升级改造。据介绍,金融芯片卡是以芯片作为介质的银行卡,与磁条卡相比,芯片卡安全性高,卡内敏感数据难以被复制。同时,芯片卡不仅具有普通磁条银行卡所有的金融功能,还具备电子现金账户,支持脱机小额支付,还可使用非接触界面,实现即刷即走的快速支付和智能卡手机支付。 

  中国银联无疑在手机支付的路上又再迈进了一步,同时也将运营商的优势再度削弱。

    支付标准:统一“度量衡” 

  目前,我国移动用户突破8亿户,银行卡发卡总量突破20亿张,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使得通信与金融两大领域交叉的手机支付业务为各方所看好。这时,支付标准问题成为了这个跨界领域的争论焦点,也是利益的博弈点。 

  手机支付标准之争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但那时候手机支付业务只在我国几个少数发达地区试点推进,由于技术标准不成熟、商业模式不确定、政策规范不完善,手机支付业务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从2009年开始,随着3G网络的建成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巨大需求和潜力让我国运营商以及银行机构燃起了手机支付的巨大热情,纷纷试点推广手机支付试点,巨大的产业利益让各方围绕“13.56MHz与2.4GHz”两大通信频率的手机支付标准之争愈演愈烈。以13.56MHz还是以2.4GHz为标准? 

  13.56MHz标准是国内以银联为首的移动支付产业联盟推行的标准。同时,13.56MHz也是目前世界上非接触支付应用最广泛的频率,支持该频率的卡片发行达20多亿张。2.4GHz则是中国移动所长期坚持的手机支付频率,2.4GHz标准是我国自主创新的产业标准,拥有一定的核心专利。专家认为,这两大频率各有各的优势。由于布放时间很早,因此,国内大多数非接触刷卡频率都是13.56MHz的,有着很好的市场基础,该技术标准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金融、社保、加油等非接触卡片领域。据了解,中国的第二代身份证和很多城市的公交、城市一卡通都是利用13.56MHz频率来实现非接触刷卡的。同时,这个频率也是金融机构唯一认可的可进行非接触金融支付的频率。其他微波频段从通信距离、通信安全性等方面,目前尚未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 

  标准的不统一让产业链各方在参与时都有所顾忌,投资时趋于谨慎。据工信部相关领导表示,13.56MHz的NFC技术是大部分现有POS终端机和城市公交一卡通等多采用的标准,但该技术对手机有要求,在信号传输方面属于低频范围,必须借助外部天线,才能实现与外部各种设备的非接触式交互,如果要推广的话,消费者需要更换手机,而且推广者还需要支付国际版权费用;2.4GHz的RF- SIM技术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用户只需更换SIM卡便可实现手机支付,但需要银联、公交部门配合改装POS机,协调推广成本巨大,如果手机SIM卡丢失或损坏了,用户的账户余额难取回,存在安全隐患。而手机支付产业链条涉及电信、金融、交通等多个利益方,涉及手机厂家、智能卡及安全芯片厂商、受理终端厂商、系统集成商、科研院所等,要促成合作,统一支付标准势在必行。 

  业内人士分析,从产业链各方的支持力度来说,13.56MHz兼容性强,在多行业应用融合上颇具优势,因为无须对现有终端进行大的改动,所以被业界普遍看好,更有望成为中国统一的手机支付标准。但是,2.4GHz标准是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将来产业化可以少向国外标准组织支付大量的专利费,对于推动我国民族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喜的是,目前中国移动不再只坚持2.4GHz标准,也开始试验13.56MHz标准。中国移动表示,将在大众消费领域兼容13.56MHz标准,而在企业领域仍将推行2.4GHz标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也开始逐步试验2.4GHz标准。 

  实质方面,对于两个标准的含义而言,如果银联主导支付标准,则更多的是引导手机支付向金融业发展;移动主导支付标准,则有可能引导移动支付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扶起服务业。 

  终端要给力 


  谈及手机支付,适配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然,手机支付的终端问题需要终端厂商给予支持和帮助。 

  目前,适配的问题致使市场上有一部分机型还无法支持手机支付。据了解,iPhone4的的用户就难以享受到手机支付的便利服务,而对于拥有着庞大用户群的iPhone4,无疑是个不大不小的缺憾。 

  细处着眼,SIMPASS式SIM卡自带的天线尾巴,对于机身一体的iPhone4来说难以植入;移动的2.4GHz SIM卡虽然和现有SIM卡大小无异,但内置了射频天线,原有的剪卡方式很难操作,因此也没法和iPhone 4适配。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譬如苹果公司长久以来的强势风格,就成为了阻碍运营商通过定制方式让iPhone 4具备手机支付功能的道路。 

  不过,仍有消息透露,苹果将在第五代iPhone中加入NFC近距离通讯功能,实现手机钱包或其他应用。这一说法目前虽然还没有得到证实,但日本运营商软银已经通过“外挂”的方式让iPhone 4实现了对NFC手机钱包的支持。据了解,软银日前推出的这款NFC外挂能够粘贴在iPhone 4背部,覆盖除摄像头部分外的绝大部分面积,但边缘部分并不影响安装iPhone 4胶圈保护套,预计今年2月份正式上市。 

  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在这两年发展速度的非常快,但是他们的发展没完全匹配整个手机支付的总体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强这些终端在手机支付放方面的适配工作,是接下来需要注意协调的方面。 

  同时,经营POS机等支付终端、智能卡读卡器和密码键盘的厂商也在手机支付市场首先受益。截至2010年底,手机支付终端商户数量或已达到10万家,而三大移动运营商在未来两年都将为增加用户手机支付体验,布局大概年均100万台POS机,这给公司POS机产品带来极大的需求,从而增厚公司的业绩。 

  总之,一方面终端的发展会反过来促进手机支付的提速,另一方面,尽早理清利益关系,才会促进手机支付的发展;未来手机支付应该先由金融业和运营商双重力量来共同主导,基础业务是支付本身,增值业务则属于信息服务业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