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无锡“领跑”中国物联网

作者:RFID世界网 收编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日期:2010-10-20 11:37:43
摘要:物联网让无锡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关键词:无锡物联网
       物联网让无锡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或者是逼人的形势下,迅速地建立中国的传感网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的中心,就定在无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8月7日在无锡如是说。
  此后,无锡几乎成为中国物联网的代名词。而无锡上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其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苏南模式”广为人知。

  物联网,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从技术角度又称为传感网。它是指给所有物体安装传感器,然后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业内人士指出,物联网将是一个万亿元级产业,是继计算机、通信网络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目前,欧、美、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性计划。

  中国亦将物联网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计划在2011~2015年,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分析人士认为,“十二五”将是中国物联网的重大发展契机,包括核心技术等均会有所突破。

  事实上,物联网战争已经打响。包括美国IBM“智慧地球”等在内的跨国公司已然在中国攻城略地。

  今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称工信部)部长李毅中公开表示,对于外国物联网相关的新理念和新战略,要有所启迪,也要有所警惕,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能受制于人。

  “领跑”中国物联网的无锡准备好了吗?它将对这一新兴产业作出哪些贡献?又将在与外资巨头的市场对决中战绩如何?

  为什么是无锡?

  有人并不理解温家宝亲口“点将”无锡——一个传统概念里的二线城市、江苏省的“小上海”。

  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说,无锡这几年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具备转型条件,加上地处长三角中心,产业链齐全,特别是微电子产业的产能和制造技术稳居国内第一,所以赢得“感知中国”中心地位在情理之中。

  业内人士认为,无锡早已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新能源、物联网等一批在国内领先的新兴产业,并特别重视引进高端人才。当地一位官员表示,无锡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一直能落实到位,即使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财政也没有少拿一分钱,这非常难得。

  现任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的刘海涛就是无锡引来的一只“凤凰”。

  十年之前,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刘海涛申报“微系统信息网”课题,在传感网领域率先起步。2008年底,他应邀来到无锡新区,创立微纳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展传感网项目研发。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攻克大量关键技术,确立了涵盖传感网核心技术、系统架构、标准体系、规模应用等在内的全方位优势。

  刘海涛也是“973计划”物联网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他告诉本刊,过去一年无锡在技术、应用、标准等方面均取得进展,现在自己成为该领域首席科学家,标志着无锡在基础研究这一块也在国内名列前茅。 

     “小规模应用”

  而当温家宝“点将”无锡时,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向本刊坦承,当时不少人认为无锡没什么优势,“我们还是忐忑不安”。

  一年后的今天,无锡已经成为物联网领域的“领跑者”。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封松林评论说,“现在动作最快的就是无锡。”

  据杨卫泽介绍,目前无锡不仅提升了在微电子产业的传统优势,还逐渐弥补着研发和人才的不足,目前集聚了20多个科研院所和16所高校,“世界范围内,一个城市物联网研究机构这么密集的也绝无仅有,我们心里更有底了。” 

  本刊记者获悉,截至7月底,无锡共签约物联网项目139项,总投资约111亿元,物联网公司达248家,初步形成人才和项目的集聚态势。

  刘海涛说,仅他的团队就从最初几十个人壮大到400多人,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团队迅速由纯科研化向产业化和资本运作转型。

  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和行动计划》,2012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计划达到1000亿元、2015年达到2500亿元。

  中国企业亦积极推动物联网由“概念”向“产业”转化。比如,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与徐工集团联合成立工程机械物联网研发中心,在机械上安装专用芯片,通过TD-SCDMA通信网络,实时远程“感知”每台机械的运行参数,实现智能化管理。江苏移动总经理王建表示,这一合作是跨行业、跨领域拓展新市场、发掘新价值的一次重要尝试。

  刘海涛评论道:“经过一年努力,物联网已进入小规模应用时期。”据他介绍,物联网正在中国逐渐展开,产品在上海浦东机场周界防入侵、无锡硕放机场周界防入侵、上海世博会周界安防、太湖水质监测等重要场合得到成功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业内人士称,目前物联网在中国只是小规模应用,但物联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已经确定。在其看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加快发展物联网技术”的提法等,标志着物联网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此后,国家层面的物联网规划紧锣密鼓地展开。比如,工信部已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十二五”专题,现正积极研究推进;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报告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被明确为“十二五”规划编制的重点之一,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将陆续出台。 

      瞄准“顶层设计”

  现有进展并未让无锡掉以轻心。无锡市市长毛小平告诉本刊,现在中国物联网是“群雄争霸”,三至五年内,应该会分出一个胜负,无锡如果满足于“感知中国”中心的称号,而不是加快产、学、研结合,尽快形成以企业集聚为标志的产业化和产业链,那么,几年后无锡有可能不再是真正的物联网中心城市。

  杨卫泽向本刊记者表示,无锡不会把物联网仅仅看作发展经济和追求GDP的抓手,“如果只是简单的招商引资,无锡的使命无法完成。”

  在杨卫泽看来,“要做‘感知中国’中心,不在于规模多大、速度多快,而是站在产业顶层,掌握核心竞争力。” 

  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无锡从教育研究到产业应用,多层面、全方位推进物联网建设,尤其在被称为制高点的“标准化”方面,无锡加快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传感网标准机构落户进程。目前,国际的物联网标准有五项,无锡参加三项,牵头一项;国家的物联网标准十项,无锡参加九项,牵头三项。

  此外,无锡近期重点推进物联网在电力、交通、环保、水利、安保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示范项目。以“感知校园”安全系统为例,这是一个与机场防入侵系统相类似的物联网技术,家长接送孩子时,手持电子卡在校门口系统上刷一下,相关信息即通过互联网传给老师,如果刷的是非法卡,系统即刻报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说,中国的物联网必须构造有力的产业链,如果只是各个企业自己去发展,就会影响速度,国家要做好指导和分类工作。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郑立荣也提醒说,中国物联网推进速度很快,但现在缺少“顶层设计”,只有国家最高层面进行规划,才能避免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各自为战,从而避免极大的投资浪费。

  “只有齐心协力,中国才能占领制高点。”张克平说,当前其他城市也在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这是好事,“无锡不可能做尽物联网所有事情,大家要一致对外,我们要一起与国外企业竞争。”

  杨卫泽表示,100个人跑马拉松,到最后十个人、五个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竞争。“为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无锡将继续打造‘人才特区’,在尊重和使用人才方面实现更大突破,为创新道路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

   三重阻碍

  业内人士认为,无锡等地区一年的探索表明,中国物联网还需克服核心技术、安全隐患和商业模式三重阻碍。

  复旦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教授闵昊说,物联网应借鉴上一轮发展新能源的教训——目前国内新能源应用性产品已出现产能过剩,但中国并未拥有核心技术。国内的物联网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在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以及智能通信等核心技术上,中国的话语权依然有限。

  这也是中国攻关的方向。比如,上海宣布在嘉定区建立“物联网中心”,其目标就是在核心技术上形成高地。另外,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等三大国家级研发机构也聚焦于此。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由江苏省政府、中国科学院、无锡市政府共建,将从国家战略层面针对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开展重大技术研究。

  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无锡市政府共同打造,总投资达5500万元,将着重展开物联网领域系统技术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系列产品。

  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则是第一家正式投入运营的、由电信运营商设立的物联网专业研发机构。中国移动副总裁李正茂表示,一年多研究发现,将TD网络与物联网相结合,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很好的选择,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民族产业的发展,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

  安全隐患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相对于互联网对个人隐私的冲击,物联网将可能使国家信息受到威胁,因为它涵盖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众多重要领域。

  无锡目前已在全市公交车上装载智能设备,致力于“智能交通传感网”建设。记者在调度中心看到所有公交车的行驶状况一目了然。无锡公交公司副总经理张欣说,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公交上达到了省油、减少事故等效果。但他也表示,很多驾驶员感觉整天被摄像头监控“很不舒服”。

  无锡移动公司总经理刘京奎是无锡智能公交技术支持方之一,他对司机们的感觉表示理解,但他认为,发展物联网必须防范各种安全隐患,首先是网络安全,在“万物相联”的大网络中,要尽量保证运行的顺畅和安全。

  商业模式则是制约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另一个核心要素。郑立荣说,不论在哪个国家,物联网都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商业化应用及盈利模式,大规模商用还显得遥远,它的应用基本要靠政府推动和投入。

  “物联网盈利模式的构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要让人家赚到钱!”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局长苏少林表示,物联网的盈利是通过网络和应用来实现,“比如无锡的长电科技公司做世博会手机门票,这种大众支付类的服务,肯定不会存在是否盈利的问题。”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必须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种商业的驱动力,而不是行政的强制力;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环节和部门都从中受益,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

  多重阻隔下,杨卫泽对“万物相联”憧憬依旧:“一个感知的无锡,是我理想的城市。”在他看来,感知二字,恰好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我想,无锡将来能够成为世界上感知程度最高的城市,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和产业发展,而是改造了这个城市,改变整个城市的面貌、人的工作和生活。”

  有观点坚持,在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下,规模化物联网并不明智——这无异于将中国的相关产业向跨国巨头拱手相让。

  究竟无锡能否迅速迈过核心技术、安全隐患、商业模式这三道关卡,进而在物联网战争中掌握主动,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