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靠什么“抢滩”物联网?

作者:杨国胜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0-09-27 09:43:26
摘要:在我国,物联网已被正式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的研发应用将进入快车道。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政府正以巨大的调控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



未来的物联网将和每个人的生活有关系

      前景:市场空间大,属朝阳产业

      目前,物联网技术及相关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非常大,是典型的朝阳产业。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弗雷斯特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预测,10年内物联网可能大规模普及;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技术将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作为物联网产业链排头兵的射频识别技术(RFID),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最受市场关注的技术之一。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射频识别市场规模已从2007年的49.3亿美元上升到52.9亿美元,包括标签、阅读器、其他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等方方面面;其中,射频识别卡及相关基础设施将占市场的57.3%,达30.3亿美元。

      在我国,物联网已被正式列为国家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的研发应用将进入快车道。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广阔,政府正以巨大的调控能力、实施决心和配套资金,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2009年,中国射频识别技术市场规模达到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

      基础:发展物联网,中国条件好

      物联网的概念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Auto-ID Labs)于1999年提出的。美国很多大学在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例如,在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着极低功耗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奥本大学从事了大量关于自组织传感器网络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实验系统的研制。但目前国外还未见到有相关专业成立的报道。国内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也积极开展了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工作。

      我国发展物联网有良好的条件:第一,我国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第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第三,我国是目前能够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第四,我国无线通信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持;第五,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物联网发展。

      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掌握“物联网”的世界话语权,可使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现状:“物联网专业”蓄势待发

      为配合国家发展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教育部于今年3月专门下发了通知,鼓励和要求各高校新增相关专业,加大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在教育部不久前公布的“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中,“物联网工程”专业成为了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的热门。全国将有30所高校自2011年率先开始招收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本科生。为保证“物联网工程”新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还于今年8月底专门在四川大学组织召开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

      物联网的研究开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电子与通信等多个学科,包含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智能芯片、无线传输网络及传输数据计算等多项关键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物联网研究开发人员必须交叉掌握多学科专门知识,而现有专业在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尚不能全面覆盖物联网研发的需要。因此,针对物联网的技术特点合理制定方案,培养专业人才,对于全面部署和发展壮大物联网、服务国计民生至关重要。

      未来:人才培养成关键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分为标识、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等多个环节,行业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需要大量专门人才。因此,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物联网工程领域的专门人才,对于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可谓利国利民。

      首先,物联网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也都将物联网列入重点研究领域。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战场”,应该响应国家战略号召,有针对性地设置“物联网工程”等相关专业,有规模地培养“物联网工程”专门人才。

      其次,新增“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传感、定位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建立物联网,将目标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物联网的发展,带动的不仅仅是技术进步,而是通过应用创新进一步带动经济社会形态的变革。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技术将更加展现其以人为本的一面。

      “抢滩”物联网产业,关键靠人才。有人说,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而是一场科技革命。确实,它的推进不仅需要政府科技政策与教育制度的引导与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每个人的努力,尤其是科研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断进取创新,去摘取信息技术这棵大树的丰硕果实。

      物联网认识的误区

      误区之一 把传感网或RFID网等同于物联网。事实上传感技术也好、RFID技术也好,都仅仅是信息采集技术之一。除传感技术和RFID技术外,GPS、视频识别、红外、激光、扫描等所有能够实现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的技术都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采集技术。传感网或者RFID网只是物联网的一种应用,但绝不是物联网的全部。

      误区之二把物联网当成互联网的无边无际的无限延伸,把物联网当成所有物的完全开放、全部互连、全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实际上物联网绝不是简单的全球共享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即使互联网也不仅仅指我们通常认为的国际共享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也有广域网和局域网之分。

      误区之三 认为物联网是空中楼阁,是目前很难实现的技术。事实上物联网是实实在在的,很多初级的物联网应用早就在为我们服务。物联网理念就是在很多现实应用基础上推出的聚合型集成的创新。

      误区之四 把物联网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基于自身认识,把仅仅能够互动、通信的产品都当成物联网应用。如,仅仅嵌入了一些传感器,就成为了所谓的物联网家电;把产品贴上了RFID标签,就成了物联网应用等等。

      背景知识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

      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