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物联网新闻  >  正文

谁来撑起高校物联网专业的一片蓝天

作者:王拓
来源:深圳市无线龙电子有限公司
日期:2010-09-26 14:20:06
摘要:在这个全新的物联网技术领域和物联网专业建设领域,我们有一批在高科技领域努力攀登的知识英才,有一批市场经济培育的过河小卒,这是这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普通人,用他们的辛勤汗水和心血,用它们的无私奉献,撑起了中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和中国物联网人才培育事业的一片蓝天。
      缘起:互联网上新热点 

      最近,网络上关于国内高校开办物联网专业的话题逐步热络起来,从今年一月份开始教育部关于新专业申请的加急通知,增加了新能源、电影数字技术、3G通信等40多个 专业,到全国1000余所高校以各种形式展开的新兴专业申报的“千校大战”,再到超过百家高校申请“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智能电网”等 物联网相关专业,最终仅有37家获批;高校物联网专业建设的一举一动,都被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

      9月19日,国内新浪网等媒体,转载了李好宇等电脑报记者的长篇文章,更是爆出了物联网专业是无师资,无硬件,无教材的三无专业被包装成明日就业明星,更提出目前申请物联网新专业,不过是个高校要钱的噱头”,高校就是为了用物联网专业“圈钱”!

      看了这些热闹的媒体场面,我们不禁产生了许多问题和耽心,难道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要大力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教育部所以要产业未兴,人才先行,尽快开办物联网专业,这个时机不对头? 还是国家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体系,推动物联网专业进入高校殿堂的时机太早了?我们目前国内的高科技行业,目前能不能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国产化物联网教学硬件?我们的高校教师对于物联网技术的教学,目前有没有能力开发出高质量的教材,并且对于高校物联网学工作做好准备?

      待着这些疑问,我们通过电话,邮件,网络视频等互联网支撑的新闻手段,快速采访了大江南北的一些国内相关企业,高校和国外一些技术专家,对上述的问题,我们听到了完全不同的声音,我们希望用我们这篇报道,来回答这个聚光灯下大家关心的问题——谁来支撑高校物联网专业的一片蓝天。

      物联网专业,高校教育体系的笑迎新挑战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今年6月,中国第一所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江南大学揭牌,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成立覆盖“传”、“感”、 “网”三方面专业,组建从本科到博士的物联网工程学院,培养“卓越工程师”,为破解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命题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建在无锡,这是江南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组建物联网工程学院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机遇,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江南大学责无旁贷。”校长陈坚这对样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说。

       物联网工程学院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整合组建而成,具有信息、电子与电气类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成立后,在原有13个学科 基础上,围绕物联网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调整凝练了传感器与智能芯片、无线数字农业及应用工程、智能交通系统、绿色能源的储存与监控技术、机器人系 统智能控制、无线射频技术与传感通信等研究方向。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院长刘飞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江南大学原有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物联网的架构下进行整合。一方面,体现出典型的多学 科交叉的综合应用,有着丰富的学科内涵,涉及通信、光学、微电子、微机械、控制、计算机、化学、生物等诸多领域,既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有 利于知识的集成创新。另一方面,物联网工程本身具有广阔的外延,未来的物联网将广泛应用在电网、制造业、环境、交通、物流、家居、医疗、农业、军事等众多 领域,将呈现广泛感知、海量聚合、智能处理、高效流通、及时调节等特点。物联网工程学院的成立,有利于人才与技术的集聚,可推动物联网工程产业的发展。

       如何解决新物联网专业的教材问题,首先,江南大学为物联网学院的基础课程,确定了《物联网技术概论》《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射频识别RFID基础》三门必修课,然后确定了包括物联网主流的嵌入式WIFI,嵌入式蓝牙技术,EPC UHF超高频射频识别, ZIGBEE技术,3G和电信网络等多达10多门物联网专业课程。

      江南大学和国内先行高科技企业,2010年6月份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物联网技术概论》等物联网专业的教材和教学用书,目前已经初步完稿,前期教材已经开始准备内部实验教学使用。

      组织教材编写的是江大无线传感网方面的学术带头人彭力教授和物联网学院的一批骨干教师,他们也将分别承担物《联网技术概论》课堂教学任务,《物联网技术概论》教材规范了25个核心知识点,构建了物联网技术教学完整的初步知识体系,彭力教授也曾经参加最近教育部在天津举办的物联网教学研讨会,在会上介绍和教材编写情况,受到与会30多家第一批教育部物联网专业院校同行的关注和好评。

      本着教书育人,百年大计,为了编写好《物联网技术概论》这本知识面广阔,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教材,彭教授和一批国内外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专家星夜奋战,对知识原理选择,软件样板代码选择,篇幅选择都做了一丝不苟的精心安排,目标是在有限的40多个学时中,给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物联网技术图画和技术原理,让学生们为未来的深度学习和研究物联网技术,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对于马上要开始的内部实验教学,彭教授和老师们充满了信心。

      通过江大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教学,教材方面的深入和踏实的工作,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界,在这个时代机遇面前,脚踏实地的辛勤耕耘的一个缩影,我们的教育界千千万万的园丁们,正在用方面的知识和劳动,浇灌出中国自己的物联网教材体系,催生出物联网教材百花齐放的春天。

      物联网教学硬件设备  小卒过河立大功

      六月的长沙,一个全国高校教学设备展览在这里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的设备采购负责人,到这里来选购各种教学设备,展厅里,参观者熙熙攘攘,水泄不通,在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摊位上,参观者被一个醒目的标题吸引了――“物联网教学设备”!展台上,摆放着这家公司最新产品,感知RF,理想RF,探索RF物联网教学实验箱。

      这些实验箱和传统的嵌入式实验箱不同,他们根据物联网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结构,在一个箱体内,可以完成嵌入式WIFI,蓝牙,GPRS/3G,无线传感器网络,HF RFID,UHF超高频RFID等多种教学实验;这是国内第一个套完整的,专门针对物联网教学研究开发的硬件设备,当然也包括丰富的无线网络协议栈源代码等物联网软件。

      设计这套设备的公司,虽然比不上华为,中兴,大唐这样的大型企业,但是也是在国内无线传感器网络,短距离无线通讯方面的知名企业――无线龙通讯科技公司,该公司由无锡无线龙科技,成都无线龙通讯科技,深圳无线龙电子等公司组成。

      该公司是一家高科技企业,创立于6年前,一直耕耘与物联网相关核心技术行业,提供各种物联网技术平台和开发设备,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11本物联网方面的正式教材,目前有中科院微系统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数千家客户。

      去年年底推出物联网教学实验箱和成套物联网实验室产品后,已为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厦门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等数十家高校提供了成套物联网实验室;还要上百家高校在联系和规划采用他们的物联网实验箱和物联网实验室产品。

      时代造英雄,需求造市场,国内高校需要物联网教学设备,必然就会出现无线龙通讯这样的企业来提供,目前无线龙通讯具有自己的SMT自动生产线和规模化实验室产品高质量制造能力,包括可以很快提供全部国内37家教育部第一批物联网高校实验室的供货能力。

      我们采访了无线龙公司企业负责人,他们对降低成本,规模化供货完全有信心,目前高校和职业学校物联网实验室(64套物联网实验箱左右)订单交付时间是两星期,他们还提供设备安装,培训服务,也大量投入协助高校教材编写和开发工作和骨干师资培训工作,让实验室产品和教材完美配合,适合国内高校物联网教学需要。

      通过对无线龙通讯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目前高校物联网专业缺乏硬件,并不是市场供应问题,而可能是资金到位瓶颈或者其它问题;随着物联网教学设备的进一步低成本化和制造批量化,经济实用的物联网教学设备硬件,必然很快普及。

      抓住产业发展机遇,物联网技术正当红

      目前高校物联网专业上早了吗?时机不成熟吗?学习物联网专业就业会有很大问题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越洋电话采访了一位资深物联网技术专家,这位专家长期(20年)在欧美一些著名通讯网络企业任职和从事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工作,他也非常关心国内物联网产业和国内物联网专业建设和教学的进展。

      “物联网是一个比互联网更大的网络,从技术范围而言,也是嵌入式技术,微处理器技术,传感器技术的一个更大集成和整合,它的核心技术,其实就是无线通讯和无线网络技术,特别是微功耗无线网络技术和嵌入式软件技术”这位专家这样开头。

     “这些技术,国内教育界具有单项技术的人才很多,但是要将这样多的技术进行聚合和融合,特别涉及到对高频技术(WIFI,蓝牙,ZIGBEE等)和高频大功率(3G基站,UHF RFID)和通讯协议栈技术(基带软件技术)这样的具有较大难度的新技术进行整合消化,就显得这方面高级人才很稀缺”。

      “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教育先行,而教育必须和企业结合,而目前国内其实有很多大型企业掌握这些技术,也有很多人才,但是他们对于将技术和教育界共享,不感兴趣,对开发设计教育用的设备和教材也不感兴趣(利润低,批量小,投入大,市场风险大)这也就是现在的物联网教育和物联网技术脱节的原因”。

      “国内在物联网产业的投入是走在的世界的最前面,西方金融危机,经济不好,他们一方面降低了物联网技术投入,另一方面也没有中国这样强大的技术人力资源来支撑,这样,国内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人才培养尽快解决后,必然很快迎来一个产业丰收期;早进入,早收获,这个方向不会错”。

      “建议国家能够支持类似无线龙通讯这样的新兴技术企业,不断推出低价格和高性能的物联网教育教学设备,这样,有了大量的廉价和高质量,高水平的国产化教学设备,再融合进来我们高校的丰富教学教材资源和教育基础,师资培训不应该是很大问题”。

     “物联网人才培养必须要下大力气,必须先行一步,才能支撑物联网产业发展”。

      “至于学习物联网专业是否找到好工作?”这位专家一笑而答“物联网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仅掌握目前流行的嵌入式技术,传感器,微处理器和软件技术等,而且掌握无线通讯,高频设计,低功耗无线传感器网络,3G/4G无线网络设计等最新技术,这是新世纪急需要的的技术人才,恐怕也是人才”猎头“公司梦寐以求的网罗对象吧”!

结束语

      通过这个短暂的采访,我们的疑虑,烟消云散,我们看到,在这个全新的物联网技术领域和物联网专业建设领域,我们有一批在高科技领域努力攀登的知识英才,有一批市场经济培育的过河小卒,这是这千千万万勤劳,智慧的普通人,用他们的辛勤汗水和心血,用它们的无私奉献,撑起了中国高校物联网专业和中国物联网人才培育事业的一片蓝天。

      让我们祝福他们,也祝福我们的科技和工业,祝福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



附件:(原文)新浪网转载电脑报记者报道全文:

高校物联网新专业被指要钱噱头:无师资无教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9日 11:44  电脑报 记者 李好宇 熊雯琳

  无师资、无硬件、无教材,“三无”专业却被包装成为明日就业之星

  “物联网、云计算专业学生会的东西,一般计算机或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差不多也能悟到七八分,但从就业面来看,却要受到很大局限。”

  “申请新专业,不过是个要钱的噱头”

  企业:不会招聘 “云计算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来做核心的研发工作

  百校大战物联网

  “高校现在引入物联网专业,是个很大的挑战”,年初被批准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北京科技大学目前正在筹备,北科大电子信息系主任、教材《物联网现在 与未来》一书作者王志良教授将之比作“40年前高校引入计算机专业”,“(物联网教育)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走出一步再看下一步往哪里落脚”。

  北科大的摸索是从今年一月份开始的,“年初学校突然接到教育部关于新专业申请的加急通知,其中涵盖了新能源、电影数字技术、3G通信等40多个 专业,要求各高校在3月30日之前提交申请,逾期作废”,北科大一位参与专业申请的教师对这个通知大感意外,“一般高校开设新专业的审批流程是去年六七月 份申请,第二年三月由教育部公布新增专业名录,七月招生。我们去年七月底已经提交了一批专业的申请,时间上来看,(这一批)应该都快批下来了,怎么又来了 一波申请?”

  短暂的疑惑稍纵即逝,几个科系迅速投入“时髦”专业的争夺之中。“和我们相关的是云计算、物联网工程等专业。云计算争议不大,焦点主要在物联 网。作为一个交叉学科,很难轻易地敲板归到哪个院系:计算机系可以,电子信息工程系可以,甚至测控、通信也都有资格,这个‘孩子’到底应该算谁家的?”一 番明争暗斗之后,电子信息系逐渐获得主动权,力排众议,代表北科大提交了最后物联网专业的申请提案。

  专业争夺的闹剧在全国500余所高校以各种形式上演,40个新专业让一片平和的高等教育瞬间陷入混乱,称之为“百校大战”并不为过。“新增设的 专业多数都是高精尖的交叉学科,教育部的本意是搞小范围试点,这么多高校挤进来确实让人措手不及”,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表示,时间短,又要赶在7月之前 敲定,只能快刀斩乱麻,出奇兵制胜,一些招数以往想都想不到,“加条件,大刀阔斧地砍:没有博士点的高校,拿掉,少了一半;没有国家级科研课题的高校,拿 掉,又少了一半”。就是这样,硬生生地砍掉了五分之四。具体到物联网专业,记者了解到,超过百家高校申请“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智能电网”等 物联网相关专业,最终仅有37家获批。

  暂不论其他热门专业,物联网专业入驻高校顺风顺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报告中明确表示,今年要大力培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产业未兴,人才先行。中央将物联网纳入国家战略体系成为推动物联网专业进入高校殿堂的直接动力,而高校也乐于 承接这样的新专业。

  另一个主管部门力捧新专业的例证是,单独为物联网专业教材审批“开了绿灯”:以往需要教育部、版权局等4部委审批、耗时1~2年的高校教材的选择,物联网等“高新”专业仅需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即可,一次商讨会即可定夺。

  当至上而下的推力碰到自下而上的拉力,自然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问题是,草草设置的物联网专业,是否会沦为高校的“面子工程”?

  “三无”新专业

  出乎大家的意料,37家获批物联网专业的高校并没有急于招生,基本都将招生计划推迟至明年。为何苦苦争夺的新专业不能马上“投入使用”?非不愿,是不能也。

  本报记者先后联系了北京三家获批高校: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所高校,被告知物联网专业、物联网实验室均未成立。北邮计算机学院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客气地对记者表示,“我们学院暂时没有物联网、嵌入式方面的老师可以接受采访,目前我们正在物色物联网方面的学者,充实师资力 量”。

  师资需要“从零开始”有着现实的原因:物联网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测控专业、通信专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以往高校中 专精于此的科研人才较少。“交叉学科教育的要点是少而精,尤其从业者数量,也就是教师、学生数量,毕竟是一个小众的研究领域。当小众被外力强行升级为基础 教育时,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师资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马建生教授表示,随着物联网专业被高校、社会持续“热炒”,师资匮 乏可能成为长期现象,这又将反制物联网专业的发展,使其“有形无神”,虚有其表。记者了解到,目前从电子、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借调”老师成为通行做 法,“多数算是客串一下,人事档案还留在原来的科系”。

  除了师资等软实力外,物联网硬件几乎也是从零开始。“物联网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目前国内只有清华、上海交大等三、四家高校具备,其他三 十多所高校都要从临时外部引进”,王志良表示,这笔费用目前院系正在筹措。“RFID价格不菲,对于多数高校来说都是一笔巨额投资,需要慎重考虑。但话说 回来,没有RFID,还算得上物联网研究吗?”

  同样的情况几乎无差别出现在高校云计算教育中,“我们(学校)还没有自己的设备,更别提自己的云了。一般都是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别的企业云,让学 生看看就行了”,西安某高校计算机教师李卉表示,在教学过程中,以演示为主,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非常少。“物联网可能也会面临类似的情况。”

  相比目前仍处于“三无”状态的教学软硬件,教材的状况稍好,但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记者发现,国内第一本物联网教材:由张成海、张铎编著的《物 联网与产品电子代码(EPG)》今年1月份才刚刚出版并投入使用,还有待教学实践的检验。物联网的教材凤毛麟角,选择的余地非常小——登陆当当网搜索关键 字“物联网教材”,竟然只有三个不同的搜索结果。一般认为,高校专业是“课程的集合”,如果连课程的基石——教材和师资都如此含糊了事,草草设置专业又有 何意义?学生从这样“三无”专业中又能学到多少真材实料呢?

  物联网进高校,太早!

  “以前我经常问大四的学生,嵌入式学完了,你会做智能相框吗?会做MP4吗?很多人摇摇头说不会。他们写了几百上千行的代码,却没有整体产品的 概念,更做不出产品,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可能也会面临这样的困境:缺乏实际的产品研发能力,这对就业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北京师范大学物联网与嵌入式研究中 心主任李朱峰认为,对于物联网、嵌入式等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仅传授技术是一定不够的,要从应用入手,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对于学生而言,就业也 才不会成为“老大难”。但迄今为止学界、社会研究机构的物联网应用还都在摸索阶段,将这样的重任交给高校教育,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

  “开专业可以,但请做出一点自己的特色来,毕业的学生都跟流水线上下来的一样,有什么价值?”李朱峰举例,师大可以专精教育领域的物联网应用, 比如智能教室;农大可以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比如大棚的智能监控,矿大可以去做地下矿井的物联网应用,比如矿井无人警报系统……“但是细分领域的科研需要 建立在学科整体进步的基础上。连物联网基础应用都没搞明白,几十家高校就一股脑冲进来,这不是瞎凑热闹吗?”

  “物联网教育的另一个难题是高校里缺乏良好的产品环境”,李朱峰解释道,物联网不同于其他的基础技术,“它更像是一个系统”,实际动手搭建物联 网系统中的收获,远比在实验室冥思苦想要有价值的多。“比如智能宿舍、教学楼电网实时监控等,但想在学校里组建这样一个物联网试点,实在是太难了”。实验 室中培养出的物联网人才,很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基础知识不错,应用能力却一塌糊涂,因为高校中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操练场”。

  “现在引入物联网、云计算等尖端专业,实在太早了”,西安某高校计算机教师李卉对本报记者表示,“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作为一门课程可以,但作 为一个专业太突然,也太草率了。另外,现在的物联网知识也没有到足够支撑一个专业的容量”。在李卉看来,在清华等少数几家拥有强大科研实力的高校做试点, 试行物联网、云计算教育可以,但动辄37家高校共同发力,确实有些“超前”了。

  实际上,一些高校早在两三年前就开始物联网方面的探索,物联网专业所承载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使命完全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科系实现。“物联网说 白了就是网络加上传感,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网络实验室和传感实验室,怎么取舍,再建一个物联网实验室吗?”一位不久前曾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指导委员为主办的“全国高校物联网教学储备会”的教育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如何避免物联网教学资源的浪费、学科重复建设成为当时会上一个重要议题, “但最终没有一致的结论”。

  物联网教育的另一个魔咒是高校之间的各自为政,学术建设被完全割裂。“学生有问题不懂,可以问自己的老师,但不能问别的学校的学生,因为学的都 不一样,很难交流,不同高校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就更少了”,李朱峰介绍道,以往物联网课程中曾经发现这样的情况,各个高校选用的教材、传授的内容毫无交 集,两个学校的学生碰到一起,谈起物联网,概念、见解完全都不统一,“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在任何一个成熟学科身上”。

  押大小,一生的赌注

  “考生的志愿填写,是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赌注,把一辈子押到物联网上,值吗?”李卉还记得,1999年报考时,环境工程很热门,报纸上好评不断,社会各界也都在热议,当时很多同学报了这个专业,“结果就业没有一个专业对口的,都被忽悠了”。

  “很关注云计算和物联网,网站和报纸上也天天说,感觉是未来的大趋势”,高三学生张斌一直对计算机很感兴趣,高一开始自学Java,打算报考计算机方向的专业,“这些专业开了以后究竟什么样,就业好不好,谁能指点我一下啊?”

  “其实考生根本不知道这些专业意味着什么,一是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另外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内容以及就业也一无所知,所以这些包装精巧的‘概念股’,很容易受到考生青睐”,北京大学大三学生李宁(化名)对此深有感触。

  今天,考生做不了自己的主,家长意见在报考时成为左右最终结果的决定性力量。由于要考虑四年后毕业的就业形势,家长往往倾向于选择一些前瞻性学 科,物联网、新能源、云计算、纳米材料这些富有想象空间的“题材股”迎合了家长们需求。但朔迷离的行业前景让报考有了一点押大小的感觉,听天由命,愿赌服 输。毕竟谁也无法预测四年后的就业形势,高校不能,家长更不能。这些热门专业真的可能学有所成吗?记者对最受社会关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专业进行了一番调 查,结果令人失望。

  “云计算对本科生来讲还是太深了”,李卉曾面向网络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开设一门关于互联网应用新技术的课程,其中有一部分是云计算相关的。“作为 科普讲一讲,一笔带过还可以,真正讲到比如Hadoop之类就发现他们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拥有较好专业基础的网络工程专业大四学生都难以深入,只能“听 听而已”,那么如果对象是几乎零基础的大学新生,结果会怎样呢?

  “从学科课程设置来看,本科阶段的物联网教育确实只能打一打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物联网与嵌入式研究中心主任李朱峰介绍到,本科期间 160~180个学分中,公共课占到了50~60个学分,再除去教育实习、毕业设计,真正留给专业教育的不过几十个学分,只能做浅层次的教学讲解,“很难 培养学生物联网产品的局部研发能力,如果想在物联网领域有所斩获,必须在研究生阶段继续深造”。

  李卉对这样的说法表示赞同,“大一大二一般是计算机、软件或通信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各专业基本都是大同小异。大三专业课程,大四毕设、找工 作。很多高校也都会在大三开设物联网、云计算相关的课程。问题是:新开一个物联网专业,先讲两年基础知识,再讲一年的物联网专业课程;和原来的计算机、电 子工程专业,讲两年基础,再选修一年的物联网课程,有什么区别?”最终的结果可能是:物联网、云计算专业学生会的东西,一般计算机或电子工程系的学生差不 多也能悟到七八分,但从就业面来看,物联网、云计算专业就要受到很大局限。

  “我们明年准备招收30~60名物联网专业的学生”,北科大电子信息系主任王志良对本报记者透露了招生意向,“第二年还会作一些调整”。全国有 37所高校被批准开设物联网专业,按照北科大的招生规模来看,仅该专业全国就约有1500名学生将前途押宝在物联网上。再加上云计算、智能电网、数字电影 技术等与IT密切相关的“时髦”科系,2011年参与这次新专业的“人生赌博”的学生可能多达万余。

  新专业:一只会生金蛋的母鸡

  开始这一类热门的新专业,很好申请大笔的科研经费

  电脑报记者:李好宇

  年初教育部要求高校报批新专业,物联网、云计算、新能源等热门专业遭到500余家高校哄抢,甚至一些还没有设立博士点的普通高校也来争夺,“热闹”程度令人汗颜。
  “新专业遭疯抢,高校肯定都有一些自己的考虑,不仅是学术研究方面,甚至有社会因素在里面”,一位高校教育者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个听起来“时髦”的专业,对高校的意义,远远不止多招三五十个学生那么简单。

  任何一个教育机构都有充实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板块的需求和权力,但这样的权力在一些高校眼中慢慢变了味:无节制地开设专业成了疯狂吸金的捷径。尤其物联网这类高科技概念、便于包装又富有想象空间的新专业,称之为一只生金蛋的母鸡并不为过。

  “首先是可以打出高校品牌,普通高校需要这些尖端专业来争名,‘你看我有这些热门专业,说明我的科研教学实力’,提高地区声望及美誉度,进而拉 动学校整体的招生;重点高校一看‘XX高校都有物联网专业,我也要申请,总不能连XX高校都不如吧’于是出现了一窝蜂拥抢新专业的情况”。

  “申请新专业,不过是个要钱的噱头”,李卉表示,不考虑实际教研能力,盲目跟风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圈钱”,“这种情况在高校里已经非常普遍”。

  “开个专业就可以坐等着收钱,更别说这种时下热门的专业。只要有机会争一争,谁都不会放过”,在北京某高校从事院系行政工作多年的华琪芳对记者 表示,每年仅课题费一项,该校某学院就有400~500万的资金,“新开设专业,地方教委还会有一些政策倾斜,比如教育资源方面,有些地区甚至会直接拨一 笔教研资金”。

  政府的明确表态更让高校们心里踏实了许多——政府高度重视意味着更多的科研经费,更易申请的国家级课题……记者了解到,国家级课题一般由相关主 管部门拨课题经费到学校财务处,课题申请人(教授)在课题结束前发票交由财务处,实报实销,剩余经费由校方处理。文史类课题(经费50万以上的大型课题) 申请人实际科研开销一般不会超过六成,理工科一般在七至八成,但理工科经费总额一般较高,动辄百万以上。

  除了高收益之外,低风险也是高校对新专业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运气好,四年后毕业了物联网、云计算企业需求旺盛,那是学校教育的功劳;运气不 好,也不能怪学校吧,当初选择权可是在你(家长)手上,又没人逼你”,华琪芳一语中的——这场赌局中,“庄家”学校,永远稳赚不赔。

  但是,那些将个人命运押宝物联网,到头来却可能输到一无所有考生们,谁来负责?

  企业:应届生做不了核心研发

  物联网和云计算人才缺口大,但本科生不一定能满足要求

  电脑报记者 熊雯琳

  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目前国内无论是物联网还是云计算专业的人才都处于炙手可热的状态。

  物联网行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记者注意到最近几家在招聘物联网人才企业的招聘信息发现,尽管针对物联网行业人才做招聘,但实际上各个公司的要求、涉及学科均不同,要求也相差万别。

  其中,中科院微电子所是要求招聘电子工程、通信、计算机、图像处理、应用数学等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或本科生来实习。

  而中国移动研究院招聘的“物联网技术及业务研发经理”则要求工作经验在三年以上,硕士及以上专业毕业,熟悉各类无线通信系统及业务、熟悉嵌入式无线通信系统硬件体系及开发环境,至少担任2个项目主要研发人员。具体的任职资格一览,列举了12条要求。

  许昌(化名)所在的上海某机械制造公司技术部门也在招聘物联网人才。他们公司技术部已经有一小部分在做物联网,主要在做“将生产线上的电子产品用即时通信技术连接起来进行逻辑处理”,让“生产线”更智能。但“进展不大”,所以希望能够引入一些高级物联网方面的人才。

  “现在物联网行业没有规范,大家都各自为政,更多的只是概念性的东西,甚至各个地区的理解都不一样。”许昌自己也有些困惑,因为招聘信息挂出去两个月了,技术部门一直招不到合适的人。

  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云计算行业。无论是招聘网站或者是论坛,都能够看到企业张贴的招聘云计算人才的信息和广告。

  近几个月,富士康科技集团飞虎乐购成都研发中心负责人刘巍正在建立研发团队进行云计算平台的开发。他也通过各种渠道发布了对云计算人才的招聘要求:对Java与C++、分布式计算、分布式数据存储有实战经验。

  “就全国而言,企业对于云计算人才的需求过万人,比如广达电脑一次性招聘700位云计算人才,阿里巴巴、微软、百度等企业对云计算方面的人才都 有巨大的需求。”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中国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云计算人才缺口极大,“可谓是人才挑企业,而不是企业 挑人。”

  不过,企业对云计算人才的要求也相当高。对此,刘巍有自己的见解,“云这个东西本身没什么新东西,涉及的技术是以前就有的,只是根据业务的场景 组合起来,比如分布、并行的计算,比如大规模的存储等,但这些技术经验需要时间积累。”据他介绍,目前他自己组建的研发团队里,有对软件架构、分布式体 系、大规模存储、数学算法等有经验的技术人员组成,“不是说要一个人全懂,只要整个团队有覆盖到这些领域的技术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