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访谈报道  >  正文

王志良教授:物联网浪潮来了 中国必须抢占先机

作者:王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0-09-30 09:00:58
摘要:作为未来信息科技发展的方向,物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物联网究竟是什么?它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9月28日下午,国家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主任王志良教授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关键词:王志良物联网



王志良,国家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当遇到交通拥堵时,汽车会自动选择不堵的地段行驶;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场景通过物联网就可能变成现实。

  物联网,是指“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作为未来信息科技发展的方向,物联网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物联网究竟是什么?它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9月28日下午,国家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电子信息系主任王志良教授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

  中国青年报:7月27日,教育部刚批准37所高校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就有学校招生了。为什么这么快?

  王志良:物联网被认为是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信息技术发展有“15年规律”,大概在30年前,个人电脑进入家庭,形成第一次产业化浪潮;大概在15年前,互联网使信息传输获得巨大提升。前两次浪潮,都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冲击,造就了一批巨型企业和新富豪。但在前两次浪潮中,我国起步都较晚,一些企业虽然在国内举足轻重,但是和英特尔、微软、谷歌等信息巨头相比,差距很大。研究历史后,你可以理解为什么高校这么着急,不光是高校,各界都在快马扬鞭。在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中,我们必须抢占先机。

  中国青年报:第三次浪潮为什么以物联网为代表?

  王志良:有关物联网的研究,从1999年就开始了,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国“两房”引发蝴蝶效应,这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刻体现。政界、经济界都在反思,想寻找新的高科技领域,培育新的产业群,摆脱经济危机。经过研究后发现,物联网确实是未来科技的制高点,所以奥巴马一上台,就提出“智慧地球”的战略。

  在我国,物联网研究和建设,同国外相比并不晚。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今年“两会”上,加快物联网研发应用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做学问这么多年了,从没看到有一个科技词语像物联网这样,能把政府、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经济界如此高度地统一在一起。因为大家都深深认识到,物联网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能创造上万亿元的国民经济产值,甚至决定国家的未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所作为。

  中国青年报:物联网会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王志良:举个例子,国庆节全家出门旅游,我们可能担心家里门窗没关好万一进小偷怎么办。但用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看到家里的情况。

  老百姓现在最不放心食品安全——吃的东西到底有多少农药?食物经过哪些环节到了市场上?出了问题追究谁的责任?物联网农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一块地装上物联网,不仅温度、湿度、光照都在控制下,物联网的RFID技术,就像把粮食编上了身份证号,一扫描就能看到所有信息,和现在超市物品扫描条形码一样方便。这样种出来的粮食可能比同类产品贵10倍,但肯定很多人愿意买。

  中国青年报:物联网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家庭?

  王志良:真正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还得3~5年后。我认为,首先大规模的应用会出现在移动通信运营平台上,比如手机支付,上海世博会上就部分地实现了,坐地铁不用交通卡,手机刷一下就能支付。未来1~3年,大家都会寻求物联网的应用,3~5年,会逐渐形成产品和固定的应用,在5~10年就比较完善了。

  中国青年报:也有人质疑,物联网是在炒概念,因为传感器、RFID等技术原来都有啊?

  王志良:有些人认为物联网是忽悠,那是没看明白。物联网的本质就是技术的集成。这些技术原来确实都有,但连在一起综合地发挥作用,才刚开始。

  中国青年报:中国科技缺乏创新,特别是和生活联系不紧密这一点,一直备受诟病。物联网能在这方面突破吗?

  王志良:物联网的最高境界是服务。就好比音乐的音符都有了,奏出美妙的曲子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求去挑选和排列组合。中国人擅长这样的集成和应用创新。

  以前,中国的科技界和企业一般不愿意为科技创新投入,认为先行者就是“先烈”,后面的人做的时候,就有了经验教训,相对比较容易,能得到利益。现在不一样了,物联网有国家支持,已经把钱准备好了,这就是鼓励各界去找应用,去创新。现在的企业也越来越有前瞻性了,像中国移动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前期投入了50亿元开发项目,将来它的回报可能是500亿元甚至上千亿元。

  中国青年报: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做物联网的竞争力在哪儿?

  王志良:一方面,我们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比如网络规模和市场容量都是得天独厚的,如果做好了,产生的经济效益会远远大于外国。另一方面,人家的技术还是比较先进,应用得也巧妙,我们得学习。比如商业信函查找很麻烦,日本索尼公司就做了一个非常小的物联网标签,放在公文包里,40封信一起放在检测仪器上,1秒就读完了;还有的标签放在衣服上用水洗都不会坏。

  中国青年报:现在开设物联网专业的挑战有哪些?

  王志良:物联网专业对老师的挑战太大了,需要老师懂自动化、计算机、通信、传感器仪表等,现在基本上没有老师对各个领域都精通。这和40年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挑战,是一样的,当初也没有老师会计算机。

  今年,教育部、工信部组织各高校的专家、学者开了3次会,大家的共识是,师资先从计算机、通信、自动化等专业抽调,但不能简单地拼凑专业,而应围绕物联网的技术需求去讲这些课。

  虽然学科定义、教学主要内容、界限等问题尚需探索,而且师资、教材、实验设备等都面临挑战,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正是我们各种不同行业背景、不同层次的学校以物联网专业为平台,进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探索的大好机会。公众一直批评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物联网专业的学科特点正好给了我们极大机会去探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