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话题  >  正文

周受钦:淘金物联网 选择好的商业模式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物联网世界》杂志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10-08-27 11:02:27
摘要:当年蜂拥而至RFID产业的各类投资者、投机者,如今已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如今怀抱淘金梦想而来人们又会不会面临相同的结局?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在物联网这个大金矿中淘得真金?对此中集集团智能安全研究主任周受钦博士(以下简称周博士)与《物联网世界》杂志的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或能给淘金者有所裨益。

  2004年RFID概念响起。源起美国沃尔玛公司强制要求其前一百名供应商用一年的时间做到在所有的商品货箱贴加RFID标签,并宣布了某月某日为供应商完成RFID 革新工作的最后期限。随后国内相关高峰论坛接连不断,新生企业如雨后春笋,相关技术研究引发热潮,频率之争、成本之争、标准之争也纷纷上演,RFID产业崛起似乎指日可待……

  2009年物联网概念响起。源起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与美国工商业领袖的一次"圆桌会议"上将新能源和物联网作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并把物联网的发展提到了国家级的战略高度。随后国内专家学者无不热议,各地政策规划纷纷出台,各种消息接二连三,金融市场风起云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风险投资俱都蠢蠢欲动,物联网时代仿佛明日即至……

  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不由得让人感叹不已。那么物联网会不会如RFID一样,高歌之后却无猛进,喧闹过后其实质性进展寥寥呢?当年蜂拥而至RFID产业的各类投资者、投机者,如今已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如今怀抱淘金梦想而来人们又会不会面临相同的结局?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在物联网这个大金矿中淘得真金?对此中集集团智能安全研究主任周受钦博士(以下简称周博士)与《物联网世界》杂志的记者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或能给淘金者有所裨益。

  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曾说过:"互联网是一次新的商机,每一次新商机的到来,都会造就一批富翁。"显然李先生的话已经应验了。09年物联网骤然火热起来,对财富嗅觉敏锐的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这又将是一次新的商机,是新一轮造富运动的开始。

  物联网是一个物品在网络下的可视

  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物联网将会形成一个新的万亿元级别通信业务。面对亿万级大金矿,渴望成新富翁的淘金者们热血沸腾。他们兴致勃勃,飞奔而来,但是,当他们真正身在其中时却又茫然不知所措,觉得无从下手。

  其实任何一名淘金者进入物联网首先做的就是找到正确的战略和发展方向。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如果错误,就会发生类似"南辕北辙"的错误和悲剧,即使千般努力也徒劳枉然。
当然这说也简单,也不那么简单,因为很多初入行业的人对于"什么是物联网?"还是一头雾水,更别提战略和方向。

  物联网概念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所以淘金者们听了演讲、参加了论坛、接受了培训却发现非但没有概念清晰,反而愈发迷糊了。周博士表示,"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物联网,专家、企业家也在谈物联网,你越听越不明白,根本原因在于多数时候大家说的不是同一回事。中国现在热炒的所谓物联网脱胎于基于RFID的EPC物联网概念,只不过加入了智慧地球、云计算、传感网、感知中国、M2M等概念,成为了一个多概念的融合,或者说是一个拼凑。拨开层层迷雾,溯本求源,其实物联网无非是一个物品在网络下的可视。"

  发展物联网应该以人为本

  空谈物联网概念无益于决策者作出判断,让物联网概念落地才能助淘金者找到正确的战略和发展方向。周博士认为物联网真正落实到应用层面,终归是要以人为本。周博士表示:"人类的一切行为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要把所有事物都连接到物联网不难,但连接上之后能否产生价值,能否实现应用价值才是关键。它能满足人的需求,能实现人类活动的需求,它的连接才有意义。否则,这些连接只会增加一大堆无用的数据,徒使数据处理中心增加负担而已,没有丝毫意义。" 

  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进步就是一部包含了若干关键性器官不断延长和连接的历史。棍棒延伸了双臂,石头延伸了拳头,汽车、火车延伸了双腿,望远镜、显微镜延伸了眼睛,电话、手机延伸了耳朵,算盘、计算机延伸了大脑,公路网、铁路网、飞机航线、海运航线的出现使人类四肢最终通过工具实现联网。所以,物与物的相连也应该是人类关键性器官的延长和连接,应该受人的支配。

  未来的物联网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在无形之中自然而然的就能感受物联网带来的便利。只有站在这个角度思考物联网,研究自身发展方向和战略才有意义,否则只能重复RFID产业的坎坷历史。

  商业模式是发展物联网产业的关键

  淘金RFID产业很多人功败垂成,失败的将原因归结于RFID产业没能如期爆发。而RFID产业迟迟没能爆发的原因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受限于成本、或受限于技术、又或受限于标准。物联网与RFID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概念火爆有过之而无不及,初期的表现惊人的相似,因此很多人担心物联网难以逃脱与RFID相同的桎梏。

  但在周博士看来,成本、技术、标准都是影响RFID产业发展的因素,但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对于物联网产业发展而言这些也不是最关键的因素。只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视角,找出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获得成功并非难事。

  如今的物联网概念包罗万象,小到远程抄表、出租车GPS监控、大到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等俱包含在内。这其中很多部分是多年前就实现了的东西,所以根本没有什么技术问题,就算是一些新型的应用也没有多少难度可言。周博士很直白地说:"RFID没有什么技术,物联网也没有什么技术。卫星都已经上天,物联网还能有什么技术可言?"

  其实成本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谁愿意买单的问题。有人愿意买单,一切问题都将不是问题。找到了好的商业模式,能满足用户的应用要求,产出的效益又远大于投入,即使系统最贵也会有人愿意买单。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无法为客户带来效益,即使系统免费,也不会有人使用,没有谁会为了赶时髦使用新技术,毕竟是要增加工序和付出人工成本的。事实上,行业中对于周博士的观点也已经有明证:有企业将一个特殊用途的工业电子标签卖至上万元,也有企业积压一元多钱的通用标签卖不出去。

  而标准问题似乎言之有物。有了标准可对生产企业进行指导和供消费者选购参考,与产业而言确实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一个刚起步的新产业规模化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缺少标准,这是必然的,这是任何一个新兴产业都要经历的产业状态过程。物联网概念涵盖广阔,所以其产业标准的制订是一个庞大、细致而又系统的工程。不但需要时间,而且在没有找到行之有效、分配合理的商业模式之前,即便制订出标准是否又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呢。

  只有商业模式的问题才是淘金者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是如何赢利的问题,是每个公司都需要考虑第一问题,也是企业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要想加快物联网的推进,就需要建立一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让所有参与物联网建设的各个环节的企业都从中收益,获得相应的商业回报。让物联网产业链的每个企业,包括终端用户都有一种商业的驱动,使物联网具有真正的实现价值。

  成功的商业模式是在用户需求和自身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

  没有这个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仅仅靠一种行政的强制力,物联网的发展是无法快速也是无法得以持续的。但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并不容易。周博士表示,目前RFID技术应用模式严格算来都不是真正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功能单一的闭环使用也不是物联网的目标。物联网必然是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平台。一切公共信息资源,包括了交通情况、停车场的车位、医疗信息、食品安全信息、产品的质量信息等等都将汇集于此。平台也会提供各种信息终端的接口和业务通信的通道,提供层层数据节点和信息终端之间的联动控制的逻辑,实现不同的业务和不同的终端设备之间的融合和统一管理。

  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曾指出,要发展物联网,应用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规模性,二是流动性。在规模性和流动性下,连入物联网的各类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将汇集出非常庞大的数据,而谁擅长利用数据,谁将是最大的赢家。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是要建立在用户需求上面,谁能量体裁衣,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出信息服务,同时兼顾物联网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利润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社会数据资源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谁就找到了最成功的商业模式。周博士认为,未来物联网最大的企业不会是中国移动,而是能处理这些庞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运营商。

  当然不是说每一个淘金者都去做第三方数据运营商。没有谁能吃下整个物联网蛋糕,也没有谁能保证一定吃到最大的那一块蛋糕。真正高明的方式是融入到这个大体系中,根据自身的资源找到恰当的定位,然后与大家一起去完成用户的需求,做大这个蛋糕。已经有相当的经验又或者资产雄厚的企业,可以考虑成为软件集成商。利用第三方数据运营商的数据,研究开发各类应用,为客户提供急需的服务。或许只需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成为新的物联网上市也有可能。

  初入行业,规模和资源都较小的企业可以成为物联网的信息终端设备提供商,因为装备的智能化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被联接的物体或者设备必须要智能化,至少需要要有RFID电子标签或者带有传感器和数据传输功能的终端来实现数据的识别、采集和上传。而世界各国、各方各业需要的信息终端各不相同,细分出了大大小小的市场,各企业可以发挥自身的特长成为特定领域的龙头,同样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李嘉诚先生还曾道明了新商机造就新富翁的原因:"当别人不理解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当别人不明白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当别人理解了,他富有了。当别人明白了,他成功了。"物联网蕴藏着庞大的市场,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它将是你淘金物联网最为核心的竞争力。

  周受钦简介: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ISO TC104/SC4委员会注册中国专家、欧盟第七研究框架计划(7th Framework Programme of Research of the EU)SMART-CM项目顾问、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牵头制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