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物联网”时代正在到来?

作者:《环球》杂志 王豫刚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9-06-19 08:54:06
摘要:“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炙手可热的IT技术概念。试图在危机之中寻找新产业新机会的各路掘金者,正纷纷投入到相关技术领域中去。
“智能城市”、“智慧地球”……一系列关于人类生活环境高科技化的概念正在全球流转,并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的未来图景究竟怎样?可以将把城市和地球打扮成什么模样?《环球》杂志在2009年第4期的特别策划中设想了2020年的人类与世界。从本期开始,我们将以系列报道的方式,来关注实现这一图景的现实基础: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人类开始赋予自己所使用的劳动工具以感知和交换信息的能力,这一过程,可以称之为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智能化”。  

    5月1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获得了美国智能社区论坛颁发的“年度智能城市”奖。  

    斯德哥尔摩到底有多“智能”?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如果你驾车进出斯德哥尔摩市区,你将会被按照时段征收“道路堵塞税”。不过用不着在收费站前面大排长龙,也看不到收费员,你甚至无需停车:一切都在你经过路口的时候通过智能系统自动完成了。  

    通过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 18个路边控制站上的摄像头、激光扫描系统和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传感器,这一过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当车辆经过控制站时,控制站的摄像头会被激活,拍下车牌照片,控制站和机动车上的传感器之间会交换信号,记录下时间、日期和缴税金额,然后直接从驾驶人的授权银行账户中扣除。当然,如果你的账户里没有钱,或者没有指定的账户的话,也会收到账单,你可以自己去银行交钱。  

    这只是智能城市设想逐步成为现实的一个初步图景而已。现在全球有数以百计的城市政府正在宣称自己要建设一个智能城市,IBM、华为、思科等等大型IT企业,也无不加入这一战团。华为称他们的方案为“Smart City(城市的信息化)”,思科称之为“Intelligent Urbanization(智能城市化)”,而IBM更进一步,他们提出了“智慧城市”。  

“物联网”时代正在到来?  

    关于互联网,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那么“物联网”呢?  

    以交通控制为例:当高带宽、大容量的移动互联网覆盖整个城市之时,像汽车这样的高速移动物体间交换数据的成本将大为降低,现有的识别技术和定位技术能做到的,也不只是通过ETC车道收取通行费,简单提示司机该在哪个路口转弯这么简单了。通过在城市道路信息采集系统、中央数据处理中心和行驶车辆之间不断的数据交换和分析处理,新一代的导航设备完全可以做到提供即时路况信息,选择最优路径。比如在机动车辆发生事故时,车载设备就可以及时向交通管理中心发出讯息,便于及时处理以减少道路拥堵;同样,后方行驶的车辆也可以及时得到消息,绕开拥堵路段。当然,如果违章驾驶,也会在第一时间受到处罚。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  

    如今,“物联网”已成为新一代炙手可热的IT技术概念。试图在危机之中寻找新产业新机会的各路掘金者,正纷纷投入到相关技术领域中去。单以射频识别技术而言,中国RFID产业联盟在其最新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RFID发展报告》中称,2008年中国RFID产业的市场规模达到了65.8亿元,比2007年增长24.8%。而国际电信联盟曾在一份题为《物联网》的报告中如此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衣服可以遥控;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如果说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还只是局限于光纤、基站和上网终端的小小循环之间的话,物联网就是将现实的基础设施和信息网络合而为一。在物联网和人连人的互联网之间,正在开始迅速的整合过程。同时,具备超强计算能力的计算中心的出现,也使得这样一张“巨网”有了有效运作的可能。用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的话来说,现在,实体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合为“统一的智慧全球基础设施”。  

便利之下暗藏隐忧  

    “物联网”的逐步实现,使得城市生活的模式悄然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各种智能卡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自助服务。无人售票的公共交通系统,无人值守的自动柜员机,晃一下身份证就可以办完所有手续的自助登机终端,遍布各个小区的智能门禁对讲系统……  

    更多时候,城市的智慧化体现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上。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PS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电子标签识别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城市管理当局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城市区域内的动态。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将市区分为一个个“网格”,实行网格化管理。北京的朝阳区就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将区域内的城市公共资产进行标记,再通过监督员使用移动终端进行信息采集,然后汇总到监控中心进行判断、响应和处理。如果“物联网”的发展更进一步,公共设施就能够在出现损坏的情况下直接自动发出信号,实现异常情况的自我报告,从而更快地实现响应。  

    另一个案例也能说明未来智慧城市中公共应急措施的响应速度:2009年1月15日发生在纽约的全美航空公司1549航班迫降事件。  

    从客机撞鸟,迫降入河中开始,仅过了几十分钟,146名乘客以及5名机组人员就已全部获救,正是高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飞机与飞鸟相撞的消息报告塔台之后,机场塔马上通报了EANS(紧急状况通报系统)、美国应急办和警察中心,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联合管理委员会也立即收到了这个信息,并且通过另一个网络DEM(国土突发信息通讯网)立即和军方取得了联系。同时,用于监控全美水文状况的IOOS(一体化海岸观传感系统),立即把实时事发现场的水情和48小时的水流情形传送到美国海岸警卫队和海上指挥中心,随后警察和营救人员迅速赶到了现场,还带来了大量应急物资。  

    事情到此还未结束。由于飞机上有大量燃油,必须防备可能发生的燃油污染河水事件。好在哈德逊河中早已放置了大量的传感器,甚至在河中的鱼类身上也安装了信息采集装置。这样,应急人员可以在指挥中心内通过分析大量的数据汇集成的“虚拟河流”,产生出可视化模型来做出决策。这种实时的监控措施和数据积累,确实有效地实现了防患于未然。  

    不过,也有人对这种全方位的监控和信息采集表示了担心,另外,由于信息采集和交换设备的大量使用,数据泄密也成为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美国电视剧《越狱》中那个神秘的信息采集器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今年2月就有美国媒体报道称有一名西雅图黑客利用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售价仅为250美元的RFID阅读器,只开车花了20分钟就在光天化日之下采集了两个美国护照的身份资料,而克隆这些数据非常容易——只要装进空白电子标签里就可以了。  

    另一个例子是伦敦,遍布伦敦的监视系统在2005年爆炸袭击案后为迅速找出嫌疑人立下大功,但平均每日要被监控设备拍下300次,面对全国超过480万个摄像头的英国人,并不十分快活。有一些组织指责英国政府为2012年奥运会安保而强行将全伦敦的中央监控系统置于警方控制之下的做法为“极大地侵犯个人隐私”。  

    此外,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网络的智能城市运作,还面临发生设备故障或是被攻击而导致运作瘫痪的高度风险。这种风险的可能性也未尝不是好事——或许可以催生出更为广阔的信息安全市场,不光是卖卖杀毒软件那么简单了。  

    就在5月19日,由于黑客攻击,中国20多个省份的互联网域名解析服务无法正常工作,互联网络陷入瘫痪状态。据了解,在这次断网事件中导致至少10万个网站出现无法访问,是继2006年12月27日台湾地震导致海底光缆中断以来,中国遭遇的最严重的一次网络事故。如果这样的事故发生在未来各种设备普遍互联,依靠网络接受指令和运作的“物联网”状态下,那不光是网站运行会受到影响,各种生活基础设施的瘫痪会造成极大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