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ETC:国外技术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作者:郑宗杰
来源:Tranbbs.com
日期:2009-06-16 09:07:52
摘要: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和试点后发现,其他国家现有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都很难适用于中国的应用环境。
  很多发达国家开发了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并先于中国进入了实用阶段,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确立了自己的电子不停车收费技术体系。这也给中国不停车收费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然而,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和试点后发现,其他国家现有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都很难适用于中国的应用环境。  

    欧洲的单片式技术应用相对广泛,在欧洲境内多个国家被推广,其特点是车载电子标签既作为车辆标识也作为支付介质,整个系统中不使用IC卡,同时也就要求所有高速公路出入口都配备电子标签读写天线,这在中国联网收费的大环境下,会导致ETC系统的投资难以控制,也大大提高了ETC系统建设的门槛;另一方面,从安全性上讲,欧洲的ETC应用将OBU作为支付介质,其安全机制由OBU内部实现,并没有使用安全访问模块或者其他具有类似安全等级的芯片,这使得针对OBU的造价、作弊等行为相对容易实现。当应用系统规模逐渐扩大时,这将给整个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带来很大的威胁。  

    双片式ETC技术是日本在吸收了欧美经验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需求开发的,在日本获得了成功。日本的ETC系统采用双片式电子标签,其中的IC卡是支付介质,采用了CPU卡,具有较高的安全级别。日本ETC系统中的OBU采用了主动式技术,通信速率更高,通信距离也更远,最远可以达到1000米。相对于欧洲,日本的ETC技术更为完善,安全性也更好,双片式电子标签更有利于控制ETC系统投资的规模。但也正是由于日本采用了主动式电子标签,其功耗较高,日本的OBU均为车载取电,其成本较高,难以在中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