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探访国家首个传感信息中心无锡

作者: 撰文/摄影姚春鸽
来源:人民邮电报
日期:2009-12-14 14:10:57
摘要:在记者将近一周的走访中,从烟波浩渺的太湖,到车水马龙的市区,从太湖水质的自动监测,到无锡交通的智能调度——这些与无锡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处处显示着传感网(物联网)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强大能量。

 探访国家首个传感信息中心无锡

    11月初的北方已是寒风萧萧、白雪飘飘,而素有“太湖明珠”之称的江苏无锡,却是枫叶正红、秋意正酣。在记者将近一周的走访中,从烟波浩渺的太湖,到车水马龙的市区,从太湖水质的自动监测,到无锡交通的智能调度——这些与无锡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处处显示着传感网(物联网)具有的独特魅力与强大能量。此时,距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作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只有3个月。透过无锡,我们不仅看到了“感知中国”已然踏上了征程,还看到了电信运营商将3G与传感技术融合所能产生的无穷创新空间,更看到了产业各方,尤其是电信运营商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努力。伴随着“感知中国”相关战略的推出和实施,以人与物、物与物通信为特征的物联网,正在神州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智能水质监测带来清澈湖水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智能交通已成为市民出行的“好帮手”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智能电网类应用使百姓生活更方便

 

  如何服务于用户?

  靠规模化、应用化取胜

  在南京邮电大学无锡物联网/传感网研究中心的一个应用展示区里,一位师长模样的中年男子正在与进行业务演示的南邮学生就智能家居的市场前景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有了智能家居,晚归的人们就可以用手机远程拉上窗帘,打开夜灯、空调以及热水器等;待回到家中,就可以享受这个令人舒服的家居环境了”。当这名学生刚介绍和演示完,中年男子就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智能家居的应用,的确很具有吸引力,但是否会受到居民支付能力的限制?是否会对传输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智能家居也许还需要认真分析一下应用的实用性、可行性以及用户需求和购买能力等。”正在一旁观看智能家居模型的记者,当听到这个颇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时,也忍不住加入到讨论中:“也许,智能家居将会率先应用于新兴住宅市场、高档楼盘中;已经商用的3G,乃至将来的4G,就能够为它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持,而价格相信在实现规模化以后也会变得很‘平民’。”记者的观点基本上得到了认同,更深入的讨论仍在继续进行着……

  数小时之后,记者开始了对中国电信无锡分公司总经理陈国忠的专访,却惊喜地发现,受访者居然是那位有着师长模样的中年男子。于是,采访的主题自然进一步延续了之前的讨论,即物联网如何才能走向最终用户。而在陈国忠的眼中,物联网的发展,一是要靠规模化和应用化;二是要充分发挥通信网的作用,将传感器获得的信息以应用的形式“返还给用户”。

  “目前来看,物联网的发展,就是一个规模化、应用化,整合牵引的过程。”陈国忠如是说。虽然现在对于物联网尚不能准确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拥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将人与人的通信,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已经大部分实现了成熟和完善的技术,而是应用本身的创新和应用范围的拓宽。此前,在物联网概念出现以前,RFID等传感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已经存在和发展,但却是侧重于信息的采集,在相对特定、独立的小范围内应用;现在,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就是从整个社会的高度提升了传感技术的作用,更加强调信息的共享和处理。这就让传感技术迈上了从“孤岛”向“广域” 的转型之路,拥有了空前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在这样一个规模化的发展过程中,将“孤岛”连接至“广域”的桥梁,就是电信网。

  物联网,不仅要获取万事万物的信息,而且要将信息衍生的应用反馈给最终用户,在这一过程中,电信网的作用是唯一而突出的。陈国忠指出,信息的采集,主要依靠处于物联网系统前端的传感技术;信息的传输,则需要依靠全程全网的电信网来完成;信息的处理和存储,是物联网的第三个层次,电信业同样在其中大有作用;而由信息衍生的应用,则只能依靠电信网将其价值“返还给用户”。当前,伴随着3G在全国范围内的商用,电信网已经形成了全面的有线、无线宽带能力,这使得电信网可以灵活应对将来万事万物接入网络而产生的海量信息,无论是在传输层面,还是在应用的运营方面。

  正是由于电信网在整个物联网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电信业也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以更好地服务于物联网,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开放”。陈国忠如是说。他认为,以往的互联网、通信网(有着自己的标准、架构和接口,相当于内部网)并不够开放,物联网需要的是开放的标准和接口,而电信运营商就要在该领域下一番工夫。

  既然物联网的关键性价值在于应用,那么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思路呢?陈国忠认为,发展物联网应当“行业应用先行”。与技术和网络领域不同,在应用领域,恰恰不能建立统一的标准,而应该是按照行业各自不同的特点一个一个地来完成,最终接入大网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的行业具有“大”的特点,相应产生的信息量就非常大,应用的具体形式也将千差万别,这就需要整个产业链是高度开放和整合的。而除了电信运营商之外,并没有其他参与者能够胜任产业链整合者的角色。目前,无锡电信也正在围绕着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的建设而致力于聚合物联网的产业价值链,同时积极进行物联网的应用创新以及应用实践,以后还将把无锡的经验推广到全国。

  在愉快的交谈中,专访约定的时间很快就到了。应用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电信网是物联网发展的基石。这是记者在此次采访中获得的最大感受,并且颇值得回味。

  如何打造产业价值链?

  无锡基地凸显聚合效应

  前往无锡采访的途中,一个问题总在记者的脑海中盘旋:中国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城市不在少数,为何无锡却能够脱颖而出率先建立国家级传感信息中心呢?

  12月1日,就在无锡市“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暨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动员会”召开之前,记者有幸参加了实地考察团。从市公安局交通指挥中心、无锡交通运营指挥调度系统,到景宜桥水质自动监测站、浮标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太湖应急监测船,再到南京邮电大学无锡物联网/传感网研究中心……这一圈走访下来,记者发现不仅传感类应用已经在无锡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作用,而且由于无锡的传感网产业起步较早,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研发、生产、应用等各环节在内的产业聚集区,目前传感网产业及相关产业规模约为150亿元。基于这些良好的基础,我们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无锡得以率先建立国家级传感信息中心了。

  建立传感信息中心,就是为了实现聚合效应而加快产业的成熟和规模化发展。传感网,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融合特性,需要之前独立运行的行业进行跨行业的合作,对于产业价值链的打造以及各环节的互动、合作,也相应有着更高的要求。而在中国整体传感网产业起步之初,产业链的打造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完成,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具有这样的能力,而无锡市政府无疑承担了这一责任,并且以此为契机,加快了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步伐。

  一个辐射全国的“感知中国”中心,必将有力支持整个中国传感网产业的发展。按照无锡市政府的规划,将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将无锡“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成为产业规模化发展集聚区;到2012年,完成传感网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形成全市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规模达到1000亿元,在新型传感器、系统集成、应用软件开发、网络运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集聚具有较大规模的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以上,形成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以上,孵化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上市企业5家以上;而到2015年,产业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

  应用,是无锡构建传感信息中心最重要的先发优势之一,也是本次采访留给记者最突出的印象之一。其中,智能水质监测,无疑是传感网与移动通信网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应用。浮标站下挂多个传感探头,能够实现对湖体中的蓝绿藻、叶绿素、浊度、溶解氧、PH值等的测定;测定得到的数据,则通过移动通信网以无线的方式实时上传。这种对太湖水质的智能监测,有力地保护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必然能够使太湖避免“蓝藻”危机的再度出现。

  “振臂一呼,响应者云集”,无锡市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聚集着传感网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而电信运营商已经成为基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1 月12日,中国移动与无锡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此后,在11月23日、24日两天,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又先后与无锡市政府签约。电信运营商将充分利用自己的网络优势和技术、应用创新优势,推动传感网与移动通信网的融合发展;而无锡市政府则促进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业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并且无偿向电信运营商提供为期3年的办公用房。

  感知中国,已从无锡启程。而无锡,不仅会打造出感知中国的完整产业链,而且还将率先建设成“感知城市”。记者相信,到那时,先行者的示范作用,将如同燎原的星火,必然会加快感知中国的全面实现。

  如何实现健康发展?

  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很重要

  无锡市采访期间,记者很多次乘坐了出租车。虽然早已经在无锡市交通局指挥调度中心见识了出租车智能调度平台所具有的便捷性优势,以及叫车、调度等完善的服务,但最真实的感受还是来自于数次打车的经历。其间,一名的哥就很骄傲地跟记者说:“我们现在用的GPS,不仅很实用,而且是免费安装的,这真是政府为我们做的一件大好事。”这番话不免让记者产生了疑问:任何应用的发展,都需要以特定的盈利模式为保障,否则如何实现健康发展呢?难道一直靠政府补贴吗?这显然并不现实。当记者见到无锡移动相关负责人时,这个疑团才彻底被解开。原来,在免费安装之后,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正在建立起来。

  无锡市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在今年9月正式启动运营,而前期的投入无疑是巨大的。要对出租车进行智能调度,首先必须获得出租车的信息,包括所处位置、载客状态等,这主要由GPS来完成,因此GPS是出租车智能调度的关键性设备。但是,由于GPS的价格动辄在上千元以上,因此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尚属一笔不小的开支。如何降低这一门槛呢?于是,最终出现了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无锡移动参与、第三方投资运营的合作商务模式。据悉,整个项目投入将达数千万元。

  巨大的投入,产生的是巨大的社会效益。据无锡移动介绍,该系统为整个出租车行业都带来了“福音”。对于用户而言,再也不用为打不着车而站在马路边“干着急”,只要轻松拨一个电话,附近的出租车在两三分钟之后就会出现在面前;即使不慎将东西遗忘在车上了,一个电话就能非常准确地锁定所乘的出租车。对于司机而言,智能调度不仅大大降低了空载率、提高了收入,而且实现了“一卡通”刷卡收入的实时到账,这无疑消除了许多城市出租车司机并不乐意让乘客刷卡支付的障碍。此外,出租车公司则实现了实时高效的运营统计,运管部门也可以对整个行业的运营状况了如指掌。

  面对智能调度系统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出租车司机、乘客自然也很乐意使用并为此“买单”。这就为应用本身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根本性的驱动力。

  在该项应用中,无锡移动主要完成三项工作:其一是信息的传输,其二是为智能调度提供技术支撑,其三是进行了合作商务模式的探索。特别是无锡移动正在努力尝试从收取传统的M2M业务通道费用,向更具价值的应用服务收费、后向收费转变。与此相应,作为一个规模化的行业市场,由此还将产生更多、更大规模的增值服务和应用。

  对于另外一个合作方而言,飞田作为服务供应商,则正在挖掘存在于出租车LED显示屏上的“商机”,而这将成为其独一无二的垄断性资源。每辆出租车背部均有一块显示屏,虽然目前主要用于公益宣传,但无疑是商业广告的“黄金地带”:开车上路的主要为高端用户,而等红灯的“碎片时间”又无法避免,因此位于出租车背部的广告无非是精准的。

  透过出租车智能调度系统,我们仿佛看到了物联网的美好未来。在该应用建立的商业模式下,首先,应用的价值充分得到了实现,用户使用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次,运营商与服务供应商合作推出应用,强强联合就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最后,合作各方都能够从应用中获益,确保了持续发展的积极性。有了这三个方面的保证,应用的健康发展就必然能够实现。由此可见,一个合适的商业模式,无疑是决定应用后续发展状况的关键性因素。基于移动网络的物联网或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实践,对于运营商而言,引入专业化合作伙伴,并且从通道收费向应用收费转变,实现各方共赢,也许就是未来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

  电信运营商如何作为?

  打好网络牌 以行业应用对接物联网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时间已经接近4日的中午,而无锡联通总经理任一晗则刚刚从位于太科园的无锡物联网基地归来。“上个月24日,中国联通与无锡市签订了物联网融合与应用发展战略合作框架性协议。今天上午,我们去查看了一下规划用地,联通物联网研究院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之中……”在任总讲述的过程中,记者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座座高楼在物联网基地拔地而起的情景,物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事实也的确如此。此次探访无锡,记者深刻地感受到电信运营商们都在全力以赴地支持着物联网的发展。那么,电信运营商究竟如何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许,正如任一晗所说,打好手中的网络牌、以行业应用对接物联网,就是最佳的选择。

  “物联网,对电信运营商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机会。”任一晗表示。

  相对于电信网而言,物联网涉及的是一个更为广阔的范畴,因为它将信息传输的参与者,从人拓展至物。“人的通信需求是有限的,而物的通信需求则是无限的。在将来,甚至每一块砖头,都将接入网络而成为一个通信的参与者。”任一晗如是说。这样一来,物联网无疑为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因为通信 “用户”出现了海量的增加:从理论上讲,一个传感器就将成为一个“用户”。虽然,这个“用户”的ARPU可能并不是很高,但是规模却会很大,由此产生的通信需求的总量也会很大。这就是在当前人的通信需求接近饱和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面对的一个难得的、全新的增量市场。

  “物联网不仅带来了通信需求,而且会带来通信网总体效率的提升。”任一晗给出了这样的观点。目前,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已经实现了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境内的完全覆盖。然而,由于中国遍布着大中小城市、村庄、旷野和高山等,促使各个地区的通信网呈现出使用率不同的状况。例如,城市中心的通信网经常处于满负荷状态;而在乡村,尤其是旷野和高山等地区,通信网则在很多情况下处于闲置状态,仍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物联网的到来,可以充分提高通信网的使用效率,将会出现“人未到,感知到”的状态,被闲置的网络可以充分被传感器“用户”使用。从一定程度上看,正是由于存在着“人未到”的区域,所以才需要“感知到”以获得当地各种事物的信息,如动物、植物、土壤等。

  “物联网虽然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一定要成为全能选手。”任一晗认为,“在物联网的发展中,电信运营商最根本的立足点还是网络传输,而网络传输也只能依靠运营商来完成,运营商是少不了的环节。”从客观上看,前端的感知环节,并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优势所在。电信运营商一方面应该将精力主要放在自己所擅长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与前端的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共赢。例如,在无锡联通推出的家庭安防解决方案中,能够监测到有异常情况发生并发出警告的报警器,就是向优秀的传感器企业购买来的。无锡联通主要是结合自己的信息传输优势,使报警器接入电信网络之中,整合成一个手机报警、远程监控的总体解决方案。

  在对任一晗的采访中,记者看到了电信运营商在面对物联网这一巨大机遇时,既积极又理性的态度。那么,在物联网的概念出现以前,事实上,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许多行业应用,也都在前端应用了传感器的技术。那么,物联网与电信运营商的行业信息化,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行业信息化应用,与物联网应用是交叉的。我们需要做好行业应用的模式探讨,使其对接物联网。”任一晗的观点也许代表了中国运营商的普遍想法。

  任一晗认为,一方面,应搞清楚物联网的边界,不能将任何应用都冠以物联网的名号,“只有数据是通过传感器获得的应用,才能算做物联网应用”。另一方面,行业信息化需要对接物联网,以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发展。事实上,目前,物联网应用已经渗透在了行业信息化之中,如无锡联通已经推出的大坝安全监测、施工车辆监督管理等行业应用,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在目前运营商推出的多样化的行业信息化应用中,能够与物联网应用对接的并不在少数。任一晗指出,在智能电网、医疗、环保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具有偏个人化的特征,是比较方便与物联网对接的;而基于定位、视频采集和传输的应用,作为运营商的强项,也是比较容易与物联网对接的。此外,还包括一些致力于服务的政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