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手机支付潮流来势汹涌:运营商银联争相卡位

作者:解敏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09-11-23 09:54:56
摘要:对运营商来说,手机刷卡可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是增加其业务附加值的大好机会;而对银行来说,支付市场本来就被其垄断,新竞争者的加入肯定不受欢迎,银行必须捍卫自己的地盘。
    上月,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联手上海世博局合作的“世博手机门票”宣布正式上市。世博手机门票是将世博会的门票信息制作在一张定制的RFID-SIM卡上,未来用户只要通过刷手机就能进入世博园区参观,并能在世博园区内的餐厅、商店消费购物。上海移动表示,今后这种安装了RFID-SIM卡的手机使用范围还将扩展,除了门票之外,还将能搭乘地铁、在麦当劳、星巴克、一茶一坐等餐饮场所消费。

    而在此之前,上海联通在国内推出首款七喜定制刷卡手机。这款七喜手机内置公交一卡通的芯片,可以在上海所有公交一卡通刷卡机上使用,并能通过手机为交通卡充值。

    信用卡、借记卡、公交卡已和上海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在未来,这些卡将集成在一张统一的卡之上,并同手机捆绑。调查数据显示,95%的用户希望通过手机支付。

    2008年年底,日本的手机支付用户为4900万。在日本街头,随便拉住一个年轻人,对方都能给你讲上一大堆关于“手机支付”的故事:早晨上班乘出租坐地铁、去超市商场购物、坐飞机不用排队拿登机牌、吃饭唱歌看电影……几乎所有的日常消费,只要手机刷一下,统统都能搞定,不带钱包过一整天完全没问题。甚至当你在自动售烟机上用手机刷卡买烟时,售烟机都能知道你是不是已经到了抽烟年龄。

    其实,手机支付在中国也并非新鲜事,早在2006年,上海就曾推出过基于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芯片技术的手机刷卡试用服务,可惜的是当年提供该服务的诺基亚“孤掌难鸣”,浦东八佰伴六楼体育专柜的POS机摆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无人问津。

    如今3年过去,时移事易,“手机支付”摇身一变,成为人人垂涎的大蛋糕,这回摇旗呐喊的是刚刚拿到3G牌照的电信运营商。上海移动的目标是“用户去麦当劳、星巴克不带零钱”;电信、联通也已为手机支付准备就绪,只等用户拿着手机去刷。“只带手机不带钱包”的全新生活方式,有可能很快在上海普及。

    运营商、银联“跑马圈地”

    今年4月,移动和联通两家运营商不约而同地高调宣布即将推出自己的手机刷卡服务,虽然手机刷卡曾在广州、厦门、重庆等地多次试点,但此次两家运营商显然是要玩真的了。

    上海移动表示,年内计划发展1000家商户,其中将包括麦当劳、星巴克、申通地铁等,移动公司还会向商户赠送价值3000元的专用读卡器,并免收交易提成。与移动大手笔抢占通路的策略相比,上海联通的战略有些低调,公司宣布与上海复旦微电子公司合作,通过与长虹、七喜等厂家定制手机、手机贴卡(挂坠)等方式实现手机刷卡。针对竞争对手的动作频频,上海电信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电信已储备了各种手机刷卡和移动支付的产品,随时可以根据集团步调适时推出。

    在更早些时候,2008年下半年,由银联与上海瀚银科技联合推出的“手付通”也已面世。“手付通”将SD存储卡与NFC付芯片结合,插入手机后实现刷卡功能。目前通过光大银行、迪信通等网点推广,至今已发展商户近百家,并即将与更重量级合作商户达成合作。另外,“手付通”还得到了银联的大力支持,据悉银联的新款POS机将全部支持“手付通”手机刷卡。

    消费者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三种手机刷卡方法目前互不兼容,即每种“刷手机”方式的后台服务提供者、手机端芯片、POS机(读卡器)都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申城商户中可能将出现多台手机刷卡POS机为不同用户服务的场景。易观国际分析师认为,显然,中国手机刷卡市场正进入“跑马圈地”的时代,主导机构和商户建立起一个一个的“圈子”,而消费者选择加入其中某个阵营,享受其中服务。

    “手机刷卡元年”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2009年将可能成为“手机刷卡元年”。在GSM协会(GSMA)的号召下,包括诺基亚等4大手机品牌及45家电信运营商都力挺 SWP(单线协议)标准,预计2009年中首批支持该标准的手机将正式量产。目前,联通、银联主推的“手机刷卡”都支持该SWP标准,而移动则采取另一套的技术体系——RFID-SIM。

    国际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即手机刷卡进行支付。易观国际分析报告则认为,2009年中国手机支付市场规模将达到19.74亿元,手机支付用户规模也将达到8250万人。

     正如瀚银科技高级副总裁刘刚所言,虽然竞争激烈,但好在蛋糕足够大,所以短期来看,运营商和银联都能聚拢相当数量的用户,当然获得各自利益。对运营商来说,手机刷卡可直接提供金融服务,是增加其业务附加值的大好机会;而对银行来说,支付市场本来就被其垄断,新竞争者的加入肯定不受欢迎,银行必须捍卫自己的地盘。

    技术各有所长

    一直以来,业内都认为标准无法统一是手机刷卡难以推广的根本原因,虽然GSM协会建议全球范围内采用SWP统一标准,但这种呼吁对运营商而言并不具有约束力。至少在国内,由中国移动主导开发及商用的RFID-SIM技术尽管是“另起炉灶”,却因为其庞大的用户群以及不用换手机的便捷,有成为“刷卡手机”主流标准的势头。

    与移动研究院合作开发RFID-SIM卡的直通电讯市场总监冼欧表示,RFID-SIM是一种首创的“全卡方案”,即将手机支付芯片、SIM卡等各种应用都集于一张卡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另外,该技术已在我国申请专利,并享有自主知识产权。RFID-SIM阵营指出,SWP技术的最大软肋是,需要在定制手机或在手机上加装芯片。另外,手机卡和支付账户的分开管理,也会造成诸多不便。而RFID-SIM卡将手机卡和支付卡合二为一,彻底摆脱了手机刷卡对终端的依赖,任何手机都能通过RF-SIM实现手机刷卡。

    而SWP阵营的观点却不断强调,RFID-SIM采用2.4G频段,与SWP的13.56M相比,RFID-SIM卡更容易被他人在远距离截取,虽然能通过软件进行控制,但这仍意味着安全性存在一定隐患。另外,RFID-SIM卡对手机电量消耗也较大。对此冼欧表示,目前中国移动研究院对RFID-SIM 卡的要求是,把刷卡有效距离控制在5厘米以内,另据研究院测算,最新的RFID-SIM卡只会增加手机5%的电量消耗,一般用户完全可以接受。

    运营商、银行“各玩各的”

    有专家表示,大家都在觊觎这块大蛋糕,但是在手机刷卡名义下却呈现着五花八门的业务形态。在手机刷卡支付领域,运营商和银行究竟谁来唱主角,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手机刷卡支付市场很难有大突破。

    有专家表示,手机刷卡在小额支付中确实有很大优势,但就目前国内市场情况而言,或许手机刷卡的推广应该从更方便消费者的角度,去整合各种技术资源和实现方式,并力求在消费者层面强调其简单易用。

    在国外手机刷卡快速推广的商业案例中,不乏许多运营商吞并银行,或银行主导运营商的例子。如全球手机支付领导运营商日本DoCoMo就先后收购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瑞穗银行股份,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发卡机构;在澳大利亚,电信运营商Telstra仅仅为澳洲国家银行NAB和VISA提供通路和终端,不参与支付环节,消费者的手机支付是通过VISA读取器实现的,交易金额则直接从用户的NABVISA信用卡中扣除。

    显然,上述两种模式在中国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海华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梁健,被业内称为“手机支付”之父,2003年银联推第一个移动支付就是由他主导牵头。在他看来,为什么日本能扛起“手机支付”的大旗,是因为DoCoMo公司既拥有大量的手机用户,又是多家信用卡公司的股东。而我们的运营商要推手机支付,至少仍有两层窗户纸需要捅破:一是金融监管,“大额的交易,对手机支付来说,金融监管是不允许的,所以我们的手机刷卡只能定位成小额支付。”二是做大市场,而这点也是梁健最为关注的问题,“银联推POS机刷卡这么多年,全国才不到200万台,虽说中国移动实力雄厚,但按一台POS机成本 3000元来算,今年发展1000家商户的话,那就是300万,再加上制卡、维护等成本,投资规模也十分巨大。

    链接 指纹支付“奇兵突起”

    就在SWP、RFID-SIM两大技术标准大打“口水战”之际,拥有众多信用卡用户的银行却再次祭出“指纹支付”的杀手锏。不久前招商银行宣布,联合指纹技术运营公司,推出“指付通”指纹支付业务。至此,上海已有工行、建行、交行和招行4家银行开通了指纹支付业务。

    指纹具有唯一性,加上不侵犯隐私的活体识别技术,指纹支付创造了在没有现金和银行卡的条件下依然可以消费的安全环境,有效避免了钱包遗失、银行卡被盗等隐患。

    据介绍,目前上海地区支持指纹支付方式的商户已达数千家,其中既有时尚一族经常光顾的休闲餐饮品牌如哈根达斯、一茶一座、葡京茶餐厅、巴贝拉、海之幸、DQ冰淇淋等众多知名商户,也有太平洋、百盛等百货卖场。

    银行方面表示,指纹识别的通过率与手指的摁压方式有直接关系,用户只要掌握并使用正确的摁压方法及姿势,就能顺畅地使用该业务。即使由于错误的按压方法及姿势对通过率产生影响,造成拒识,也绝不会发生指纹识别错误的现象。不过,有极小部分人群是不适宜使用指纹支付的,如天生没有指纹,长期从事重工业工作使指纹已磨损,或因病理原因造成的手指严重脱皮、干裂、过度潮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