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北邮谢东亮:物联网需两颗红心 一种准备

作者:李鹏 赵经纬
来源: 通信世界周刊
日期:2009-10-27 08:55:12
摘要:全球市场情况来看,物联网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市场的形成有赖于产业标准的规范、解决方案的成熟以及典型应用的示范带动等三方面因素。谢东亮认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最应该把握的就是标准和应用。
  从上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计算技术、网络技术结合形成的互联网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网络技术和传感技术的结合产生了传感器网络的概念,但由于技术条件限制,传感器网未能充分开展起来。随着通信技术、嵌入式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一种同时拥有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并且能够适用于各类不同环境的微型智能传感器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出现,而这些传感器节点的网络化将全面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这就是传感网技术。而目前,传感网技术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物联网发展的新机遇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宽带网研究中心主任谢东亮对本刊记者说:“尽管互联网时代产生了许多新颖的应用模式和技术手段,但互联网带来的仍然基本属于传统的‘人与人’或者‘人与机’交互的范畴。而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带来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将成为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的一场革命。” 

  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机部署在各种应用环境中,通过大冗余的部署,能够协作地实时监测、感知和采集网络分布区域内的各种环境或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获得详尽而准确的信息并传送给需要的用户。 

  这样的技术革新使得物联网被视作了信息技术的第三次浪潮,并将产生一个新的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正是因为物联网所具有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很多国家都开始高度重视物联网的研究。谢东亮说:“对政府而言,物联网不仅意味着一个信息领域新的经济新增长点,而且将为经济结构调整,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促进新型服务业带来新的契机。” 

  我国物联网发展挑战“三多三少” 

  我国开展物联网的研究已有10年之久,从2002年开始,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引导作用,国内掀起了一个传感网理论研究的高潮,尤其是在2005年启动的CNGI项目指南和2009年启动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引导下,国内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  

  但是从传感网研究的深度和投入的科研力量来说,我国的原创性研究水平相对国外落后。谢东亮介绍说:“国内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某些具体研究点,并且,相应理论成果大多存在着与实际应用脱节、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性能劣化等问题,尤其缺少对整个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较少。” 

  谢东亮把传感网现在遇到的最大瓶颈总结为“三多三少”,即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少;概念方案多,实用系统少;试验系统多,规模应用少。谢东亮说:“目前全球传感网研究大多还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和试验阶段,我国则是缺少面向应用的系统解决方案与集成创新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较少,尤其是至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杀手锏’应用示范。” 

    物联网下一步三大工作 

  从全球市场情况来看,物联网还处于发展初期,其市场的形成有赖于产业标准的规范、解决方案的成熟以及典型应用的示范带动等三方面因素。谢东亮认为,我国物联网产业目前最应该把握的就是标准和应用。 

  首先,传感网产业的发展涉及到产业链中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服务等多个厂商,但目前不仅缺乏传感网本身的标准,也缺乏传感网和其它网络互联互通的标准,这将成为传感网大规模应用推广的障碍。 

  对于下一步标准制订的工作重点,谢东亮说:“一方面,不仅要重视国际标准,另一方面,传感网的应用将主要依托国内市场,一定要高度重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 

  其次,物联网最终实现的是将作为信息感知引擎的传感网与广域联接的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相融合,为行业用户和和海量大众用户提供具有服务质量保障的可靠服务。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最重要的反而不在于技术,而是要通过实际的应用推广和新颖的应用模式扩展。 

  为了更好地将标准和应用这两方面的工作贯彻落实,谢东亮对我国物联网产业下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首先,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以满足国家相关行业中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应用需求为目标,针对物联网共性、关键技术为重点,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传感网在关键技术、芯片设计、设备研制、示范应用、产业推广的瓶颈问题,保证物联网产业持续健康跨越发展。 

  第二,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合作。以产业化为目标,促进物联网领域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研合作机制,并且深入挖掘实际应用需求,建立市场化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第三,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坚持“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密切结合为指导,形成面向行业的、开放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开发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先典型应用示范,再规模推广,积极促进相关实用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实现从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的“无缝连接”。 

  谢东亮最后表示:“面对物联网蓬勃发展的破茧之机,我国不能等待观望,不能坐等标准的成熟,要迅速行动起来,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