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上海社保卡十年三步走

作者:京华时报 欧钦平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9-01-14 09:11:22
摘要:在北京计划推出社保卡试点之时,另一个直辖市上海已在这方面走过了十年历程,很多经验值得北京借鉴。这个中国最大都市的人口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十年间迈了三大步。这张卡片给百姓带来的便利,远不止就医时的实时结算、报销那么简单。

620)this.style.width=620;" border=0>

2004年6月起,上海市民可持“社会保障卡”在主要场所多媒体电话上打电话。图/CFP

  在北京计划推出社保卡试点之时,另一个直辖市上海已在这方面走过了十年历程,很多经验值得北京借鉴。

  1999年,上海开始向户籍人口试行发放社会保障卡,至今发卡1200余万张,基本人手一卡。2005年,针对外来人口的居住证系统开始建设应用。而今,一个更加庞大的“实有人口管理系统”已经开建。这个中国最大都市的人口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十年间迈了三大步。这张卡片给百姓带来的便利,远不止就医时的实时结算、报销那么简单。

  ■诞生历程

  未能实现的二卡合一


  根据2001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管理办法》,社会保障卡被定义为由政府发放、通过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方便市民办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公积金贷款申领等个人相关社会事务的集成电路卡(IC卡),广泛应用于社保、医保、公安、人事、民政、教育、公积金管理等众多部门。因此,有人将它称作上海市民的第二张身份证。

  当了将近十年上海市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主任的张惠芬则称,其实,按照最初的设想,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想将这张卡和居民身份证合二为一,但后来未能实现。

  张惠芬回忆说,1999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选定上海进行社会保障卡工程试点,当时,她和部里的领导曾多次前往公安部协商,希望在身份证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建社保、医保信息系统,但公安部对此有顾虑。

  “他们的考虑是,身份证的性质、功能等是有法律依据的,这个社会保障卡是怎么回事,在当时还没有法律依据。”张惠芬说,二卡合一的方案未能实施,上海便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开始另行建设一套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

  时至今日,这一系统的内涵,已经大大超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要求的社保、医保两项内容。张惠芬对此表示,部里的要求下达后,各省市如何执行,就像是做选择题,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条件,确定社会保障卡的内涵和功能,上海是主动为自己增加了很多选项。

  如今,在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下,上海各政府部门也在进行机构调整,原来隶属于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的社会保障卡服务中心,将划归公安局管理。上海社会保障卡工程在推行十年之后,似乎要以这样的方式回归原来的设想。张惠芬说,所谓的社会保障卡工程,做的已经不是单一的社会保障的工作,而是一个综合的人口管理信息系统。

  不断扩容的数据库

  1999年12月22日,上海市社会保障卡网络系统开通,时任常务副市长的陈良宇为市民江晨女士制作了第一张社会保障卡。当月,社会保障卡在黄浦、虹口、卢湾3个区向试点人群发放。首批发卡对象仅为养老金、社会救助金和优待抚恤金领取者,以及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等5种人群。

  2001年6月,社会保障卡开始在全市推广。次年初,社会保障卡首先启用医保功能,取代医疗专用磁条卡。持卡的医保参保人员凭卡就医、购药可实时结算、报销。

  后经多次扩大申领范围,中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亦人手一卡。据统计,截至2008月6月底,上海已发放社会保障卡1225万张,覆盖所有户籍人口。

  在这张小小的卡片里,存放着持卡人姓名、身份证号码、照片、职业技能、就业状况、婚姻状况等信息,可查询持卡人的养老、失业、医疗、公积金的累计本息总额,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是一份完整的持卡人的电子档案。“社会保障卡里的信息,可以说比身份证还要准确、细致。”在该信息系统建设中备感工作难做的张惠芬说。

  张惠芬介绍,在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卡覆盖范围的同时,2005年,上海针对外来人口启动居住证系统建设,至今已发放居住证600多万张,外来人口管理亦纳入信息化的正轨。目前,上海正在建设一个更加庞大的“实有人口管理系统”。该系统将打通户籍与非户籍之分,使得上海的人口管理实现完全信息化。

  ■百姓实惠

  不仅仅是看病更省事


  在不少上海人眼里,社会保障卡除了看病、买药时有点用处之外似乎别无他用。“办卡的时候他们说这个卡比身份证还有用,我身体没毛病的时候,这个卡就扔在抽屉里,不知道有什么用。”因患癌症在仁济医院住院治疗的刘先生如是说。

  张惠芬表示,除了以各种办法进行宣传外,社会保障卡要为百姓熟知,还需依靠各项功能的实际应用。华山医院医保办公室主任王兵说,单就持卡看病而言,社会保障卡所能提供的便利,也不仅仅是实时结算、报销那么简单。

  王兵说,患者来医院就诊,从挂号到最后结算,全程使用社会保障卡,医院信息系统与医保部门相连,患者情况、诊疗方案、费用结算等信息都会在第一时间上传至医保部门,接受实时监督,医院根本没有可能做手脚。这保证了整个诊疗过程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

  张惠芬表示,有一个强大的共享数据库做基础,各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将大为便利,很多事情做起来都很方便。她举例说,2006年上海市人大选举,就一改以往手工填表、发放选民证的做法,选民持卡刷一下POS机,选民证即自动生成,避免了手工填写中的很多问题。

  而社会保障卡在学生中的推广应运,则从根本上杜绝了高考替考等现象。此外,上海还在社会保障卡的基础上,针对70岁以上老人推出“敬老服务卡”,老年人持卡可免费乘坐公交车。

  不过,张惠芬承认,因牵涉众多部门,社保卡的推行绝非易事,各部门重视程度不一,各项功能的开发利用也有快有慢。

  ■实际问题

  换卡次数过于频繁


  据了解,上海社会保障卡推行过程中,也曾发现过不少问题,经过十年摸索,其应用如今已日见成熟。

  黄浦区外滩街道办事处的吴先生多年承担该地区居民申领社会保障卡的工作,据他介绍,社会保障卡刚开始推行的时候,错卡现象十分突出,姓名、信息、账户任何一项出错,都会导致卡片无法使用,目前这一现象已得到根除。

  但另一个至今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信息共享不及时,有些居民在提交申请后无法在规定期限内领卡,“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说是半年集中给一次,但有时候他们做不到,没有这个,卡就做不出来。”

  此外,吴先生认为,现在的社会保障卡从生管到死,但需多次换卡,0到7岁是一张,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各一张,高中毕业后至69岁一张,70岁以上一张,成年卡每十年还得更换一次,换卡过于频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探索。

  据吴先生介绍,推行过程中,上海也摸索出了一些比较人性化的做法,比如,持卡人就医过程中如遇系统故障导致无法实时报销,自行垫付后可到医保部门实时报销,无需一等数月。

  ■发展未来

  全国通用仍是个大课题


  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1999年下发的《社会保障卡建设总体规划》,今后,社会保障卡的目标是“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目前在上海,“一卡多用”的目标已然实现,“全国通用”则仍是一个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大课题。

  张惠芬介绍,目前,上海、杭州、无锡、扬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单位正试点社会保障卡的异地通用,但尚未进入具体实施应用阶段。先期目标是实现养老金的异地领取、结算,以及医保的异地结算。

  张惠芬表示,社会保障卡的异地通用,技术上并不难,关键障碍在于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经济条件都比较好,实现异地通用还容易一些,如要实现全国通用,恐非一朝一夕。以上海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异地通用为例,首先是两地区社会保障的标准不一,其次,欠发达地区居民到上海,其养老金、医保费用的领取、报销能有保障,反之就不一定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