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泛在网络:应用高于技术

作者:杨庆广
来源:中国电子报
日期:2007-12-25 08:49:50
摘要:在日渐发达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催生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泛在网络架构——— U网络正日渐清晰,并逐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日渐发达的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催生下,一种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直接沟通的泛在网络架构——— U网络正日渐清晰,并逐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记者在“第二届无处不在网络社会发展研讨会”上了解到在由ICT融合技术组成的U网络中,发展的焦点已经转向了具体的服务而不再是“唯技术论”。泛在网络的建设目标也锁定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应用和服务体验。  

“U网络”应用为先  

    U网络来源于拉丁语的Ubiquitous,是指无所不在的网络,又称泛在网络。最早提出U战略的日韩给出的定义是: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4A”化通信能力仅是U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U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吕廷杰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网络无处不在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要让应用无处不在。”他表示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社会,首先是要建立起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计算机、计算机与计算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流的泛在网络基础架构,然后在泛在网络基础之上加载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的各种应用。  

    吕廷杰介绍说,泛在网络更加强调的是应用为先导,在中国的奥运通信中,就已经使用了一些泛在网络技术,充分体现了U网络中应用无处不在的精髓。比如为了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圣火跨珠峰”活动和全人类的登山事业服务,中国移动在珠穆朗玛峰上建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GSM基站,网络信号全部覆盖了中国国境内的珠峰北坡,让网络真正实现了无处不在。同时为了让登顶人员在珠峰高海拔、高缺氧地区真正能够应用这一网络,中国移动联合有关单位准备开发出专用的终端设备,让登顶人员只按一个键就能实现通话。  

    韩国RFID协会主席任周焕也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无处不在的网络不能仅仅实现自我的完善,必须和信息相结合才有效,在不远的将来将会有很多创新型的应用在融合网络中产生。”  

    在U网络社会中,网络空间、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实现无缝连接,软件、硬件、系统、终端、内容、应用实现高度整合。在U网络社会中,网络将如同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之中。  

    为了让U网络真正实现网络无处不在和应用无处不在,现有的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之间,固定网、移动网和无线接入网之间,基础通信网、应用网和射频感应网之间都应该实现融合。新的“三网融合”将从不同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加速推进,为可以预见的U网络社会奠定坚实的网络基础。  

标准化体系划定“方圆”  

    要建设一个真正的无处不在信息通信网络,除了需要高度普及先进的基础设施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标准化体系保障U网络的可用性和互通性。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副所长曹建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泛在网络在全球正在从设想变成现实,从局部应用变为规模推广,需要多方面的支持,技术的标准化是泛在网络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推动力。通过标准制定将市场上各自为政的利益主体聚集起来,形成合力,朝着共同的方向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大规模生产,引导泛在网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他表示泛在网络标准体系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泛在网络的技术特点,应用对象;泛在网络系统构架;系统中各功能模块和组件;各模块之间的接口;数据标志(采集、处理、传输、存储、查询等过程);应用服务标准;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  

    目前泛在网络标准体系研究有四个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下一代网络技术标准、传感器网络技术标准、射频识别技术标准、对象标志技术标准。  

    由于泛在网络涉及网络技术异常复杂,其技术标准也多种多样,标准化研究仅靠某一部门、某一企业是难以完成的。为了加快我国的泛在网络技术标准研究,有必要由国家主导建立一个泛在网络标准化机构。  

我国“U”计划应该尽早实施  

    在最先提出U网络计划的日韩,两个国家都在努力推进信息技术研究,努力确立各自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通过“U”计划,两国的信息网络不但得到了完善,而且在一些尖端的信息技术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推动。  

    相比日韩两国,我国更需要一个“U-China”计划。从目前以及中国将来的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建立U-China(无处不在的网络中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曹建华表示:“发展泛在网络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推进泛在网络建设将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催生新的产品、新的产业,形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泛在网络相关技术会有效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服务水平,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及早确定我国发展泛在网络的战略目标,制订发展规划和实施策略,组织产学研单位加强相关技术、产品、标准的研究。通过加强市场监管,为新技术、新应用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  

    吕廷杰告诉记者,目前中国的泛在网络研究已经逐渐展开,U-北京、U-青岛研究项目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在政策方面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还需要更多的企业、研究机构与政府共同配合,共同推进无处不在的网络建设。在技术方面,建设“无处不在的网络”不仅要依靠有线网络的发展,还要积极发展无线网络。其中Wi-Fi、3G、ADSL、FTTH、电子标签、无线射频等技术都是组成“无处不在网络”的重要技术,要对这些技术进行积极的开发和应用。  

    同时如果我国要实施U计划,还要重视普遍信息服务问题,防止建设泛在网络时过分重视城市和发达地区,而造成新的数字鸿沟。  

    在我国实施U-China战略,并将其融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大框架下将会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帮助我国实现抢占世界信息技术领先地位的目标。  

相关链接  

日本U-Japan计划  

    2000年日本政府首先提出了“IT基本法”,其后由隶属于日本首相官邸的IT战略本部提出了“e-Japan战略”,希望能推进日本整体ICT的基础建设。2004年5月,日本总务省向日本经济财政咨询会议正式提出了以发展ubiquitous社会为目标的U-Japan构想。在总务省的U-Japan构想中,希望在2010年将日本建设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联网的环境。此构想于2004年6月4日被日本内阁通过。  

韩国U-Korea战略  

    韩国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韩国最先于2002年4月提出了e-Korea(电子韩国)战略,其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加紧建设IT基础设施,使得韩国社会的各方面在尖端科技的带动下跨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为了配合e-Korea战略,该国于2004年2月推出了IT839战略。韩国情报通信部又于2004年3月公布了U-Korea战略,这个战略旨在使所有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享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U-Korea意味着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产业和经济的增长,而且将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进步。  

新加坡“下一代I-Hub”计划  

    1992年,新加坡提出IT2000计划,即“智能岛”计划。此后,该国先后确定了“21世纪资讯通信技术蓝图”、“ConnectedCity(连城)”等国家信息化发展项目,希望进一步加大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力度。综合看来,之前的数次信息化战略都可以说是处在“e”阶段,即通过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利用率促进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2005年2月,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局发布名为“下一代I-Hub”的新计划,标志着该国正式将“U”型网络构建纳入国家战略。该计划旨在通过一个安全、高速、无所不在的网络实现下一代的联接。新加坡希望在普遍通信设施、商业政策环境和信息人才的良好条件下,到2009年在全国创建一个真正的无所不在的网络。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