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发布(中)

作者:科技部
来源:RFID世界网
日期:2007-03-04 11:45:25
摘要:科技部10月27日正式向社会公开发布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在对未来5年科技与经济社会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在其中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中明确指出要组织实施射频标签(RFID)技术与应用重大项目.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上http://www.rfidworld.com.cn/news/2006113858585041.htm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http://www.rfidworld.com.cn/news/2006113102325042.htm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下http://www.rfidworld.com.cn/news/2006113105255043.htm
 附件: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WORD版 http://www.rfidworld.com.cn/company/down.asp?id=0

 

专栏10: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项目

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研制810项心脑肺血管病早期预防及临床救治新技术和48项心脑肺血管病综合治疗规范化方案;提出对代谢综合症进行综合监测及控制的有效方案;实现年均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2%

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研制1015项恶性肿瘤预防、早诊、治疗关键技术、产品和综合方案,使23种肿瘤发病率下降10%以上,35种肿瘤高危人群的早诊率提高20%以上,35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

重大数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突破数字化、微创等1520项关键技术或核心工艺技术;开发10~15个常规装备产品及核心部件,30种数字化影像诊治设备及人体功能状态监测分析仪器;争取35个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

重大出生缺陷筛查和遗传病的防治研究。建立我国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筛查和遗传病综合优化干预模式,提高结构异常、功能异常、发育缺陷等重大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使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率降低30%

重大疑难疾病中医综合治疗研究。制定810种具有中医药疗效优势和特点的重大疑难疾病诊疗方案,筛选、提供一批特色突出,效果肯定,适宜推广的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公共安全。重点开发煤矿、非煤矿山、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核安全、生命线工程和特种设备等的监控预警、治理与应急救援技术;开展标准、风险评估研究,开发食品危害物快速有效监测、检测技术以及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示范;开发信息化、智能化刑侦技术,反恐和突发事件预警、控制、处置技术研究;开展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突发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组织实施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
 

专栏11:公共安全领域重大项目

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重点研究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动响应和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典型行业应急平台和典型省地市级应急平台的技术方案。研究各类灾害事故多尺度动态模拟实验与数值计算技术,综合应急救援技术,以及移动应急指挥车和移动应急救援车等,使我国的公共安全总体应急能力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的危险性分析,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测、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建立我国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危害物的分析平台,建设23个食品危害物风险评估中心/基地;完成150200项国家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制订工作,研制2530种标准物质;建立510个综合示范区。

    发展节约与循环技术,建设节约型社区和现代城镇。重点发展城镇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社区与住宅建设、综合功能提升及城镇动态监测监控技术,城镇综合节水、空间开发与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效运行及信息化平台技术,节能、节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以及推进重大建筑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组织实施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项目。
    

专栏1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重大项目

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城镇人居环境的热岛效应、交通噪音、居住区水环境、建筑施工及拆除污染的控制与改善技术,使热岛效应降低20%,交通噪音降低40%,建筑施工及拆除污染降低30%;攻克建筑室内环境中的空气环境质量、热湿环境改善与噪音、辐射、化学、生物污染控制技术,使室内环境污染水平降低30%;开发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监测评估、控制保障等关键技术,建设20项城镇人居环境示范工程。

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村镇空间规划设计标准与规范、村镇规划设计集成技术、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技术、村镇用地动态检测与监控技术、村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技术、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与预警技术、村镇污染地与废弃物修复技术等。

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村镇住宅性能评价技术、村镇住宅设计与施工技术、村镇住宅室内环境监控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应用技术、住区管理技术等,全面提升村镇住宅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建设一批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工程。

    (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创新集群为重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加大对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的支持力度,强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强园区自主创新的评估和引导,促进软件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各类产学研、技术联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立足于国家高新区内已有基础和优势领域,支持建立若干开放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扎实的工作,力争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引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的支持力度,探索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加强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公布和服务平台建设,为技术成果供需双方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限期转化的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实施机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优化以创新集群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环境。

专栏10:人口与健康领域重大项目

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研制810项心脑肺血管病早期预防及临床救治新技术和48项心脑肺血管病综合治疗规范化方案;提出对代谢综合症进行综合监测及控制的有效方案;实现年均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2%

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研制1015项恶性肿瘤预防、早诊、治疗关键技术、产品和综合方案,使23种肿瘤发病率下降10%以上,35种肿瘤高危人群的早诊率提高20%以上,35种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

重大数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突破数字化、微创等1520项关键技术或核心工艺技术;开发10~15个常规装备产品及核心部件,30种数字化影像诊治设备及人体功能状态监测分析仪器;争取35个具有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

重大出生缺陷筛查和遗传病的防治研究。建立我国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筛查和遗传病综合优化干预模式,提高结构异常、功能异常、发育缺陷等重大出生缺陷的筛查、诊断和治疗技术水平,使我国重大出生缺陷率降低30%

重大疑难疾病中医综合治疗研究。制定810种具有中医药疗效优势和特点的重大疑难疾病诊疗方案,筛选、提供一批特色突出,效果肯定,适宜推广的中医临床实用诊疗技术。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公共安全。重点开发煤矿、非煤矿山、火灾爆炸、危险化学品、核安全、生命线工程和特种设备等的监控预警、治理与应急救援技术;开展标准、风险评估研究,开发食品危害物快速有效监测、检测技术以及食品安全技术的应用示范;开发信息化、智能化刑侦技术,反恐和突发事件预警、控制、处置技术研究;开展出入境检验检疫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突发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生物入侵防控技术。组织实施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
 

专栏11:公共安全领域重大项目

国家公共安全应急技术保障工程。重点研究应急平台的信息互通、数据共享、联动响应和安全保障技术,开发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总平台、典型行业应急平台和典型省地市级应急平台的技术方案。研究各类灾害事故多尺度动态模拟实验与数值计算技术,综合应急救援技术,以及移动应急指挥车和移动应急救援车等,使我国的公共安全总体应急能力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重点开展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的危险性分析,加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综合监测、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建立我国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农药和兽药残留、化学污染物、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等食品危害物的分析平台,建设23个食品危害物风险评估中心/基地;完成150200项国家检测方法和标准的制订工作,研制2530种标准物质;建立510个综合示范区。

    发展节约与循环技术,建设节约型社区和现代城镇。重点发展城镇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社区与住宅建设、综合功能提升及城镇动态监测监控技术,城镇综合节水、空间开发与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效运行及信息化平台技术,节能、节材和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技术,居住区和室内环境改善技术,以及推进重大建筑工程装备的自主创新。组织实施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重大项目。
    

专栏1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重大项目

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突破城镇人居环境的热岛效应、交通噪音、居住区水环境、建筑施工及拆除污染的控制与改善技术,使热岛效应降低20%,交通噪音降低40%,建筑施工及拆除污染降低30%;攻克建筑室内环境中的空气环境质量、热湿环境改善与噪音、辐射、化学、生物污染控制技术,使室内环境污染水平降低30%;开发城镇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监测评估、控制保障等关键技术,建设20项城镇人居环境示范工程。

村镇空间规划和土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村镇空间规划设计标准与规范、村镇规划设计集成技术、基础设施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技术、村镇用地动态检测与监控技术、村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优化配置技术、村镇土地利用评价与预警技术、村镇污染地与废弃物修复技术等。

村镇小康住宅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研究村镇住宅性能评价技术、村镇住宅设计与施工技术、村镇住宅室内环境监控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应用技术、住区管理技术等,全面提升村镇住宅的使用功能和环境质量,建设一批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工程。

    (4)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以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环境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创新集群为重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作用,加大对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的支持力度,强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

    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大力推进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加强园区自主创新的评估和引导,促进软件园、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各类产学研、技术联盟组织的形成和发展;立足于国家高新区内已有基础和优势领域,支持建立若干开放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专业化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扎实的工作,力争使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引擎、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建设。继续加大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专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的支持力度,探索风险投资与孵化器紧密结合的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新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加强科技成果信息供需公布和服务平台建设,为技术成果供需双方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积极探索科技成果限期转化的模式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实施机制,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优化以创新集群为核心的创新创业环境。

(2)稳定支持基础研究

    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求真探源,人才为本;发展基地,营造环境;双力驱动,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在新兴交叉学科和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在世界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具有我国优势、特色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大幅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实施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提高我国原始创新能力。

    学科发展和科学前沿重大问题。在全面部署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等基础学科的基础上,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学科全面协调发展;选择一批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开展研究。优先部署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等方向的重点课题。 

 

专栏15:科学前沿重大问题

生命过程的定量研究与系统整合重点开展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表观遗传学,系统生物学,系统发育与进化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建立和完善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和模式生物平台。

凝聚态物质与新效应围绕强关联体系、软凝聚态物质、极端条件下凝聚态物质等方面,加强新材料、新现象、新效应、新理论的研究,力争取得重大突破。

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学规律主要研究粒子物理学前沿基本问题,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本质,微观和宇观尺度以及高能、高密、超高压、超强磁场等极端状态下的物质结构与物理规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

核心数学及其在交叉领域的应用重点研究核心数学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数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经济与金融等学科相互交叉而产生的重要数学问题,如离散问题、随机问题、量子问题、算法问题以及大量非线性现象中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等。

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建立陆基、海基、空基、天基地球观测与探测系统和共享的地球系统数据库,提高污染监测和归趋模拟能力以及对重大灾害的预报能力,在大陆动力学、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等方向取得重大进展。

新物质创造与转化的化学过程发展物质合成、制备与转化的新策略、新方法,实现功能分子、凝聚态和聚集态分子功能体系的设计、可控合成、制备与转化,发展环境友好的新方法、新反应与新路线、新催化剂与新试剂。

脑科学与认知科学。重点研究脑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理,脑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脑发育、可塑性与人类智力的关系,脑的智力发育过程和机制,学习记忆等脑高级认知功能的过程及其神经基础等。

科学实验与观测方法、技术和设备的创新。重点研究生命科学中动态、实时、原位、无损地高灵敏的检测、分析和成像方法和技术;物质组成、结构及性能的空间、时间高分辨实时、原位观测和表征的新方法;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研究中新观测手段和信息获取的新方法。

    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和重要科学前沿等领域的战略需求,重点部署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基础研究,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调控,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设计探索及其服役失效机理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制造的科学基础,航空航天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支持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基础等方面的研究。

专栏16: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

农业领域。重点研究农业生物功能基因组学,生物多样性与新品种培育的遗传学基础,农业生物灾害预测、控制与生物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保护及修复、农产品营养品质与农产品安全的基础科学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等。

能源领域。重点研究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与转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经济利用,大规模利用核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巨型互联电网安全性,氢能规模无污染制备、输运和存储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

信息领域。开展微纳集成电路与光电子器件,高性能计算与高可信软件,泛在、可控的下一代信息网络,海量信息存储与处理的理论和方法,人机交互理论,信息安全理论等方面研究,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资源环境领域。重点开展水循环与水资源高效利用,战略性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成矿(藏)规律研究,以及勘探开发和集约利用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规律,大规模人类活动的生态影响和区域生态安全,环境质量演变和污染控制,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和适应,中国近海及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和海洋安全等研究。

人口与健康领域。重点开展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分子与细胞机制,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健康与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药物作用机理等研究。设置重大传染病和中医理论专项,加强病原体传播变异规律与致病机制和中医理论研究。

材料领域。重点研究基础材料改性优化,新材料的理化性质,围绕低维化、人工结构化、集成化、智能化等新物理构架探索、设计和制备新材料,材料成型、加工的新原理与新方法,材料表征与测量,材料服役行为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综合交叉领域。重点研究极端环境条件制造的科学基础,复杂系统灾变形成及其预测控制,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交通物流和社会公共安全相关科学问题,典型地区行业循环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空间探测等多领域交叉重大科学问题。

重要科学前沿。重点支持经过科学基金培育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基于重大科学工程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基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需要重点部署的前瞻性基础研究。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研究要在蛋白组学、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蛋白质研究新技术方法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量子调控研究要在与量子调控有关的量子现象的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突破,在实验室初步实现基于这些现象的新量子调制技术;纳米科学技术研究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和医学研究体系,形成若干个在国际上有带头作用的研究团队;发育与生殖研究要逐步建立以人类为主的含非人灵长类的胚胎干细胞库,建立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模型,在生殖健康、组织工程和动物克隆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专栏
17: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蛋白质研究。围绕基本生命活动机制、人类重大疾病产生机理与防治、重要生物性状调控机理,重点部署蛋白质组、基于模式生物的蛋白质功能和系统生物学、蛋白质研究方法学研究。凝聚一批海内外优秀人才,组建若干蛋白质科学领域国家级研究基地,形成我国蛋白质科学研究网络;在重要蛋白质结构解析和功能研究,人类肝脏蛋白质组研究,重要生物功能蛋白质表达与调控的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量子调控研究。探索全新的量子现象,发展量子信息学、关联电子学、量子通讯、受限小量子体系及人工带隙系统,重点研究量子通信的载体和调控原理及方法,量子计算,电荷-自旋-相位-轨道等关联规律以及新的量子调控方法,受限小量子体系的新量子效应,人工带隙材料的宏观量子效应,量子调控表征和测量的新原理和新技术基础。在与量子调控有关的量子现象的基本理论方面取得突破,在实验室初步实现基于这些现象的新量子调控技术。

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重点研究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自组装和功能化,纳米材料的结构、优异特性及其调控机制,纳加工与集成原理,概念性和原理性纳器件,纳电子学,纳米生物和医学,分子聚集体和生物分子的光、电、磁学性质及信息传递,单分子行为与操纵,分子机器,纳米表征度量学等。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纳米材料、纳米器件、纳米生物和医学研究体系,形成若干个在国际上有带头作用的研究群体。研究开发纳米材料及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纳米级的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纳米药物载体,纳米能源转换材料、环境净化材料和信息存储材料。

发育与生殖研究。开展生殖发育过程细胞分化与去分化、组织器官诱导形成和功能建立及机体衰老指令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重点研究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调控,生殖细胞发生、成熟与受精,胚胎发育的调控机制,体细胞去分化和动物克隆机理,人体生殖功能的衰退与退行性病变的机制,辅助生殖与干细胞技术的安全和伦理等。建立以人类为主体的含非人灵长类的胚胎干细胞库,建立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模型,在体细胞去分化和重获全能性、干细胞定向有序诱导分化,生殖健康,组织工程和动物克隆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4.强化共享机制,建设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

    发展思路:以资源整合、优化配置为主线,共享为核心,按照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安排的原则,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将平台建设作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根据各类创新活动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特点和发展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整合方式和共享模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效利用,为推进全社会创新活动提供稳定支撑。

    阶段目标:到2010年,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50个左右,建设若干大型科学工程或基础设施;搭建由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等为主体框架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立与平台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规范,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推动建立一批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共享网络。

    (1)加强国家研究实验基地建设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根据《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在新兴和交叉学科方面填补空白,建设若干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机制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布局,不断提高运行和管理水平。在生态环境、材料环境腐蚀、地球物理等领域加强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构建国家野外研究站网络体系。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基地运行机制,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共建共享、流动开放、高效运行的国家研究实验基地体系。

    (2)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若干为多学科研究服务并具有强大支撑能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整合,推动共享,提高科学基础设施的综合使用效益。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对科技进步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在我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战略性技术领域,重点加强高性能计算、大型空气动力研究试验、散裂中子源、强磁场装置、大型天文望远镜、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遥感系统、结冰风洞、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重大工程材料结构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子午工程、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和农业生物安全研究设施等方面的大科学工程或基础设施建设。

    (3)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科学数据平台、科技文献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和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建设,构建网络化科技资源共享体系,提高科技资源网络化共享和利用效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体系和公益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和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推动国家标准、计量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人物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