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传媒 旗下网站
登录 注册
RFID世界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正文

新闻分析:中国是否应该采用蛙跳战略越过3G

作者:财经时报
日期:2007-03-04 11:42:15
摘要:新闻分析:中国是否应该采用蛙跳战略越过3G
关键词:相关行业

中国的产业离先进国家尚有距离,与其苦苦追赶现已成熟的技术,不如选择可以采取跳蛙战略的产业,进而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对于已经采用旧技术的厂商,技术进步是个威胁;中国的产业离先进国家尚有一段距离,与其苦苦追赶现已成熟的技术,不如选择可以采取跳蛙战略的产业,进而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近日,中国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由此,笔者想到了经济学中的跳蛙式战略。

  所谓跳蛙式战略就是经济落后国家跳过一般经济技术发展顺序,直接进入最高端的技术领域,从而赶超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日本的工业基础在二次世界大战时破坏殆尽,只能从轻工业开始发展经济。到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炼钢技术有了新突破。

  传统炼钢设备是平炉(Oper Hearth),最有效率的平炉一炉可以炼600吨钢,需要8小时;60年代初,新的炼钢技术是比利时发明的转炉(Basic Oxygen Furnace),转炉一炉可以炼150吨钢,最快只需25分钟炼一炉。日本利用转炉发明的契机,大举进入世界钢铁业,在沿海建立大钢厂,铁矿砂、焦炭从入港即进入生产线,成品直接从工厂装船出口,从而打败使用平炉的美国钢铁业。

  那么,美国钢铁业为什么不及时改用转炉?这就是投资的包袱。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钢铁业为了战争极力扩充,采用当时最好的设备。到了60年代,这些设备还是比较新,重新建新设备费用过高。由于旧设备的包袱,美国缺乏采用新设备的动力,只好接受对手的攻击。这就是日本跳过旧技术,利用新技术进入市场的战略,事实证明这是成功的。

  到了70年代,油价高涨,日本又利用自动化设备的技术,大幅提高汽车的质量,一举打入美国汽车市场。

  日本国内储蓄率高,利率低,又拥有自有技术,适合发展资金/技术密集的产业;相对而言,美国储蓄率低,油价高涨之下,利率上涨到两位数,资金成本远高于日本,因此在成本上无法和日本的自动化战略相抗衡。美国汽车业又败下阵来。

  70年代末期,日本又用同样的战略进入半导体业。当时半导体是美国的天下,日本为了进入半导体业,由政府领导成立超大型集成电路(VLSI)研究公司,政府民间各出资一半成立公司,共同研发超大型集成电路。政府以借款的形式出资,研发人员由各大电器公司派任,各公司通力合作发展出制造半导体的机器设备。

  最重要的是,当时普遍采用的技术为双极(Bipolar)制程,而日本跳过了这种技术,直接采用当时较为前沿的金属氧化互补半导体(CMOS)制程。CMOS的半导体组件体积小而且热能少,开发成功后,日本半导体逐渐蚕食美国市场,在DRAM市场打败英特尔。如果当时日本选择的是按部就班地发展双极技术,鹿死谁手尚未知。

  从钢铁、汽车,到半导体,日本企业采取技术发展轨迹的跳蛙战略,跳到下一代的技术来发展,使得当时落后的日本能够和其他先进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新技术上竞争,再加上低廉的资金成本和没有旧技术的包袱,日本能够快速抢进市场,建立滩头堡,再逐渐建立市场地位,然后再垂直整合,加强价值的创造,从而在80年代创造出辉煌的经济成长。就算最近十几年的经济不景气,日本外销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仍属世界一流。

  中国的产业发展也可以考虑采用跳蛙战略,例如在生物科技上,可以以干细胞(Stem cell)的研究切入;照明技术跳过传统灯泡,利用LED;跳过传统电池,直接切入太阳能电池;跳过条形码(Bar code),直接采用RFID。

  笔者认为,当前的3G技术就面临要不要跳蛙式发展的问题。

  从无线传输技术方面衡量,Wi-Max的传输速度数倍于3G速度,每一基地台的涵盖区域也大于3G,除了投资成本不确定外,看起来,Wi-Max解决了通讯最后一里的问题。如果再通过网络电话,在市区内可以成为下一代无线通讯的主流技术。诺基亚和摩拖罗拉均准备生产可以打GSM和Wi-max的手机。中国是否要采取跳蛙战略,跳过3G,直接进行Wi-Max的研究和开发?

  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技术的进步有其破坏性,对于已经采用旧技术的厂商,技术进步是个威胁,例如电动火车头的发明消灭了所有蒸汽火车头的厂商。中国的产业离先进国家尚有距离,与其苦苦追赶现已成熟的技术,不如选择可以采取跳蛙战略的产业,进而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本文作者为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

·中国不再是3G设备制造商的淘金地2005-7-5 8:27:39
·3G体验在香港2005-6-27 8:17:11
·预计2006年底3G手机和网络服务超过2G2005-6-16 10:17:50